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人算不如天算”,李守义今日终于明白了! 本来,一个布局完美的套,可以把武氏一族完美的解决掉。让李氏皇族在人情和法理上,完全不受指摘,彻底清理掉先帝在感业寺遭的孽。 可问题偏偏出在泽王李上金、许王李素节,这两个被排除在外,又没什么骨气的伯父身上。 太宗说当年骂李黯:禽兽调伏,可以驯扰于人;铁石镌炼,可为方圆之器。至如黯者,曾不如禽兽铁石乎! 李守义要说,这话太是至理名言了,用在他两位伯父身上更是恰当,这两个混蛋恐怕连自己姓什么都知道了。 御帐 踱步的李守义厉声喝骂:“朕当年就该听老二的,把两个混蛋圈死在宗正寺,任由他们在那里腐烂发臭!”
“高宗皇帝脸面,李唐皇族的脸面,朕的脸面,都让他们给丢尽了!”
“光腚撵狼,胆大不不害臊是吧!竟然寡廉鲜耻到了这个地步!”
是的,必须得说,武后这一手打的漂亮,让二王出来质疑李光顺,并提出皇帝驾崩,先帝之子作为皇室血脉,也可争取皇位。 李守义就是想钓鱼,结果让这两货出来咬实了,李守义就是死了。瞬间演变成了李唐皇室子弟争位,且在泽、许二州拥兵自守,都叫嚣自己是正朔。 武后也适时的那他俩演戏,特意在东都发诏,皇帝驾崩,则该由她这个监国太皇太后决定新君人选,平复宗室的争端,号召宗室齐聚东都商议。 李守义这假死的大戏还没正式唱响,人家就分出拨了。李光顺来信说,要是再唱下去,武家没倒,宗室的笑话就大了。所以,请皇帝适时班师,稳定局面。 而岑长倩却感慨的说:“鸡肋,鸡肋,食之无肉,弃之有肉!”
是的,再有两到三个月的时间,北路唐军就可歼灭吐蕃军主力,南路的苏庆节部,在收复十三个羁縻州后,也可占领大量的吐蕃土地。 但相比于国家稳定,这也点蝇头小利也就不算什么了,就像鸡肋一般。 “陛下,我们的战略目的已经达到了,大军也离国一年有余,疲惫已生,是该考虑退兵的事了。”
“您还年轻,统治江山的日子还长,我们完全可以休整几年,养精蓄锐后,再发动灭国大战。”
虽然打蛇不死有些可惜,也难免后患。但自开战至今,斩获吐蕃军二十三万,西域联军各部十八万,彻底消除了河湟陇右的威胁。 恢复安西四镇,占领吐谷浑大部旧地,已经算是咸亨以来,最大的胜利了。 况且,吉顼已经传回信来,前线战事频频失利,兵马钱粮的损失,已经到了吐蕃承受的极限,他们赞普的态度已变,已经派遣官员与论钦陵接洽。 今日,吐蕃军在阵前受挫,郭待封又生擒了悉多于,估计论钦陵也要考虑息兵了。否则,不尊王令,拥兵自重的帽子肯定会扣在他的头上。一旦断了粮草,纵然他有天大的能耐也白费。 魏元忠也頟首表示赞同:“陛下,大唐不能乱,臣赞同撤兵,不能因小失大啊!”
面色铁青李守义,拄着沙盘,盯着上面的态势,坚定的摇了摇头:“不,朕不能退!朕要是退了,对不起牺牲的先辈,对不起战死的将士。”
“笑话?从武德九年的玄武门之变,到感业寺的尼姑成为皇后,李唐皇族的笑话还少了?”
不都是作吗?李守义成全他们,扭头吩咐韦晋:让长安的李光顺继续转运军需,处理国政;让李贞与李敬业便宜行事,哪怕是燃起战火,也在所不惜;还有李显,给了他那么多资源,也该拿出来用用了。 与此同时,命雍王李光仁与张仁愿,率五千铁骑,持圣旨至泽、许二州,擒拿二王回京。既然假死装不下了,所幸就不装了。 “不要以为朕被怒火,或者眼前的利益,冲昏了头脑,做出了不理智的决定。”
“看清楚了,这是决定国运的一仗,是我唐军盼了二十年,承受了巨大代价换来的。”
“如果,不能彻底地打垮吐蕃,让他们丧失东进的力量,西域与陇右永无安宁之日。”
相比于吐蕃,国内的那点疥癣之疾,又算得了什么!彻底打垮吐蕃,耗尽他们一代人的鲜血,逼着他们窝在高原舔舐伤口。 吐蕃将没有再资格与大唐分庭抗礼,边境至少可以安静二十年。有这二十年时间,大唐可以随时随地的发动灭国之战,永远掌握战场的主动权。 而经此一役,让吐蕃蒙受如此损失的噶尔家族,权威将受到质疑,吐蕃王权、相权的争斗,将会被无限放大。 转动流珠,李守义环顾几位重臣,郑重道:“这一点,都在于歼灭面前的吐蕃军精华。多少一个,就是让他们少一分将来。”
“传朕的旨意,休息一晚,明日全军出击。朕要论钦陵,上天无地,入地无门,只能与我军死磕到底。”
皇帝的命令已经下了,纵然岑长倩与魏元忠觉得有些欠考虑,但也不得不承认,有一定的道理。这个消息,就封锁在他们几人范围,不要外传,以免动摇军心。 而几人下去忙着布置时,韦晋却留了下来,恭声言道:“陛下,让李敬业出手,可就没有回旋的余地了。”
“世人会把不孝的帽子,扣在陛下的头上。纵然陛下将孝仁皇帝的身世公诸于世,也会引来质疑。”
“史笔如铁,青史之上,您是要背争议的。他们会说,您是为了皇权,篡改了孝仁皇帝的出身。”
韦晋作为皇帝的心腹,了解内情,自然知道皇帝做的没错,但那些心怀叵测之徒就不同了,而谎言越荒唐,就越有人信。 就像人们口口相传,太宗晚年要立元吉之妻-杨氏为继后的道理一样。 李守义叹了口气:“朕的责任就是延续大唐的统治地位和无与伦比的卓越。为此,不惧千夫所指,遗臭万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