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圭对此避而不答,随即反问赵旻:“卫将军可知,而今官渡战场诸军之部署详情?”
赵旻摇头:“旻尚不知。是以旻欲立足白马城,隐匿旗号,遣易袁本初军服之侦骑、斥候,四处打探一番。”
娄圭颔首而笑:“卫将军果然精于用兵。而今卫将军已无需如此。”
赵旻笑着抱拳:“旻既得先生之助,自不必再如此大费周折。还请先生赐教!”
娄圭笑而不答。
腹黑男当即会意,其人霍然起身,深深一揖道:“此战若旻侥幸获胜,必为子伯先生向天子请功!”
娄圭安坐于席,捋须笑道:“有道是: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良狗烹。曹孟德虽时时以大汉司空自居,然则其人代汉之心已昭然若揭。卫将军以为然否?”
塔读小~。>说—*.—免费*无广>告无*>弹窗,还>-.*能跟书~友们一起互>@动。
赵旻心道:这老头儿危机意识如此强,居然也在晚年死于非命?老曹你是有多嫉恨这老头儿才能啊!
娄圭看似前言不搭后语,实则是以曹操为例,极为隐晦地问赵旻:你是想自己来,还是认天子当老板?
于是赵旻摇摇头:“先生之言,恕旻不能苟同!大汉鼎盛时期,天下可计之丁口有五千余万,士族豪强匿报之丁口,至少有一千五百万。
而今距黄巾之乱,已有一十六年,天下生民,十中仅存二三耳!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然则汉室虽倾颓,国祚却未竭。旻怀周公之志,欲为大汉天子征伐四夷之不臣,还天下生民以盛世太平!
故而,旻对先生之言,颇不以为然!先生莫非以为,旻亦为窃汉之逆臣,乱世之枭雄乎?先生大谬矣!”
赵旻回答得斩钉截铁:老子要做有股权的总裁,董事长始终都是天子。你这糟老头子不要胡思乱想!
生杀大权掌握在天子之手,鸟尽弓藏不藏、兔死狗烹不烹,老子说了不算!
娄圭冷笑不止:“向者,曹孟德初迎天子之时,亦曾发卫将军今日之言!而今,其人又如何?”
赵旻心中一突:这糟老头子的想法,必然与许都那群士大夫们的想法雷同。他们…原来如此!
站点:塔^读小说,欢迎下载-^
嘿嘿,你们都给老子等着!等老子高奏凯歌回许都,第一件事就是彻底剥夺你们的兵权!
总裁,有且只能有老子一个!
你们想做官掌权?可以!但是对不起,政令你们无法传达下去!
老子手里的兵,可不是摆设!
赵旻抱拳道:“三公九卿、郡守县令等一应官员皆由天子委任,由诸州刺史考核,如此,先生以为如何?”
曹操独掌大权的方式,是由其司空府幕僚充任尚书台中的尚书,协助尚书令荀彧总揽朝政。
而且,由于曹操本人是掌管全国司法的司空,所以,在迁都许都之后,曹操才能肆无忌惮地清除异己、为曹操的“自己人”腾出官位。
娄圭的担忧,正在于此。
曹操如今的吃相委实有些粗鄙不堪,甚至是肆无忌惮。
所以,既不姓曹或夏侯,又不是颖川人,而且还曾为刘表卖过力的娄圭对此深感不安。
塔读小~。>说—*.—免费*无广>告无*>弹窗,还>-.*能跟书~友们一起互>@动。
也因此,娄圭更不敢将身家性命,托付给素不相识的赵旻。
对赵旻的政治主张、性格、作风等等,娄圭一无所知。
所以,娄圭一方面想脱离曹操,一方面又担心自己刚刚逃离虎口,却再入狮吻。
娄圭之忧,便是许都那群士大夫之忧,也是荀彧先前之忧。
赵旻崛起速度太快,快到让所有人都猝不及防。
这不是关键。
关键是,许都那群士大夫,皆对赵旻一无所知。
这一点,正是娄圭提到的隐患,赵旻的致命隐患。
董昭、程昱这种老六,张绣这种深谙生存之道的老六中的老六,毕竟是极少数人。
对此,赵旻深埋腹中的对策为:政军分离。
塔读小说,无广>告^在线免。费阅&读!
