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朝廷就把各方人员都调动起来,一边登记灾民,一边对其宣传政策。
告诉他们,朝廷根据家庭人口,每家给三到五两安家银子,回家恢复生产,回到家乡的时候,到当地衙门领取恢复生产的农作物种子。
只是领了银子以后,必须马上回家,而且是全家一起回家,不准再在京城内外停留。
如果有领了银子不回家的,抓到后作为流民处理,发配边疆做窑工开矿。
百姓一听,三到五两安家银子,人口多的,就算花二两银子在路上,到家还能余下三两银子;人口少的,花一两多银子也就够了,到家还能余下一两多,把家园修修,剩下的银子买点杂粮,再弄点树皮野菜,说不定还能熬到下一熟收成上来。
当然日子还会很艰难,但至少不会比现在这样子更差。
现在这样,一家只能一个进城,每天尽管有粥棚,但也只能勉强保证饿不死,而且夏天马上过去了,再在这样露宿在外,也坚持不了几天了。
这还是没有伤病的情况下,这些天见的太多了,年长的,年幼的,因为受了风寒而不治的,还真不少。
谁也说不清,自己会不会成为下一个。
回到老家,亲朋好友、邻居在一起,互相帮忙,说不定能度过难关。
关键京城这条路已经走不通了。
朝廷的人登记的时候,已经告诉他们,这个粥棚,再设五天,就要撤除。到时候愿意回家的,领了安家银子回家。不愿意回家的,自己想办法,朝廷不再伸手。
这样一来,一些距京城比较近的灾民,就开始合计了:越早回家,就能越早恢复生产,与其这样在京城耗着,还不如领了银子就动身。
一旦有了一部分百姓离开,其他的百姓就开始动摇了。
因为好多人家都有一位进了城打算寻活干的,这会儿家人没到齐,也没法动身,于是就请求城门守卫放他们进去找家人。
城门守卫不敢做主,立刻上报。
守城的也不敢自说自话,只好再次上报。
最后还是让朝廷定夺。
一些大臣建议干脆放开城门,这样早了早结。
但还有一部分大臣说,这里面不排除有不法分子,万一放开城门,中了他们的计倒是坏事。
还不如多派出一些人手,在城里各市井、街头宣传,告诉他们朝廷的政策,让还在城内流离的这部分人,尽快回到城门口,与家人商量去留问题。
就这样,接下来的几天,城门口从早到晚,都是川流不息的人群,好多百姓一家人合计以后,都开始慢慢离开。
慢慢地,羊群效应开始体现出来。
到了第五天的时候,云集在城门外的人群已经所剩无几,到了下午,就更少了。
朝廷开始慢慢清理,一家家做思想工作。
剩下的,大多是路途较远,人口众多的,安家银子最多一家只能给五两,人口多的十几口,就是吃糠咽菜,一天消耗的也不是小数目。
他们跟官差商量,能不能多给几两银子。
发放银子,多少都有规定,六人口以下三两银子,十人口以下四两银子,十人口以上五两银子。
虽然不是十分公平,但朝廷也已经尽力了。
所以官差也不能私自做主给谁加银两。
但这些滞留的灾民又问,能不能给他们这些人口多的家庭提供一些活计,做丫鬟做小厮都行,否则靠这几两银子,回家还是活不下去。
官差听了,觉得有理,关键这最后的硬骨头比较难啃,不把他们解决了,官差自己的日子也不好过,于是官差又一级一级向上上报。
朝廷上又是一番讨论,根据报上来的数据,觉得这个要求可以接受。
于是又是各大家族带头,每家各收留五到十个丫鬟、小厮不等。
这样城门外的灾民,终于慢慢的都离开了。
可尽管经过这样的收留,最后还是多到好几百个男男女女不等的丫头、小子。
朝廷大臣表示,家里本来就不缺丫头、小厮,这会儿已经增加了这么多,再多也接收不了了。
而且他们还没说出口的是,为了赈灾,已经贡献出了不少家底,现在再白养人,负担太重啊!
还有这几大百的人怎么办呢,每天的吃喝拉撒都是大问题。
本来这几日,灾民的问题解决了,唐维佑一天比一天心情舒畅。
但苏晓宇发现,这日下朝回来,唐维佑的眉头又紧锁着。
“还有何烦恼?”苏晓宇觉得奇怪。
“还不是灾民的问题。”唐维佑告诉苏晓宇还有好几百个灾民安置不了了。
各大臣收纳灾民的时候,唐维佑也认领了二十个回来,十个丫头,十个小子。
十个小子被苏晓宇安排到酒楼和铺子里去了。
十个丫头按唐维佑的意思,就留在府里。但苏晓宇觉得就这么几个主子,现在的人员已经太多,再多十个丫鬟进来,还不是浪费?
还不如让她们做点实事,这样也算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于是把这几个丫头都送去作坊,让她们去野外采金银花、薄荷,制作清凉油和花露水、肥皂。
这个季节金银花和薄荷都接近尾声了,再不加紧采的话,进入冬季,想采也没有了。
二十个人就这样被消化完毕。
哪知道竟然还剩余几百人。
“要不,我们给他们一点银子,让他们都去靖州吧。”唐维佑想了想说。
“不妥。”苏晓宇说,“先不说这大几百人一路上的花销和费用,但是这些人,都是各地来的灾民,连乌合之众都不算,一路上要有多少的矛盾和冲突?而且万一他们中谁起了异心,把带队的杀了,抢了他的银子跑了,我们到哪里去找他们?”
“要不让各大世家,每家再接收五个人吧,这样估计也差不多了。”唐维佑说。
苏晓宇想起前世招工,这些年富力强的小伙子小姑娘都是各大厂子争抢的人手啊。
现在竟然成为需要解决的难题。
不就三五百个么,要是建一个大厂,都远远不够的。
对了,何不为他们建一个作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