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大朝会,群臣汇聚。
当听到司礼监掌印张海,代行远皇帝林知白宣布决议,要改大华皇朝为大华仙朝,泰山封禅昭告天地加冕自己为天帝的时候,所有人的思维都呆滞了一瞬。
荒谬!
这是群臣,包括帘幕后垂帘听政的太上皇林泽,听到这个决议以后,内心之中冒出来的第一想法。
虽然皇帝屹立在人世权利之巅,拥有册封诸神的权利,但若是贸然给自己加冕上天帝的封号,将整个皇朝改为仙朝的时候,还是让人感觉到有些沐猴而冠的感觉。
首辅大臣本能反应的迈出一步,就想要开口劝谏。
但最终,这位大臣又生生忍住了劝谏的冲动。
到如今,距离征伐异域邪神一战,已经过去了一年余的时间。
过去一年余时间林知白完成了从三花聚顶到五气朝元的突破,生命本质升华,也完成了内息到法力的升华,还将自己修行的《武典》升级到了第三个版本。
也是在这过去的一年余时间之中,大华方面的舰队已经完成了从神州大地到神眷大地的往返,将那片异域土地上发生的一切,都如实的带回了神州大地之上。
更有许多民间的武者,比起舰队更快的完成了这一项举动。
由此,人们知晓了官方发布的消息之中,有关于皇帝陛下林知白征伐诛杀异域邪神的战绩,没有丝毫的夸大之处。
他们的陛下林知白已经拥有了摧城灭国的力量,以一己之力摧毁了一个有着神圣,有着八千万子民的异域大国。
如果是这样的林知白,以人皇尊位加上神圣一般的力量自号一声天帝,将自己的人间皇朝改成仙朝,那就不算沐猴而冠,而是理所当然的一件事了。
纵然此刻的大华皇朝距离大华仙朝差距还很大,但起码也是在向着仙朝的方向转变了,虽然不知道建立仙朝以后会发生何种变化,但起码也不该反对。
思及此,刚刚凭借着本能一步迈出的首辅大臣开口,不过不是劝谏,而是赞同:“陛下英明,臣愿意追随陛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创建仙朝。”
大殿之中,一大群臣子,这个时候也是回过味来。
跟随着当先迈出的首辅大臣躬身行礼,赞同道:“臣等愿随陛下建立仙朝,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平身。”
礼毕,很多人起身看着坐在尊位上,那位风华正茂,仿若少年一般的帝皇。
不知不觉间距离这位登基称帝已经过去了将近二十年的时间,岁月没有在这位人皇的身上留下任何的痕迹。
但这位看似没有丝毫变化的少年皇帝,如今已经彻底的完成了升华与蜕变,想要做那高高在上的天帝。
而他的实力,却是让所有人都没有反驳的底气和欲望。
看着林知白,很多人心中升起了一个想法。
或许这位少年皇帝真的能够建立起传说之中的仙朝,他们这些仙朝的臣子也将真正的摆脱凡人脆弱的生命,成为长生久视的神圣。
毕竟,很多年前,武学的顶点和至高也就是武林神话而已。
但此刻,作为武学顶点和至高的林知白,早已经超越了武林神话这个级别。
既然群臣同意了林知白的想法,那么接下来便是具体去执行了。
林知白开始有条不紊的吩咐:“即日起,除了准备泰山封禅的事宜,还需要在神州大地各处修建天帝庙,根据城池规模的不同,修建的天帝庙规格也不等,修建费用一律由官府拨付。
“营建完毕以后,在下一次朕之诞辰,农历八月九日的时候进行泰山封禅,昭告天地加冕为天帝,全国各地子民入天帝庙参拜,为庆贺朕加冕天帝,明年农税全免,未来十年农税全部减掉三成。
“未来各地若有蝗灾干旱,皆可去天帝庙祈祷,朕自会差人去行云布雨,灭杀蝗灾。”
刚刚在神眷大地那边发了一笔横财,这些钱堆在仓库里也只是石头,唯有将其用掉才是真正的钱,此刻刚好可以使用。
至于修建天帝庙的规格制定,细节制定,还有泰山封禅的流程,昭告天地的祭文这些内容,自然有下属群臣去搞定。
林知白最后需要做的,就是审核。
群臣本来还想提醒林知白,适当的展示一下神迹,给天下百姓加深自己是天帝这个印象,提高可信度,增加天帝庙的香火,没想到林知白自己就想到了。
首辅心中暗自决定:“等到祭天封禅那天,便寻几处受灾之地,让陛下去解决吧,以陛下如今修为,想要做到这些应该不难,大概??”