这个所谓的“政军分离”,指的当然是赵旻为天子掌兵、养兵、作战,而天子负责执政。
说的通俗易懂些,便是刺史和郡守不再握军权,军权皆在赵旻之手…
赵旻一如既往的苟!
然而,这个对策表现出来的却是他方才所说的:归权于天子。
司法权、执政权、收税权、赏罚大权确实归于天子…虽然枪杆子里出政权。
见娄圭捋须蹙眉不语,赵旻解释道:“曹孟德专权僭越,旻欲归权于天子,不做独揽大权之三公,三公九卿皆由天子委任,如此,不知先生是否放心?”
娄圭满脸狐疑。
“卫将军当真欲匡扶汉室?”
赵旻一脸坦然与真诚。
“旻可指天发誓!”
塔读^小说app@更多优质免费小说,无广告在@线免<费阅<读!>^>
他心道:老子才不屑做狗皇帝!但是军队谁也别想跟老子抢!
娄圭明显松了口气。
这老头儿其实别无他选,他只是想买个保险。
生杀大权若在天子之手,老头儿心中便不再忐忑不安。
赵旻趁热打铁道:“子伯先生,旻非曹孟德,旻欲效仿霍骠姚及班定远,重新打通丝绸之路,封狼居胥,勒石燕然!”
霍骠姚是骠姚校尉霍去病,班定远则是“投笔从戎”的定远侯班超。
这确实是赵旻心中大志。
在赵旻看来,曹操、刘备都仅仅着眼于中原,思维和眼界太过于狭隘,外贸才是解决库存积压、产能过剩的一大法宝!
残唐和盛唐最大的区别,便是丝绸之路。
两宋武德如此孱弱,财政收入却远高于李唐,原因便在于,两宋那极度发达的海上丝绸之路。
站点:塔^读小说,欢迎下载-^
南洋诸国消化了两宋庞大的丝绸、茶叶和瓷器产能。
然而,丝绸之路的重要性,在班超逝世之后,东汉便再无一人有深刻认识,甚至还有“三弃凉州”这种争论。
娄圭或许同样认识不到丝绸之路的重要性,但其人知道霍骠姚和班定远都是忠臣。
他本就如丧家之犬一般,如今听到赵旻胸怀如此远大志向,便也只好作揖。
“既如此,子伯便将官渡详情告知主公。”
赵旻想哭。
老子收个智力略逊于鲁肃、偏科还严重的老头儿,居然也如此费劲?
当然,我们的赵旻同学是不会表现出真实想法的。
于是,其人大喜,深深一揖道:“旻得先生之助,必可安定凉州,封狼居胥,收回丝绸之路!”
不管怎样,娄圭虽然年纪不小,但其人在军事方面确实有一套。
首发&:塔>-读小说
娄圭见赵旻对自己如此重视,心中稍稍松了口气。
于是乎,其人在赵旻取出的素帛上,画出了如今官渡战场的军事部署情况。
这张清晰无比的军事图,也展现出其人不同凡响的军事能力。
赵旻顿时对战场详情有了直观认知。
他指着自己老叔新建的营寨问娄圭。
“子伯先生,此处为旻从父大人之营寨?”
娄圭一时愕然。
“赵子龙为主公从父?”
赵旻比娄圭更愕然。
“子伯先生竟不知此事?”
塔读^小说app@更多优质免费小说,无广告在@线免<费阅<读!>^>
娄圭试探着问道:“既如此,主公是否与淳于仲简有旧?”
赵旻强忍住以头撞墙的冲动,颔首道:“子伯先生莫非不知,旻曾为袁本初麾下?淳于叔父曾欠旻天大人情。”
娄圭拍案大笑。
“既如此,主公此战必胜也!”
