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年,大宋兵马以种家军为首,继续西征,这一次甚至打到了兴庆府一带,虽然最后同样战败了,可战果同样不能小觑。可是,这时候大权在握的司马光却是并不赞成占据党项人的要地,并且极力采取妥协的措施,甚至将已经占据的安疆、葭芦等地,继续割让给党项,以求得双方边界稳定不再进行战争。司马光此举,得到了朝野上下极力的反对以及不满,不过司马光依旧执意如此,并最终将诸多要地归还给了党项。有人劝告司马光说,要为年幼的宋哲宗着想一些,毕竟不管是对西夏的政策、态度还是变法,都是宋神宗所坚持的,如果将来有人以‘父子义’,唆使宋哲宗反对现在的‘以母改子’,后果肯定不堪设想。说白了,就是说你得想想以后,做事留一线、时候好相见,皇太后总有死的那一天,到时候你这个靠山没了,有人拿出宋哲宗他爹宋神宗的遗训来说事儿,你不得被找后账?不过,司马光并不在意,并且说‘天若祚宗社、必无此事。’再加上当时司马光大权在握,并不考虑小皇帝的感受,也让当时的宋哲宗极为不满。待到宋哲宗亲政之后,宋哲宗就曾说,老子以前上朝只能看见屁股和后背,司马光你们这些王八蛋,懂不懂什么叫君臣之义?实际上就是斥责这些人只理会皇太后不理会他这个皇帝的意思。果然,有句话说得好,不是不报时候未到,皇太后一死,司马光一系反对变法的势力当即垮台,甚至受到了如同当年变法派一样的沉重打击。好一个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这也是为什么,后世之人对于司马光的评价为何褒贬不一。实际上,这也并不矛盾,司马光恭敬、节俭、正直的确为人称道,可是在政治上实在有着一些污点。哪怕对他极为推崇的朱熹,也不得不说,‘元祐诸贤是关着门讲道理的,温公之说,前后自不相照应,被章惇捉住病痛,敲点出来。’包括其他人,也大多只是称赞司马光不好色、不好财、正直。当然,也有赞扬司马光政治正确的,比如说大名鼎鼎的苏轼苏东坡,这倒不是其他的原因,苏轼就因为批评变法被贬,司马光改变了法度后便是再度擢升了苏轼,而且他们本来就是一个派系的……赵匡胤死的太早,自然迁都的事情没办法完成,赵匡义本来就没有这种想法,后世的君主也不想改了祖宗(赵老二)的意思,所以,从开封迁都洛阳的事情彻底无法完成了,只剩下孤零零的皇陵留在巩县。待到靖康之变,大宋退守到淮水之南,这洛阳自然也成了金国的地盘。原本的洛阳一个年久失修,一个经历了太多战争,所以使得整个城池已经破旧损毁,所以金国弃之不用,并且在原旧城东北角另外筑造了一座新城。当然,这座新城比之原来隋朝花费数十年筑造起来的无法相比,无论是规模还是规制都差了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