反正,林知白自己已经胯下海口,可以解决这些问题了。
接着,朝会上,群臣就开始各抒己见,商议起林知白吩咐下来的内容要怎么做。
这种争议朝会结束的时候,还没争论完,后面又开会了足足三个月,才把整个流程确定。
张海给林知白汇报消息:“陛下,泰山封禅的准备工作已经开始进行了,您到时候要穿的各种冕服也已经在准备了,泰山封禅有一套标准流程,倒是不需您多费心思。
“按照礼制严格执行,且还加强了一些规格,所以总共需要一亿三千万两银子,这是清单,倒是天帝庙的修建,其中说法颇多,您看看群臣制定的标准。”
时至今日,泰山封禅已经历经多次,经过层层皇帝的加码,最终完善到了八千万两这个预算。
而且,这还是上一位泰山封禅的皇帝,仔细核算过,给予了下面人一定的赚钱空间,但又不至于太过分的价格。
不仅需要花费巨额金钱,还得有丰功伟绩才行,不然下面的臣子压根不买账,跳着脚反对。
而林知白的封禅,可是要加冕天帝的,自然也要增加一些规格,于是最后便有了现在这个预算。
林知白接过奏折查看,群臣将天帝庙的等级从低到高分为画像,神龛,小庙,中庙,大庙和皇庙六个等级。
顾名思义,画像便是林知白的肖像画,印刷完了以后分发各地,用来供在家里,根据印刷的精美程度,造价一百文钱到一两银子不等。
神龛同样供奉画像,放在村子里供给一村之人参拜,有一定的遮风避雨的能力,但修建起来也很简单,成本不高,造价一般为三两银子。
小庙,大约有寻常人家房屋大小但会很精美,会供奉小型法相,设置一位庙祝,供给数个乡镇之人参拜,修建成本在一百五十两银子,薪水支出在十五两一年。
中庙,寻常大户人家房屋大小,会供奉中型法相,设置五到十位庙祝,供给一县之人参拜,修建成本一千八百两银子,薪水支出两百年银子左右。
大庙,占地广阔,会供奉大型法相,设置五十到一百位庙祝,供给一个州郡之人参拜,修建成本一万六千两银子,薪水支出两千两银子左右。
皇庙则是设置在京都皇城,为天下天帝庙之首,直接按照皇家行宫的标准修建,供给全国乃至域外诸国之人前往参拜,修建预算三百万两银子,每年运营预算十万两。
总得来说,需要修建皇庙一座,大庙三十座,中庙三百座,小庙一万座,神龛十万座,至于画像这个就需要信众自己买了。
想要把这第一批的天帝庙修好并运营起来,大概需要花费六百万两银钱。
林知白按照清单上书写的材料和规格计算了一下,扣掉人工等成本以后,发现价格大差不差,既给承建的商人留了利润空间,也没乱花钱吃回扣。
于是便点头同意。
接着,便是天帝庙在各地开始修建,由内帑出钱拨付国库而后分发各地。
得益于宏卫的日渐壮大,还有会计审查技术的提高,现在很多人都不敢贪腐,只敢拿自己份内的那份钱。
在这种情况下,天帝庙的修建进度逐渐提高,诸多民众也因为天帝庙的修建工程,还有官府宣讲政策的缘故,逐渐知晓了皇帝陛下要封禅祭天,加冕为天帝。
对这个决议,一些人是不理解甚至抱着嘲讽态度的,觉得这位皇帝陛下好大喜功,武功再强也是武夫,也敢妄称神圣?
