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张载既不是皇帝也不是皇后啊,为什么他就有资格说呢?】不仅有资格说,还得到了很多夸赞,死后更被皇帝封贤了。少宁记得殿下说过,张载可以算得上是半圣。这同人也太不同命了吧。
【“为万世开太平”这是个政治理念,在以士农工商为地位排序的古代社会里,文人的地位很高,文人是可以议政的。但是也分情况,知道为什么那些老狐狸都不敢吭声了吗?】鸾宓喝下一口桑椹酒。其实果酒里面,她还是最喜欢梅子酒,其次是葡萄酒。
【为什么?】少宁也抿了一口酒,觉得整只鸟都轻飘飘的。
【因为他们不知道赫连磊到底是怎么想的。如果赫连磊认可胡灵儿,那他不止会夸赞胡灵儿,还会给她甚至是胡家一定的嘉奖。但如果赫连磊不认可,他可能会大发雷霆。天子一怒,浮尸百万。现在跟赫连炜一派的,跟胡旸关系好的,包括赫连炜在内应该都很害怕。就连那些跟他们没关系的官员也生怕自己被连累。】
“太平”出自于《庄子》的“知谋不用必归其天,此之谓太平,治之至也。”
“为万世开太平”,是指依照儒家仁政思想实行德治,就可以开创迎往万世太平的理想道路,这是儒家思想中人类理想的社会,和《礼记·礼运》所说的“大同”社会类似。
《大学》里讲“格物,致和,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平天下”就是要使天下大治,也就是“开太平”。这是儒家的最高理想。
为什么是“万世”,因为毕竟是个理想社会,所以短期内不可能做到。只能够一代代人不断地努力,不断地朝那个目标接近。
所以“为万世开太平”是个伟大的理想,也可以是个美好的愿景。
【那赫连磊有可能会认可胡灵儿,还给她嘉奖吗?】少宁问道。
【几乎没有可能。首先,因为谢源的关系,赫连磊肯定调查过她,肯定知道她的人品。赫连磊会第一时间断定这不是出自胡灵儿之手,所以不管她是又一次抄袭别人的观点,还是背后有高人指点,都只会让赫连磊更加厌恶她。
其次,哪怕这确实是胡灵儿自己的观点,那她和她身边的人也会被猜忌。何况赫连磊肯定知道她在帮赫连炜办事,所以赫连炜离皇位又远了一步。
再次,哪怕文人可以议政,那也分内容跟身份。像“为万世开太平”这种宏愿,君王可以提,毫无根基的穷书生可以提,从不站队的纯臣也可以提。其他人提些无关痛痒的政治理念可以,如果涉及此类内容的,那就是自寻死路。】
张载虽然在朝为官,可他从未进入过权力中心。他一生都在著书立说,终身清贫,也从未结交权贵,后期又被当时权倾朝野的王安石所厌,对皇权可以说构不成半点威胁。但就是这种情况下,他还是在辞官之后才提出的“横渠四句”。
对“四为句”的理解,不能脱离宋初的建国背景。统治者总结国家长期分裂的经验教训,为了重建社会秩序,确立了“以儒立国”的国策。
在这种政策环境下,张载等人的主张可以被认为是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像张载当时那种情况可以称得上是“位卑未敢忘忧国”。
【那赫连炜和胡旸怎么敢让胡灵儿出来说这番话,这不是惹祸上身吗?】少宁不解。
【看情况,这两人都不知道胡灵儿会跳出来演这么一出。估计心里都在后悔放胡灵儿出来了,我猜赫连炜现在想着要不要除掉胡灵儿。】跟原剧情中不一样,现在赫连炜跟胡灵儿完全没有任何感情基础,顶多是利益交涉。因利而聚,利尽而散,这本就是正常不过的事。
鸾宓看了一眼仍旧跪得笔直的胡灵儿,心中感叹,这胡灵儿身上最难得的应该就是她那份自信和那股百折不挠的精神。就像永远打不死的小强,一计不成,又生一计。
“你是胡旸的女儿?”赫连磊终于开口,脸上喜怒莫辨。
“是的,陛下。”胡灵儿心里已经开始有些忐忑了。
“胡爱卿何在?”赫连磊道。
“陛下,臣在此。”胡旸两股战战,脑子一片空白。
“好啊,好啊,爱卿养了个好女儿。赏。”赫连磊一抬手,身边的公公便将准备好的珠宝赏给了胡灵儿。
“谢陛下。”胡旸跟胡灵儿跪下谢恩。
站起身时,虽然腿还在抖着,可刚刚那种窒息感没有了,胡旸觉得自己终于活了过来。
赫连炜和站太子的官员们也都暗暗松了一口气。
胡灵儿虽然对这个结果不是特别满意,毕竟小说里的女主不仅当场被封了个郡主(有封邑的那种)。
她也想被封个郡主,不仅地位瞬间有大大的提高,她还可以借着这个身份亲近陛下跟皇后,然后一步步地把赫连磊跟皇后的宠爱从鸾宓那里抢过来。
可现在她本能地察觉到情况不太对,于是也乖乖地跟着胡旸回到了座位上。
胡旸跟胡灵儿落座后,宴席上的节奏又变得欢快起来,众人觥筹交错,仿佛刚才什么也没发生。
【殿下,您不是说赫连磊不会嘉奖胡灵儿吗?】少宁本以为胡灵儿会受罚。
【雷霆雨露皆是君恩,有时候君王的赏不是真的赏,罚也不是真的罚。】如果说之前胡灵儿所做的一切都只会被赫连磊当作跳梁小丑,那么现在她才是真正入了赫连磊的眼。
回到座位上的胡灵儿看似心情不错,还在跟她的姐妹炫耀赫连磊的赏赐。鸾宓淡淡地撇了她一眼,便收回了视线,她又喝下一口酒。
看来胡灵儿并不知道,她已经被盯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