赵旻有些后悔。
老子费如此力气,莫非收了个阿尔兹海默症患者(老年痴呆)?
娄圭仰天大笑片刻后,复又坐下,指着军图上的延津大寨,笑呵呵道。
“主公尚且不知,曹孟德、贾文和、荀公达三人定计,欲集结大军于此,攻淳于仲简驻守之后寨!”
赵旻大惊。
“子伯先生何以得知此事?”
首发&:塔>-读小说
娄圭指了指自己心口,复又指了指自己眼睛和耳朵。
“老夫今日乔装为农家翁,潜行至淳于仲简后寨附近时,曾见过不少曹军斥候,并装聋作哑偷听其人密谈。
虽仅只言片语,老夫却笃定,曹孟德必欲集结兵力,一举夺寨!”
以咱们现代人的眼光来看,汉唐武德虽然充沛,但产业结构太单一。
李唐虽在李治朝达到巅峰,独力掌控着丝绸之路,但是贸易额始终还是远逊于外贸繁盛的两宋。
南宋虽独居一隅,但得益于倭国的平氏幕府,准确来说是平清盛,宋倭之间外贸额巨大,南宋当然稳赚顺差。
除此之外,南宋的外贸航线,已经绕过蓝无里(十三世纪印尼苏门答腊岛西北角的小国,其北便为阿三的半岛),抵达了阿三的中南半岛。因此南宋瓷器、茶叶、丝绸及手工业品的产能转化,非常喜人。
这也就是虽然两宋国内矛盾虽然激化,老赵家却仍贼有钱的原因。
西夏能在宋、辽、金等大国夹缝中生存,根本原因在于,西夏掌握了丝绸之路的上游。
前汉张骞(丝绸之路不是他开通的,他只是起到扩充和促进作用)出使西域,扩大丝绸之路上各国贸易规模后,便为西汉重新输入了鲜血。
本小。说首--发^站>点&~为@:塔读小说app
李唐亦然。
神州农耕社会时期,凡是工商业发达的时代,即便国内矛盾重重,国力也不会太弱。
赵旻要想拼出个未来,就必然要将丝绸之路重新趟一趟,虽然贵霜帝国如今不可一世。
有些短?
咱们再聊聊…
咳咳,咱们不聊袁董事长和曹老板了!
这一章既然提到了政治制度,咱们便聊聊尚书台。
尚书台在两汉三国占据重要地位。魏晋时代的尚书台“兼统内外”,尚书令、尚书仆射取代三公,成为实际意义上的宰相。
为了制衡尚书系统,秘书(中书)系统也随之出现,历史因此走向了新一轮的循环往复。
尚书诞生于秦汉之际,最初是在殿中负责启奏、传递、保管文书的文秘人员。
塔读@-读小说
照此描述,“主客尚书”的职能与大鸿胪类似,而“三公尚书”的职能与廷尉类似。可知尚书这一机构,不仅分割了三公的权力,也削弱了九卿的权力。
至东汉光武帝时,又将“主客曹”分为南主客曹与北主客曹,加上西汉的尚书五曹,合为六曹。
世祖(刘秀)承遵,后分二千石曹,又分客曹为南主客曹、北主客曹,凡六曹。--《续汉书百官志》
随着时间发展,尚书台的权力越来越大,人员越来越多,细分功能也越来越完善,逐渐成为实际意义上的宰相府。学者仲长统便直言“虽置三公,事归台阁”。
虽置三公,事归台阁。自此以来,三公之职,备员而已;然政有不理,犹加谴责。--《后汉书仲长统传》
至于三公九卿,则沦为荣衔,成为名士勋臣离休养老的职位,被视作“备员”。
《宋书》援引的东汉名士应劭言论,则更为露骨。其直言“尚书令总领纲纪,无所不统”。
应劭《汉官》云:“尚书令、左丞,总领纲纪,无所不统。仆射、右丞,掌禀假钱谷。”--《宋书百官志》
有鉴于此,在《三国志》中出现的绝大部分三公九卿,均无实权。少数例外是东汉的前为司空,后自任丞相的曹操;蜀汉的丞相诸葛亮。
当然,还有董卓老贼和司徒王允。
塔读@告^在线免。费阅&读!
