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世界上所有的改变,都会迎来命中注定的阻碍。”
在冒出这一个想法的刹那,秦毅的心中忽然产生了一种莫名的触动。
又好似一点灵光在他的脑海中闪过,可是他却没能把这道灵光好好把握住。
这一点灵光稍纵即逝,秦毅很快把注意力集中到之前的思路上。
秦毅总结了一番那些规律与现象,发现:
【阻碍】本身并不能阻止【改变】,但可以减弱【改变】的势头。
依照这种规律,秦毅猜测,在细胞衰老这一种【改变】的过程中,是否也会有一种【阻碍】在发生着。
细胞衰老是由细胞损伤不断积累引起的,那这种【阻碍】应该可以对细胞的损伤进行修复。
同时,细胞的正常损伤,是在细胞代谢的过程中产生的。
所以,这种【阻碍】本身,应该也是在细胞代谢的过程中产生的。
而不是那些,在细胞组织出现问题之后,人体才后知后觉进行的修复工作。
所谓的阻碍,和修复工作,是不同的。
打个比方。
对于一个身患癌症的病人来说,癌症的恶化就是一个【改变】。
在这种情况下,人体免疫系统对抗癌症的举动,就是所谓的【阻碍】。
这种【阻碍】的效果并不是很强,大体上是不能阻挡住癌症恶化的进程。
只能稍稍的拖延拖延。
这便是【阻碍】的一个例子。
而那些治疗癌症的手术等行为,不是【阻碍】,而是一种【改变】。
【阻碍】是因为【改变】而出现的一个连锁的应激反应,其中的主观成分非常淡。
顺着这种思路继续往下推演,秦毅才大胆猜想:
在细胞代谢的过程中,为了应对细胞损伤这一【改变】,这世界上应该存在一种相同层次的,同时生成,但更为弱势的【阻碍】。
这种【阻碍】,必然拥有修复细胞的能力。
一系列地思考下来,最终,秦毅就大胆猜测,元气是在细胞活动中应运而生,元气有修复躯体的作用。
如此以来,“元气为什么存在”“元气如何诞生”的问题,便已经解决了。
但是,“元气是什么”“元气的具体作用原理”等问题,秦毅还是没思考出来。
没思考出来,其实也不要紧。
秦毅的思维在这里一顿,就像是被红绿灯堵了一下的车辆。
还没等红绿灯可以通行呢,就立马拐了个弯,往另一个方向跑去。
阻碍理论给秦毅打开的思路,放飞了思想。
他回忆过往,看向四周,发现他入目所及的那些改变的内在,似乎都有阻碍在发生着。
他又抬头往上看。
在那里,有天幕,有星空,有宇宙。
有一场他所能理解的规模最大、尺度最大的改变,正在发生着。
那就是——宇宙的终结。
相比于宇宙的终结,大家对于宇宙的诞生还是更为熟悉一些。
毕竟,大部分人都或多或少地听说过宇宙大爆炸理论,这个解释宇宙诞生的理论。
大约138亿年前,我们所知的宇宙由一个热量和密度无限大的时空奇点膨胀而来。
最初是在极短的时间之内急速暴胀,然后膨胀速度趋于平缓。
尽管如此,宇宙目前还是在暗能量的推动下加速扩张。
上述就是宇宙学中大爆炸的模型,这是对我们宇宙最成功的理论解释。在大量观测证据的支持下,我们可以完全肯定它的真实性。
有诞生,就有终结。
有始有终。
宇宙,就在此刻,正在通向消亡的路上。
这是秦毅所能想象的,真实存在的,最为宏大的一场【改变】。
在他的记忆里,对于这个改变的结果,穿越前那个世界的科学家们,给出了三种可能的答案:大挤压、大撕裂和大热寂。
这三种可能的答案的由来,关乎了两个极为重要的概念——引力,斥力。
引力就是万有引力,懂的都懂。
所谓的斥力,是指那个使宇宙膨胀的作用力。
据部分学者的理论,这个斥力,很可能与宇宙中的暗能量有关。
在这种猜想下,暗能量将发挥基础性作用。
暗能量是一种具备“负引力”的存在,它会抵抗引力,并让宇宙加速膨胀。
人类目前对于暗能量的本质几乎一无所知。
在科学家的眼中,这一对相反作用力的对比结果,决定了宇宙的结局是什么。
这场宇宙级的改变的第一种结局,便是大挤压。
在这种结局中,引力大于斥力,引力最终战胜暗能量,那么宇宙将会停止膨胀。
恒星和星系之间的引力作用有朝一日将开始拉拽整个宇宙,让宇宙的扩张停止,使其开始收缩,往回收。
这一过程中,各个星系群和星系群之间,将逐渐相互靠近并最终合并。
更小的尺度上,星系会开始互相靠拢,星系会相互融合。
在它们凝结在一起的同时,它们的引力会变得更加强大。星球也会遭遇可怕的事情。
恒星将会互相撞击。
行星将会相互碰撞。
压缩一切!
