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二合一)
3、元明清三代,君臣之间为主奴关系
元明清三代,大臣的地位和处境与宋前不可同日而语。蒙古族建立的元朝和满族建立的清朝,对于汉臣汉人低看一等。元朝的“四等人制”,依次把国民分为蒙古人、色目人(多西域人,部分契丹人)、汉人和南人(多为原宋朝的汉族)四个等级,天生的先低人一等。
宋朝优待士大夫,前所未有;明朝羞辱士大夫,同样前所未有。嘉靖三年(1524),因为大礼议之争,134名谏言的大臣被集体廷杖,血溅玉阶,肉飞金殿,16人当场被打死。与宋代的直言大臣群体相比,明朝的海瑞是孤独的;与包拯敢拉着皇帝的龙袍争辩相比,海瑞是抬着棺材给嘉靖皇帝上的《直言天下第一事疏》。
到了清朝,清廷高喊着满汉一家,实际上还是隔着一层皮。在清朝皇帝眼里,只有“奴才”才是最可信的,而能称为“奴才”的,只有满臣和汉将才又资格。汉臣则是比“奴才”低一级的打工仔而已。
清初以来,儒生的独立人格可谓消失殆尽,很多人不是成为嬉皮笑脸的弄臣,就是低三下四的庸臣,哪个还敢直言进谏?哪个还提“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人生理想?颇有几分才华的和珅,成为皇帝身边的哈巴狗;
满腹经纶的纪晓岚,除了编编书,也只能以陪皇帝说笑,逗皇帝高兴为主业。宋代之前大臣们我要说话、我愿说话、我有话要说、我必须说话的主动而生动的局面不见了;元明清的皇帝们大多都陶醉在大臣的阿谀逢迎里不能自拔。
元明清三代的士大夫们整整跪了六百多年。读书人一次次下跪,丢掉的是气节,养成的是奴性,儒家倡导的“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和“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精神,在一次次的下跪中,大打折扣。一个人跪得久了,会跪得习惯,跪得心安理得,跪得殷勤欢快,跪出士风的退化。
纪晓岚的得意门生汪德钺,在《上大宗伯纪晓岚师书》中,对跪之影响有难得的认识:“夫拜跪,细事耳,而所关甚巨
。自古宗社之巩固,由士大夫之有气节;气节之能植,由士大夫之识廉耻。“
官员们跪得越多,不但气节尽失,而且一旦扭过身来,面对下属,面对平民就越气盛,他要在上级面前受的委屈,在下级和平民那里找补回来。由此传导带来的影响,使奴化工作迅速向下普及。
下跪对于民族的影响,鲁迅先生有深刻的反思:“一个跪了太久的民族,连站起来都有恐高症。一说钱权,立刻放大瞳孔;一说男女性事,马上就兴奋;说到民生、正义、人性、良知,个个哑巴,不关我事,不感兴趣。一个个精到骨头的个体组成了一盘散沙的族群,其实所有的屈辱和灾难都是自酿的苦果……”
伟大的辛亥革命,结束了长期跪拜的历史。一百多年来,大家以同志相称,重回坐而论道。这是历史巨大的、跨越式的进步。但是,身子站起来了,心不能还跪着;封建遗毒很深,真正身心俱立,尚需时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