(陈)祗又以侍中守尚书令……上承主指,下接阉竖,深见信爱,权重于(姜)维。--《蜀书董允传-附传》
换言之,一个臣子只要掌管了“尚书事”,无论他居于何职,都等同于真正的宰相。
这里谈一谈录尚书事、领尚书事、平尚书事三者之间的关系。
“录尚书事”与“领尚书事”的含义完全相同。只不过西汉习惯于写作“领”、东汉习惯于写作“录”。
尚书有录名,盖自憙、融始。亦西京领尚书之任。--《通典》
“平尚书事”的含义则相对复杂。
“平”的第一重含义是探讨斟酌。即收集上奏文书,提出初步的处理意见,以供皇帝参考。
平即评,属于两汉职官中常见的前后缀。比如廷尉下属的副官“廷尉平”,便有类似职能。
注:廷尉下属副官为廷尉监、廷尉正、廷尉平。
“平”的第二重含义是代理。如果“录(领)尚书事”的权臣不在朝中,便由“平尚书事”的人员代替其执掌朝政。
塔读小~。>说—*.—免费*无广>告无*>弹窗,还>-.*能跟书~友们一起互>@动。
注:见黄惠贤《蜀汉尚书台之归纳与评议》。
举例而论,蜀汉延熙七年(244),大将军费祎前往骆谷迎击曹爽,镇南将军马忠则前往成都“平尚书事”。
七年春,大将军费祎北御魏敌,留(马)忠成都,平尚书事。--《蜀书马忠传》
由于当时费祎与姜维“共录尚书事”(见前文注引《姜维传》),因此在费祎等人不在朝中的时候,身在成都“平尚书事”的马忠,便充当了代理宰相。
蜀景耀四年(261)卫将军诸葛瞻与辅国大将军董厥“平尚书事”,而大将军姜维则“录尚书事”。
景耀四年,(诸葛瞻)为行都护卫将军,与辅国大将军南乡侯董厥并平尚书事。--《蜀书诸葛亮传-附传》
有趣的是,“录尚书事”的姜维当时正在沓中屯田避祸,不敢返回成都;因此“平尚书事”的诸葛瞻与董厥,才是实际意义上的宰相。
从这个角度看,权臣即使加了“录尚书事”的头衔,也必须呆在朝中才能执行“录尚书事”的职能。一旦离开国都,其头衔所附带的权力也便随之废止。
不难看出,尚书机构的“内朝”色彩相当明显,他们必须呆在中枢,才能发挥作用。
咱们再来谈一谈秘书、中书和尚书这三个书的关系和矛盾。
原文来自于塔&读小说~&
“秘书”最初指宫廷秘藏图书,它在《汉书》中常与五经、谶纬、图籍等词汇连缀使用。
上方精于《诗》、《书》,观古文,诏向领校中《五经》秘书。--《汉书刘向传》
秘书一职,不见于《汉书百官公卿表》与《续汉书百官志》,大约在东汉末期出现。
这一机构最初负责“典司经籍”(见《通典》),后来逐渐成为统治者身边的亲信,与“尚书”的出现、发展过程类似。
秘书机构,在曹丕执政时期(220-226)被改称为“中书”,由当时两位得宠的秘书郎刘放、孙资出任秘书监、秘书令。
魏国既建,(刘)放、(孙)资俱为秘书郎。黄初初,改秘书为中书,以放为监,资为令。--《魏书刘放传》
刘放与孙资“久专权宠,遂掌机密”,显赫于魏文、魏明两朝,还在曹叡病重时篡改遗诏,乃至“执帝手强作之”。权势之重,隐隐已经超过了尚书令。
(刘)放曰:“宜为手诏。”(明)帝曰:“我困笃,不能。”放即上床,执帝手强作之。--《汉晋春秋》
在秘书(中书)系统出现之后,曹魏尚书令的重要性便呈现出下降趋势。
