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国境内,诸葛亮旳大军连破齐国三座城邑,向齐国重镇历下行军。
历下是齐国的兵家要地,南面是山脉,北面则是黄河,东西狭长。
想要攻打齐国主城临淄,必须攻破历下。
楚汉相争时期,韩信奉命攻打齐国,齐国主力就在历下集结,阻挡韩信的兵锋。后来,刘邦派出说客郦食其,游说齐王,齐王撤除了历下的兵守战备,天天和郦食其一起纵酒做乐,结果被韩信偷袭。
诸葛亮的大军想要吞并齐国,必须攻破历下。
齐国武将司马穰苴,屯兵15万,阻击诸葛亮。
诸葛亮的夏军、范增的楚军,从两个方向进攻齐国,齐国被迫兵分两路迎敌,还要留下一支重兵,防守主城。
司马穰苴是齐国名将,可惜兵力不足,齐国领主齐威王,不得不向其他山东诸侯国借兵。
明国领主朱由检,在被努尔哈赤击败后,退入山东,打下一块地盘,再加上齐威王与朱由检交好,因此朱由检派出一支兵马,帮助齐威王抵挡敌军。
唇亡齿寒,朱由检还是知道这个道理的。
要是齐国灭亡,明国也无法抵挡两路大军。
其他几个小型诸侯国,也派出兵马,支援齐威王。
一支明军进入历下营地,这支明军士兵握着白木长枪,上配带刃的钩,下配坚硬的铁环,杀气腾腾。
统帅这支明军的武将,却是一名身披蜀锦征袍的女将,兵器同样是一支白杆枪。
司马穰苴亲自率领出营,迎接山东诸侯国的援军。
“怎么是一员女将?”
“朱由检也太不够意思了吧,我们齐威王曾经有恩于他,他竟然只派一员女将支援我们,而且明军数量,不到三万。”
“非也,朱由检正在与大王在东边抵挡楚军,手中已经没有充裕的兵力。另外,据说这员女将和她的白杆兵,擅长山战。”
齐国武将你一言我一语,普遍对明朝崇祯皇帝朱由检不满,认为三万明军,只是杯水车薪。
“我奉圣令,助你们防守历下,必定竭尽全力!”
明军将领秦良玉抱拳,对司马穰苴敬重有加。
司马穰苴是春秋时候的齐国名将,有著作《司马兵法》,同时代的还有《孙武兵法》。
明朝的秦良玉听说过司马穰苴的名声,但有关司马穰苴的记载太少了,司马兵法散失严重,没有完整流传下来。
但司马穰苴帮助齐国击败晋国、燕国,收复失地,能力毋庸置疑。
这个世界的齐威王,能够重建齐国,建立几十座城邑,与重用司马穰苴不无关系。
“你的气息不弱,朱由检既然让你带兵来支援历下,说明你的能力不差。可有破敌之计?”
司马穰苴可以感受到秦良玉和她的白杆兵,气势汹汹,从骨子里有一股血性,知道可以重用。
秦良玉答道:“将军带兵在历下,清野坚壁,我可带兵抄山间小路,击破敌方粮道,可以获胜。”
“你的想法,倒是不无道理。只是对方乃是自比于管仲、乐毅的诸葛亮,对粮道必定重兵把守,此计有些凶险。”
司马穰苴曾经与建立了后梁的朱温交战,面对朱温麾下诸多战将,尤其是王彦章、葛从周、杨师厚、刘鄩等人,也讨不了多少好处。
然而诸葛亮的大军灭亡了梁国,大部分梁军将领投降,说明诸葛亮这支大军,实力相当可观。
另外,后梁武将加入夏军,意味着诸葛亮吸纳了一批后梁的武将,兵力更加强盛。
无论诸葛亮还是范增,都在设法吞并齐地,收齐国的兵马,然后再相互攻伐。
“诸葛亮……”
秦良玉对这个名字也有几分忌惮。
秦良玉自然知道三国的诸葛丞相,尤其秦良玉还是巴蜀出身的武将。
但支援齐威王,是崇祯皇帝朱由检的命令,秦良玉只会忠诚地履行军令。
朱由检想要借助这次机会,东山再起,重建大明。
朱由检手下也有几名厉害的武将,秦良玉就是其中一位。
“夏军人多势众,我们可以利用东西狭长的山道,迎战夏军,令其兵力优势无法展开。”
“白杆兵在山林埋伏,待看到狼烟,伏兵四出,横断夏军,令其首尾不能相顾。”
司马穰苴利用山川河流的地形,开始战前布局。
诸葛亮的大军进入齐地,沿着黄河行军,南面是山脉,北面是黄河,两者之间的通道狭长,司马穰苴处于兵力劣势的一方,必须利用地形。
恰好,崇祯皇帝朱由检派来的援军是擅长山地地形作战的白杆兵,正合司马穰苴的预期。
“如此甚好。”
秦良玉同意了司马穰苴的布局,然后命令白杆兵下去休整,养精蓄锐,等待与诸葛亮攻略齐国的大军在历下附近的山道展开血战。
齐军把守交通要隘,有山河之险,不会如此轻易拱手让出这些险地。
齐国成为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强盛了几百年,与其地理位置、人口有很大的关系。
“齐国东临大海,可煮海为盐,坐拥鱼盐之利,还有齐地的丘陵、河流、黄河、东海作为天然屏障,有山河之险,所以强盛……”
诸葛亮在行军途中,感慨齐国特殊的地形带来的优势。
“诸葛大人,锦衣卫密报,明国朱由检调兵三万,支援司马穰苴,主将乃是白杆兵秦良玉!”
诸葛亮还在途中,已经提前收到对方调兵遣将的消息。
“秦良玉是何许人也?”
诸葛亮不认识秦良玉,但他已经听说了,白杆兵是一支高阶山地枪兵。
诸葛亮麾下有王平、孟获的无当飞军可用,倒不是很忌惮秦良玉的白杆兵,不过诸葛亮还是要注意一下秦良玉。
锦衣卫回答:“据说,齐军、明军与楚军交战时,秦良玉的白杆兵迂回袭击范增的本阵,击溃季布的山军团,险些得手。还请诸葛大人务必要小心。”
“嗯,看来这些历下之战,不能掉以轻心……”
诸葛亮意识到秦良玉似乎没有那么简单对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