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姑娘这点儿小心思,忙碌得不得了的苏小四根本不知道。
他最近忙着呢。
既然要搞事业,苏小四就决定搞个大事业。八壹中文網
为了这个大事业能顺利推进下去,苏小四还专门找其他兄弟们化缘……哦,不是化缘,是苏小四给其他兄弟们一个发财的好机会。
在苏小四三寸不烂之舌的鼓动之下,苏家其他兄弟们,不同程度地都拿出了积蓄,投资到了奶茶店上面。
苏小四本来就是有钱人,加上家里其他八个兄弟们的鼎力支持,苏小四真是来了一个大动作。
他的计划非常不错,在京城各个主街道,分别找了一家小铺面,专门出售奶茶。
至于奶茶的店铺样子,他都是按照苏小甜描述地搞起来的。
也难为苏小四能干,竟然真的在许多临街的街道上都找到了四五个平米大小,平日里其他人都不愿意租的铺面。
小小的奶茶店,苏小四还都搞了装修,装修风格都是一样的。
靠里边的位置,大大的专门定制的钢筋锅专门用来烹煮奶茶。
客人能看到烹煮奶茶的情形,但也不是完全能看清楚具体的操作过程。
这样做的好处,一是让客人知道卫生有保障,能够安心喝奶茶。二是保护自家的配料不会轻易被人学了去。
至于服务员,苏小四也都是按照唯一标准找的。
年轻漂亮还要机灵聪明的小姑娘,二十几个铺子,每个铺子都配备了两个这样要求的小姑娘。
苏小四专门找苏桃花定制了一批制服,统一格式的淡蓝色背带裙,头顶上一顶同款布料的帽子,帽子上面有三个活泼可爱的字“苏小妹”。
苏小甜第一次看到这一身衣裳的时候,真是不知道该怎么说了,这审美还真是够前卫的。
不过不得不说,这样的服装,光是站着就能吸引不少人!
苏小四的铺子装修出来之后,就开始着手准备开张事宜。
由于铺子都在街边上,很多人看到的时候,不由就多朝着铺子里看几眼。
就是这几眼,可真是不得了,很多人发现,这个铺子和他们之前所知道的铺子都不一样。
整个铺子里只有操作间,没有桌椅板凳!
没有桌椅板凳的餐饮铺子,还从来没有听说过,总不能让大家来喝饮料的时候,还要自己带着杯子来吧?
这样能有生意?
这世上的事儿,就是如此,只要有争议,就能引起更多的人关注。
短短三天时间,苏小妹奶茶店就被很多人知道了。
不管是有钱人还是没钱人,又或者是当官的,都没有想到京城里忽然会冒出来这样一个铺子。
哦不对,这已经不能用一个铺子来形容了。
这是一次性出现了一批的铺子。
京城里很多人都听说过奶茶的,也有不少人喝过奶茶。
那浓郁丝滑的味道确实非常不错,喝了奶茶,让人有一种心情愉悦的感觉。
可是这样一个小小的铺面,甚至连板凳都没有摆上一张。
总不能让大家端着奶茶站在马路牙子上喝吧?
人总是在不知道真相的时候,愿意动脑筋去思索,也就是所谓脑补。
很多人脑补出一出大戏。
这肯定是谁家有钱的孩子没事儿干,没钱烧得慌拿钱撒着玩儿呢。
也不知道京城谁家这么有钱,能给熊孩子一次提供这么多的钱和铺子让熊孩子祸祸。
或许是因为这件事情关注到的人多,讨论的热度又很高,很快连报社里的人都被惊动了。
京城里几家著名的报社,都开始安排派出记者采访苏小妹奶茶店的老板。
这几年以来随着开放的逐步深入,京城里的各种铺面,如雨后春笋一般的冒出来。
上面的领导认为这是经济繁荣起来的重要象征,因此对于这些第三产业的商铺,关注度也在增加。
但开铺子,大部分的人都是一家一家的开,很少有人会一次性开这么多的铺子。
敏感的记者已经敏锐地感觉到,这件事如果报道得好,可能会让他们的报纸销量增加。
报纸作为传媒老大,虽然不愁没有销路,但天下没有人嫌弃赚钱多不是!
尤其京城里各种报纸不少,彼此之间的竞争还是很大。
此时,已经踏上飞机去了l国做翻译的苏小甜并不知道,国内已经因为苏小妹奶茶掀起了轩然大波。
作为苏小妹原型的苏小甜依旧忙碌在自己的岗位上。
作为干一行爱一行的典型代表人物,苏小甜对于每一次接受的任务都十分尽心尽责,坚决不拖后腿。
至于国内那些事,反正有苏小四操心,她只管坐等收入就行了。
苏小四这些天也在想着,怎么才能让更多的人加入到对苏小妹奶茶店的经营中来。
甚至,他都想到,找点关系找记者写个稿子。
只不过,苏小甜不在国内,而苏小四着实不曾与媒体的人打过教导,求助无门,才不得不放弃这样的想法。
谁知道,就在他淡了想法的时候,就听到有记者要采访自己的好消息。
这可是送上门的广告啊,苏小四当机立断决定,一定要抓住这个好机会。
第一个联系到苏小四的是《京城日报》的记着曲子白。
曲子白是个年轻人,本人也是从京城大学汉语言文学毕业的,毕业之后,分配到了京城日报。
他也是个十分有能力的人,不过短短三年时间,曲子白已经从当初新入职的实习记者成长成为京城日报的笔杆子之一。
这一次的采访,他也十分有兴趣。
总觉得,这一次采访如果稿子写得好,能引起更多的关注度。
因此,曲子白提前做了不少功课,甚至连别人不知道的一些消息都挖掘出来了。
比如这位年轻的苏先生,并不是坊间传言的二世祖,只会败家。
他是个真正的青年才俊,年纪轻轻,就已经拥有了自己的产业。
别的且不说,光是几家小吃城,一年下来,就能赚的盆满钵满。
虽然说,京城里前后又有不少小吃城开张,可真正生意好的,却之后这位苏先生名下的几个小吃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