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璃回家取了钱,交给了李二,李二将板车和钱一块给齐老汉送了过去。
赵璃则叫上赵强赵颖,打水将这些笸箩都刷洗了一遍,晾在院子里。
多亏他们在建房子的时候就在院子里打了口井,有了这井用水就方便多了。等他们忙完的时候天已经黑了,赵璃拖着疲惫的身子和弟弟妹妹回到茅草屋。娘亲已经做好饭了。
赵征这小家伙帮着关氏将碗筷已经摆好,又将凳子都拉到桌前。
赵璃回来的时候就看到小家伙坐在门口等着家人们回来吃饭。
“娘亲,姐姐和哥哥回来了。”说着赵征迈开小短腿朝赵璃他们跑过来。
赵璃将赵征举起来抱在怀里,这小家伙最近沉了不少。
“征儿,在家有没有听娘的话?”赵璃点点赵征的小鼻子说。
“当然听话了,征儿可乖了!你看这些都是我做的。”赵征指着摆好碗筷的桌子说。
“呦!我们征儿真棒!大姐为你点赞哦!”赵璃伸出大拇指。
对于赵璃时不时冒出的几个新鲜词,家里人都习惯了。
“征儿,我也给你点赞!是个小男子汉!”赵强也伸出大拇指。
“征儿,棒棒的!”赵颖伸手点赞。
看到家人们如此的和谐,赵璃一身的疲惫一扫而光。
明天还有很多事情要忙,吃过晚饭一家人就早早的上床休息了。
第二天一早,赵璃早早就起床了,吃过早饭,一家人都去忙了,赵秀才去了砖窑厂。
最近几天砖窑厂订砖的特别多,主要是这红砖才推出,价格比青砖还便宜,除了一些大户人家图新鲜赶时髦要盖新宅院,就连附近的庄户人家都来定红砖,毕竟同样买砖,红砖能省不少钱。
赵璃和赵强赵颖一块来到新宅院,今天的活了不少。
头午的时间村里人都去山里摘山葡萄了,估计得到午后才有来卖山葡萄的。
院子里摆了一百个坛子还没刷呢!这时李二她娘领着几个同村的妇人来了。
“赵璃啊!人我领来了,我们干点啥呢?”李大娘说。
“几位大娘婶婶,我们先把院里的这些坛子刷洗干净,最近几天你们都来帮忙吧!等忙完了我给你们算工钱。”赵璃笑着说。
“行,我们来,在家也没事。”
“行,我们来。”
几个人在李大娘的带领下都忙活开了,打水的打水,刷坛子的刷坛子,赵强赵颖也忙着打下手。
不久后,关氏领着赵征,提着装满水的陶罐来给大家送水了。
“姐几个停下来喝点水歇歇吧!”关氏笑着说。
几人这才停下来,赵璃姐弟帮着将倒出的水一碗碗端给她们。
“关妹子,你真是好福气啊!几个孩子都那么听话,又有本事,我们都羡慕你啊!”李二她娘说道。
“羡慕什么啊?你家李二也是孝顺孩子,又扎实能干。我也羡慕你呢!”关氏笑着说。
“我看呀!你们两家都觉得对家的孩子好,何不结门儿女亲家?”张家媳妇说。
“那感情好!”李二她娘说。
“啊?”关氏不知如何接话。
李家很看好赵璃,巴不得赵家能同意这门亲事。
关氏看了看赵璃,赵璃没吱声,当没听见,继续忙着手里的活。
众人见赵璃没有丝毫表示,无动于衷的样子,也都不再说什么,尴尬的闷头喝水。
喝完水,大家继续干活,一上午的时间就在刷坛子中度过了。
孙三和李二去了镇上,他们两个跑了好几个地方,每家也就只有百十斤蔗糖,于是他们将镇上的铺子跑了一遍,将几家的蔗糖都收起来凑了六百斤,这个时期的蔗糖价格很贵,一斤就要十文钱,六百斤就花了六两银子。
两人买好蔗糖就赶着驴车回村了。
路上孙三问李二,“李二啊!你今年也不小了吧!”
“三叔,我今年十五。”
“也该说亲了,你有中意的姑娘吗?”
“这,有是有。”
“是赵璃吧!”
“嗯!”李二小声答应。
“那你可得努力了!赵璃这丫头现在跟之前比像是变了个人,头脑聪明,见解独到,这一般姑娘可比不上。”
“孙三叔,我能不能请你当媒人,我想向赵璃提亲?”李二诚心的说。
“那赵璃的意思呢?她也中意你吗?”孙三问他。
“我,我不知道。她爹娘很喜欢我。”
“她要是钟意你倒也好说,就怕你是剃头挑子一头热。据我观察赵璃这姑娘是个有主见的,她爹娘怕是也做不了她的主。”
“我怕是当不了你们的媒人,我是不敢,你还记得上次吗?我就是打趣了你们一下,那丫头就跟我记仇了,害得我好一番折腾,才又重新获得她的信任。李二,你别怪你孙三叔。”孙三拒绝了李二的请求。
李二情绪有些低落,不再说话。
赵家村的姑娘媳妇一大早就背着竹篓,提着篮子进山去了。
这山葡萄山里多的是,头一天摘,大家也没走太远,就收获满满。不到午饭时间都下山了。
按赵璃的要求,他们将烂的都摘下来,只留了饱满的,颜色紫红的葡萄。
赵璃一家还在吃午饭的时候,村里人就来了,他们想卖掉以后再进山去摘。
“爹,您跟里正爷爷说了吗!让他家的两位伯伯来忙过秤?”赵璃问道。
“我说好了,一会儿让赵强去叫他们。”赵秀才回答。
“爹,我这就去。”赵强抹抹嘴巴就跑出了院子。
这小子,还挺积极!
赵璃匆匆吃过饭就去了新宅院。这时已经有十来个人在她家院外等着了。
赵璃赶紧打开门,将准备好的大秤拿了出来。
不久,赵强领着里正的两个儿子也来到了,赵璃之所以找里正的儿子来过秤,是因为里正家的人有威信,代表了公正,能让村里人信服。
“两位伯伯,今天要辛苦你们了!”赵璃客气地说道。
“没啥辛苦的,我们开始吧!”里正的大儿子赵正说道。
“大家按来的早晚都排好队,我们开始过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