早期的尚书令荀彧、荀攸等人具备较大的权势与影响力,荀彧甚至可以干预曹操僭号魏公的计划。
站点:塔^读小说,欢迎下载-^
(荀)彧以为太祖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太祖由是心不能平。--《魏书荀彧传》
之后的尚书令华歆则近乎于曹氏鹰犬,甚至需要参与谋害伏皇后来谄媚曹操。
(曹操)以尚书令华歆为郗虑副,勒兵入宫收(伏)后。闭户藏壁中,歆就牵后出。--《后汉书皇后纪》
曹丕时期的尚书令桓阶、陈群、徐奕等人,虽然仍具备较高的政治地位,但权势却已经遭到秘书(中书)机构的分割。
曹叡时期的尚书令陈矫、裴潜等人,不仅没有专断之权,反而更类似年高德劭的耆老勋贵(二人皆是建安时代便追随曹操的旧人),已经与东汉的三公十分相似,近乎于荣衔。
到了曹芳时期,尚书令司马孚被三位年轻尚书架空,乃至朝中流传歌谣,称“台中有三狗”。三狗,指何晏、丁谧、邓飏,至于尚书令司马孚则遭到忽视。
故于时谤书,谓“(尚书)台中有三狗,二狗崖柴不可当,一狗凭默(指曹爽)作疽囊。”三狗,谓何、邓、丁也。--《魏略》
概而论之,在曹丕改秘书为中书之后,中书监、中书令在某种意义上削弱了尚书令的权力,成为制衡尚书台的组织。
历史的有趣之处恰在于此。
西汉时三公权势过重,有封驳谏诤之权,几乎能与皇帝分庭抗礼;因此汉武帝强化尚书权力以削弱三公。
塔读小~。>说—*.—免费*无广>告无*>弹窗,还>-.*能跟书~友们一起互>@动。
魏晋时尚书权力过重,“总领纲纪,无所不统”,权势甚至过于昔日三公,因此曹丕、曹叡强化秘书(中书)以削弱尚书。
历史的诡异之处恰在于此。
宗法专制社会中,君主为了削弱旧机构的权力,往往会设立一个全新机构。然而在旧机构瓦解之后,新机构又难免出现权力扩张,成为下一轮的打击对象。
尚书台的诞生、发展与变迁,反映出宗法社会中、机构权力无限扩张的痼疾。
为了限制旧有机构的权力扩张,便需要增设新的机构,但新的机构又必然会走向相同结果,陷入无限轮回的怪圈。
它同时会产生另一个问题,即冗官冗员。
因为旧有机构不可能被完全取缔,比如尚书令成为实际意义上的宰相之后,三公九卿依然存在;中书令成为宰相之后,尚书台也未见撤销。
隋唐时期,尚书机构、中书机构、侍中机构分别演化为尚书、中书、门下三省,试图通过分割权力达到制衡目的。
这一举措虽然短期内稍有成效,然而后世朝代“架空旧职,增设新职”的浪潮却未见缓解。
比如两汉之际的三公在隋唐之后已经成为荣誉性质的加衔;光禄大夫一职,在王邋遢…不不不,王荆公元丰改制后,甚至沦为散官的品级序列标志,也就是寄禄官。
原文来自于塔&读小说~&
以“金紫光禄大夫”、“银青光禄大夫”等形式出现,与最初的职事彻底分离。
借用阎步克在《中国古代官阶制度引论》中的理念来说,这一现象便是职位与品位的转化。即当局经常把职位当品位来使用,从而造成职事官的品位化。
旧的“职事官”不断沦为品位头衔,新的“差遣官”因此层出不穷,它们随着时间流逝,又成为后世的品位头衔,走向新一轮循环。
两宋的冗官,一部分锅可以甩给千年前的大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