明德门前,数十名骑兵呼啸而过,卷起的烟尘呛着卫兵刘宋咳了起来,连吐了好几口才算把嘴里尘土吐干净,随即也是污言秽语的骂了起来。 守门的校尉走过来,踹了他一脚,跟着骂道:“瞎了你那对招子,看不见么?那是并州大都督府的军旗!”
并州大都督?那不是代王吗? 咋舌的卫兵不敢言语了,左右看看幸亏没有外人,否则辱骂亲王的罪名,他的小肩膀可扛不起。再说人家是回来给父亲奔丧的,急一点也正常。 ......东宫-光大殿 李守义摘下面甲,嘴唇哆嗦着,说不出话来。身后跟着李洽、李越等人,也随着至蒲团前跪了下来,他们身上罩着重孝的甲胄,也发了重重的闷声。 他也是朝廷来使之时,方从王方翼口中知晓太子一年前便身患重疾,已经药石无灵的地步。为了东宫,为了那些随其多年的僚属,李贤只能冒险作局,他出任并州大都督也只是计划的一部分。 摘掉头盔,重重磕了三个响头,泪流满面的李守义,悲声言道:“阿爷,儿子回来了!”
在李守义的眼中,李贤这个人,即明君与慈父一身,宽厚仁德,文采斐然,才德兼备,臣工皆心悦诚服。是整个李唐皇室中,唯一无限接近完美的皇子,人人都期盼他能成为超越太宗的存在。 李贤这一路走来,并不顺畅,一路荆棘,九十九拜都过了,就差这最后一步,却因为什么狗屁肺疾而殒命。别说东宫的人意难平,就是朝野上下,为李贤抱委屈的人多了去啦。 抛去功利的角度,李贤对他也没得说,小时候李守义生病,李贤把政务一推,一直会陪到他好;夏天蚊子多,他的觉又轻,担心其睡不安稳,李贤就拿把扇子,坐在榻上扇,直到他睡熟了。 用毛笔,对李守义这个“手残党”很难,是李贤手把手的一手教出来的;他性子急,受不得那么多宫规的限制,李贤虽然常常拿样子打他,可事后总是耐心的跟他讲这其中的道理。 李贤,用他的实际行动,用一个颗慈父之心,成功收服了桀骜不驯的李守义。现在,他死了,在不到三十岁的年纪,李守义是既伤心,也愤怒。 孝敬皇帝因肺病而亡,李贤也是,天下哪有这么巧的事。巧合与巧合,那这里面就一定有猫腻。在磕头的时候,李守义暗暗发誓,一定要让罪魁祸首,死无葬身之地。 本来,李守义第一个怀疑的是天后,毕竟众口铄金,而且太子死了,她是最大的受益者,有什么理由不怀疑她? 但李洽无意中的一句话,却点醒了他,此时很有可能,另有幕后推手。 天后对孝敬皇帝分外看重,期望异常,甚至不止一次的支持李弘建立势力,这可是李贤从没有过的待遇。 是的,武后有理由害李贤,可她有什么理由弄死李弘呢? 当然,这并不能完全排除武后的可能,要知道在所谓的嫡出四子中,李贤是唯一不得善终的。 当务之急,除了给李贤发丧外,就是按照他留下的计划,继续走下去,一直走到权力的最高峰。否则,他报不了仇。 让李光顺、李光仁兄弟扶起伏地痛苦的李守义,太子妃房氏温声说道:“三郎,带着你的人下去洗漱一番,把盔甲卸了吧!”
任谁都看出来,李守义等人是征尘未洗,一路风尘仆仆赶回来的。于情于理都该让他们洗干净了,再回来守着。 等李守义换了身干净的袍子回来时,光大殿内只剩下太子妃房氏与李光顺、李光仁及长信。其余的人都被房氏以“一家团聚”的理由请走了。 另外,房氏还转交了一封李贤留给他的遗书。信中尽是叮嘱,因为李贤清楚,这个幼子太有主意了。 曰:学会隐忍,不要锋芒毕露,更不要轻易与任何人托底;学会孤独,适应孤家寡人,才能真正变得无坚不摧;学会克制,无法掌控自己情绪的人,永不成不了大事。 学会宽容,人心善变,利已者也为生存,不要造太大的杀孽;学会接受,所遭遇的一切苦难,皆是助你成熟的宝贵经历,会让你受益终生。...... 读完了信,小心翼翼的折好,放入怀中。李守义要了支箫,吹起了李贤的那首《宝庆乐》。 曲声可谓: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箫声悲意随风起,风雨难阻意难平。 听到有人在太子灵前奏乐,李治本来是很愤怒的。可瞧着李守义跪在灵前,那箫声又悲又戚,他这一肚子的火,也都随曲烟消云散。 意难平,意难平的何止是在北地血战归来的李守义,痛失爱子的李治又何尝不是如此。 李守义的箫声就像一根针,深深扎进他的心里,丧子之痛又涌上心头,纵然帝王也依然老泪纵横。 接过武后递来的帕子,擦了擦眼角的泪水,李治叹息道:“不枉六郎疼他一回,随他吧!”
话间,李治还回身吩咐吴毅,即刻传旨:晋李光顺为莒王,李光仁为雍王,长信晋位郡主。 至于李守义,李治的话还没有说完,见皇帝面露询问之色,吴毅赶紧补充。一个时辰前,兵部呈送滚单,代王回京后先去交割了兵符帅印,卸下了大总管的兵权。 恩,点了点头,李治继续道:“至于是三郎,还是让他先守孝,等孝期满了,再说吧!”
话音一落,李治便转过身子,迈着沉重的步子向宫门走去。太子走了有十天了,这些天朝廷虽然在举孝,但下面是人心惶惶,暗流涌动。 储位空悬未觉,诸皇子必然相争,这东宫不定,则天下不安,贞观末期争储惨剧,又要在大唐上演了。 他是真不知道,能不能撑过去,将社稷平稳的交给新储。若不是担心这个,李治也不至于夜不能寐,辗转反侧。 而武后见皇帝面目不善,也是回了一个安心的微笑,然后上前搀着,态度恭顺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