但是也有很多人表示拥护这个决议,这些人普遍是平民或者中低层地主。
正是林知白这位皇帝陛下给他们提供了诸多的工作机会,让他们可以安心种地,还不横征暴敛,简直是没有比林知白更好的皇帝了。
只要皇帝高兴,别说是自称是天帝了,就算他自称是天父是时间所有人的爹,那他们也无条件支持。
尤其是在知道,林知白加冕天帝以后,明年的农税全免,未来十年也将免税三成,那天底下绝大部分人都表示了对林知白的支持,纷纷表示到时候会为林知白祈福。
整个大华皇朝运行起来,为了林知白加冕天帝的事宜准备着,而林知白也没有闲着,保持着日常修行的同时,他也在研究一些全新的法术。
这些法术的内容,和即将成立的仙朝有关。
既然是仙朝了,那当然要有一些和之前不一样的地方。
过去的岁月之中,再鼎盛的皇朝,都有一些看天吃饭的意思,不能有干旱水灾,不能有蝗灾,更不能有兵祸,如此才可以保证丰收,保证天下间绝大多数人吃饱饭。
但即便如此,还是有人饿死。
在如今这个时代,得益于对海洋资源的开发,还有林知白安排的种种补助政策,勉强可以保证食物的充裕,不会有人因为食物不足而饿死。
但也就是不会饿死而已,想要每顿都吃饱,吃好,那就是一个奢望了。
林知白正在研究创造的法术,虽然不至于彻底解决粮食危机,但也可以极大幅度的缓解了。
第一个法术,叫做驱虫术,针对的是蝗虫。
但凡生命,皆有生命磁场,若是扰乱这个生命的生命磁场,轻则头晕想吐,重则暴毙。
林知白便针对这一点,开发出了借由电磁力场扰动生命磁场的法术,并且调整了频率将其化作了专门针对蝗虫的版本。
一旦使用,法术作用范围内的蝗虫全都会在极短的时间之内暴毙。
因为这种法术功率极小,所以对人体和稍大一些的动物都没有伤害,使用要求也不高,都不需要神融天地,但凡一个天人感应级别的修行者都能用出来这种法术。
第二个法术,则是呼风唤雨。
下雨的原理很简单,无非是高空水蒸气汇聚的云气遇冷凝聚成水滴落下,针对这个原理,林知白开发出了呼风唤雨的法术,施术者可以借助精神力和天精地气的作用来人为模拟自然下雨的过程。
这个法术达到神融天地的境界便能够修行使用,虽然一个人可以影响的范围有限,但是多个神融天地的修行者联手就能在很大一片区域行云布雨了。
能够做到行云布雨以后,有暴雨可以驱散,有干旱可以下雨,对农业有着极大的裨益。
林知白开创出了驱虫术和呼风唤雨的法术,两者结合虽然不能保证杜绝所有自然灾害,但却也可以保证杜绝起码七八成的灾害,再加上稳定的秩序,保证年年都能丰收。
若年年都能丰收,一来天下众生都能够过的更好,会对林知白感激涕零,保证有足够的香火愿力产生。
二来足够的食物也可以促进人口增长,而人口增长以后可以给林知白带来更多的潜在信众,可谓是合作共赢最典型的案例了。
完成了法术的创造以后,林知白便将这两门法术在星渊卫之中分发了下去。
以后各地的天帝庙庙祝,就会由这些星渊卫去担任,一是可以丰富他们单调的生活,一份有价值有意义的工作,也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幸福感。
二也是可以让他们可以多领一份工资,三也可以让他们造福民众。
于是,就在一片忙碌之中,前期筹备结束,来到了封禅大典举行的那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