温度会随着宇宙变小而升高。宇宙会骤然变小,直到所有东西都压缩成一个小空间。
甚至原子和亚原子都会被压碎。
宇宙最终会变得稠密,异常得热和紧密。
整个过程有点像是宇宙大爆炸的逆向过程,最终整个宇宙和它其中的一切都将回归到一个体积无限小,密度无限大的点上。
宇宙会压缩成一个非常致密的奇点,这与大爆炸之前的状态很相似。
这就是大挤压。
这个奇点的物质会不会又一次大爆炸?宇宙会不会重复地扩张和收缩,重演整段历史呢?
这个奇点是可以成为一个新的宇宙起点的!
新的行星,新的恒星,新的生命形式。
但不管怎样,旧的宇宙,和旧宇宙中的一切,都将结束。
这样的前景让科学家们本能的觉得喜欢,因为它似乎提供了一种传统意义上的对称性。
正如卡德维尔所言:“它简单明了。就像你去野餐,然后回来,没有带走什么,也没有留下什么。”
事实上,人们根本无法知道宇宙已经经过了几次收缩与爆炸,或者将来会发生几次。
反正每一次收缩,都会清除旧宇宙的所有痕迹。
宇宙的第二种结局,是大撕裂。
在这种情况里,斥力非常强大,大远远到超出了引力的极限,把引力给“拉断”了。
或者说,是暗能量变得强大到使得万有引力无效,它会把宇宙撕碎。
甚至,撕碎万物。
在暗能量的作用下,宇宙将加速膨胀。
紧随其后的,是物体本身的解体。
暗能量会先对星系下手,将它们一个一个撕碎。
导致银河系和太阳系分离。
星系将解体,太阳系将解体,行星将被撕裂。
形成星球的物质会变成细小的碎片。
然后是组成所有物质的原子,斥力将克服强核力和弱核力,这两种力是保持原子和核子的。
甚至于原子和亚原子颗粒都会被摧毁,都将被生生撕开。
随着宇宙膨胀的加剧,每种形式的物质都会自我坍塌并衰变为放射物。
最终,整个宇宙将被暗能量撕开,一切都将毁灭。
宇宙最终将会充满单个粒子。
宇宙的第三种结局,是大热寂。
宇宙正在膨胀。星系之间正在以不断增长的速度远离彼此,尽管引力试图将它们拉回到一起。
这是因为被称为暗能量的理论上的力在与引力抗衡。
如果有一天,暗能量造成的斥力再强一点,原材料的碎片彼此之间会相聚太远而导致恒星无法形成。
宇宙中所有恒星终将耗尽最后的能源,并先后死去,宇宙中将不再有闪耀的恒星,剩下的只是致密的恒星尸体:白矮星,中子星等等。
而那些最大质量的恒星死去之后留下的则是黑洞。
尽管这些黑洞并不像很多人所想象的那么“贪吃”,但只要经过足够长的时间,宇宙中的绝大部分物质还是将会被这些黑洞吞噬。
总之,宇宙的扩张就不会再加速,但宇宙还是会继续变大。银河系会散开。
星系中的物体——恒星、行星和星系会远离彼此,直到星系彻底分解,漂浮在广阔的宇宙中。
它们发出的光会被红移成长波,所含的能量很少,很模糊。
它们放出的气体太薄,无法让人看见星星。
宇宙会变得黑暗寒冷,趋近于冰冻的状态,这也叫做宇宙大寒,或者大热寂。
那将会变得无比黑暗和寒冷。当温度到达绝对零度,一切都将被冻结,甚至任何一个原子也不能移动。
那是一场无尽的严寒。
宇宙只剩无趣的静止,并且可能永远保持无尽的虚空。
面对这种情况,可能大多数希望这个故事能有一个更精彩的结局。
这些情况中哪一个是真实的,答案取决于宇宙的准确形状,它含有的暗物质和暗能量,和它扩张率的变化。
