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这样的大仗,自然是要有完全准备的。比如北部与东北的防线,绝对不能出问题。大唐要全力与吐蕃鏖战,绝对不能一心二用。 经过商讨,最终绝定以燕国公-黑齿常之为并州大都督,督十三州军务,以防突厥;以平原郡公-程务挺为幽州大都督,督河北道诸军,震慑东北诸部。 接下来,就是大军主帅、副帅的人选。可就在这个问题上,岑长倩等兵部大员提了好几个人选,都让皇帝一一否决了! 甚至,连岑长倩自己,李守义也是摇头。这下可是把诸臣愁坏了,大家都不知道皇帝的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 “什么,陛下要御驾亲征?不行不行,轻动銮驾,社稷动荡,老臣切以为不可。”
“陛下,正值新政抬头之际,陛下若是统兵西征,国内发生不可言之事,又该如何?”
“我大唐这么多将帅,难道都不能让陛下满意吗?”
李守义不是傻子,他当然知道此时离开长安,很有可能给人以喘息之机,甚至发生乾坤颠倒之事。 可他不得不去!首先此次西征的军队,除了关中之兵外,还要松州苏庆节、河西王方翼两部,总兵力超过五十万,兵力之多开国以来从未有过。 这么多军队,打这种关乎国运之仗,放在谁手里,李守义都不放心。 其次,这么多军队一同作战,同心协作是个大问题,军中派系林立,谁能保证不会再发生薛郭相争的局面? 就说岑长倩,他能保证一定能指挥的动苏庆节与王方翼,这两个资历战功都不比他差的大将军? 上面尚且如此,下面就更可想而知了,也只有李守义亲自压着大纛,才能保证唐军攥成一只铁拳,砸向吐蕃。 最后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想要彻底打到那些反对新政的顽固派,光靠阴谋诡计是不行。李守义还要有太宗皇帝那样的军功,以绝对的君威威压众生。 这些话,他不能明着说出来,只能冷脸乾纲独断:“朕少从军旅,还是打过些仗,见过世面的,此事无需他人多言。”
话毕,当即命中书舍人-狄光嗣草诏:同中书门下三品-邓国公-岑长倩为葱山道行军副大总管,参谋尚书-侍御史魏元忠为监军。 下辖:魏国公-李文暕为处月道行军总管,左威卫大将军-李多祚为副总管;左骁卫大将军崔智聅为龟兹道行军总管,王晙为副总管; 右金吾卫大将军曹仁师为弓月道行军总管,检校右金吾卫大将军张玄遇为副总管。右屯卫大将军刘敬同为疏勒道行军总管,司农少卿麻仁节为副总管。 中军以左骁卫大将军契苾明、右威卫大将军王孝节、左威卫大将军李思文、兵部右侍郎-娄师德,右威卫将军契苾光、司膳少卿契苾贞、左屯卫将军牛皋,并郭元振、张仁愿、姚崇、宋璟、张说等三十六将听命中军。 发关中三十万大军,整理军备,可以出征。同时,以凉州大都督王方翼为鹰娑道行军总管,松州大都督苏庆节逻娑道行军大总管,拉动南北两线,展开反攻。 而朝中军政事务,改朱批为蓝批,莒王李光顺为监国,由中书令薛元超,左仆射-狄仁杰,侍中-刘景先署理。 长安城防移交检校兵部尚书,兵部左侍郎-陈元光节制,宫中禁卫由大将军秦善道一体提领。 李守义提醒诸臣,吐蕃就算把西域诸国的军队都拉上,也并非有想象中那么难对付。 昔年,刑公定方征讨西突厥,采取的就是分化和重点打击相结合的方略“攻守兼施,及时反击,穷追猛打,连续作战”的方式,终获大胜。 “要把这十六个字,通告给全军每一个将领,告诉他们唐军战无不胜,大唐万年永盛。”
“好了!朕没什么可说的了,圣旨已下,各忙各的吧!”
,话毕,李守义摆了摆手,只是留下了李光顺、薛元超,刘景先和狄仁杰三相。 皇帝欲效法太宗,以军伍定君威之事,他们三个事先是知道的。可李光顺却是一脸懵逼的状态,他实在是想不通,皇帝为什么拿社稷冒险。 这要是有了个万一,孝仁皇帝的心血岂不是付诸东流了?当着诸臣的面,他不能质疑皇帝,但现在他要以大哥的身份问个为什么! 李守义微微一笑,若是李光顺不问这话,他心中还有疑虑,但现在,他放心了,毕竟在李光顺眼里,还是把他当弟弟看。 “大哥,你要明白!大唐要建立千古盛世,吐蕃是一颗不得不拔的刺。若任由他们借助地势居高临下的繁衍生息,数十年后必为大唐祸患。”
“朕亲手把这颗钉子拔了,是对社稷宗庙负责。若朕不幸阵亡,这把龙椅就交给你了。记住父皇教我们的,江山为重。”
李守义已经做好了最坏的打算,他留下十几道圣旨封存在锦囊中,其中有调兵的,也有传位的。一旦他遭遇不测,三相要做的就是稳住局势,确保大唐的神器,留在孝仁皇帝一脉手中。 至于说,他为什么冒这样的危险,御驾亲征,除了军事政治上的原因,就是因为他太爱大唐,太爱陇西李氏,这种偏执来自于孝仁皇帝言传身教。 “外敌入侵,国家受辱,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此正理也!”
“朕不怕被人骂成暴君,就怕自己做的不好,死后无颜去将孝仁皇帝。”
李光顺也是眼圈一红,当即跪在地上,正色道:“臣等着陛下回来,若陛下不归,臣必奉皇后所出皇子为帝。为大唐,为李氏,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拍了拍李光顺的肩膀,李守义又叮嘱薛元超三臣,务必紧守长安,保证政务通行,物资补给顺畅。若有异动,三相不必请示,相机决断,把危险扼杀于萌芽当中。 也就是说,从此刻起,李守义将大唐的社稷,摆脱给他们四臣了。 三相也面色凝重的跪在莒王身后,郑重起誓:“臣等誓死效忠大唐,效忠陛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