到秦毅穿越前为止,科学的观察显示,宇宙正往大热寂的方向前进。
对于宇宙的结局,秦毅所猜想的,则是大撕裂和大热寂的结合的一种情况。
在熵增中,星体解体、物质均匀、归于热寂。
外层的飞速扩张的宇宙,最先解体。
先是星系群解体,然后星系解体,然后是星云和恒星等密度低的星体。
最后,就是行星、山脉、石头、原子都会崩解。
最终,归于黑暗和冰冷……
先是外层宇宙先开启解体,然后便是内层的宇宙,再开启解体。
解体的速度可能不快,到不了崩散的程度。
对于这种结局,这一【改变】,宇宙也应该有【阻碍】。
一套虽然命中注定会失败,但肯定存在的一个连锁的应激反应。
这个阻碍是万有引力吗?
不。
秦毅的直觉告诉他,万有引力,并不是宇宙熵增消亡这一改变的真正的阻碍。(伏笔)
真正对抗宇宙的熵增消亡的阻碍,是文明。
熵增过程,是一个自发的由有序向无序发展的过程。
而文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让无序,回归有序。
逆转熵增。
换句话说,文明,是宇宙这个个体想要维持下去的唯一生路。
所以,如果宇宙拥有意志的话,就很可能会帮助文明的发展。
想到这里,秦毅回想起一些穿越前的信息,忽然意识到了什么。
在穿越前,有很多人认为,蓝星的存在,简直就是奇迹。
因为种种迹象表明,蓝星简直是文明诞生的天堂。
蓝星的条件在目前人类发现的星球中最优越。
包括距离恒星太阳不远不近、拥有大气层、氧气、液态水、矿物质、臭氧层等等,这么多优越的条件结合在一起才让生命得以诞生。
同时,太阳系也位于银河系生命的宜居带。
银河系这个地带既有诞生生命所需的资源,又有相对稳定的环境。
银河系中心有巨大的黑洞,而且物质极为密集,环境极为复杂,危险。
银河系边缘地带又缺乏足够的物质。
还有月球作为蓝星的卫星,它的引力作用在蓝星上,让蓝星的倾斜角度稳定下来,从而让蓝星产生了四季变化。
如果蓝星没有固定的倾斜角,地区上的环境就会失去周期规律,蓝星上适宜生存的区域大大缩小。
而且会导致自然灾害频发,粮食短缺,生命很难繁衍下去。
月球的引力还让蓝星产生潮汐作用,蓝星的潮汐是蓝星气温流动和生物多样性提供条件,月球的重要性也由上可见。
除此之外,蓝星还拥有很多的保护星球。
比如说木星,木星每年都会帮蓝星承受上万颗陨石的撞击,木星拥有巨大的引力,能够将原本要撞向蓝星的陨石吸引到自己身上,代替蓝星承受陨石的撞击。
月球亦然。
而且在太阳系的周围还存在柯伊伯带。
柯伊伯带将太阳系重重包围,是太阳系的保护伞,很多天体想要进入太阳系,首先要穿过柯伊伯带,但往往还没有穿过,就被分解成小天体,成为了柯伊伯带的一员。
这些还可以用幸存者偏差来解释。
但是,根据蓝星周围的资源来看。
由近及远,月球上有大量的核聚变能源。
柯伊伯带有大量矿产资源。
木星上同样也有海量的能源。
这简直清清楚楚的标明了蓝星未来的发展路线!
如此多的巧合,难道仅仅是能用巧合来解释的!
这,是天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