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其他小说 > 超值金版-中国历史1000问 > 第十三卷 从顺治祭孔到紫禁城黯然退位--夕阳西下的大清王朝

第十三卷 从顺治祭孔到紫禁城黯然退位--夕阳西下的大清王朝(1 / 1)

第十三卷从顺治祭孔到紫禁城黯然退位--夕阳西下的大清王朝

从公元1644年顺治皇帝在北京明皇宫登基坐殿,到公元1912年小皇帝宣统紫禁城黯然退位,走过了268个年头的大清王朝就如一个步履蹒跚的老人走在了夕阳西下的光晕里。

而在这268年里,大洋彼岸的西方国家第一次超越了中国这个史上最辉煌的帝国……

明朝最后一支起义军结局如何?

清军入关,给李自成农民军以沉重打击。

公元1645年,李自成牺牲后,主力部队由李自成的侄子李锦和高一功(李自成夫人高氏的弟弟)率领,开到湖南;另一支部队由郝摇旗、刘体纯等人率领先后进入湖南、河北一带,他们决定和明军联合一致抗清。

当时,南明隆武政权正受到清军的威胁,看到农民军能征善战,就去招抚这支农民军,将李锦、高一功的部队命名为忠贞营,将郝摇旗、刘体纯的部队整编为十三营。

不久,隆武帝遇难,永历政权建立,农民军又归顺了永历政权。

后来,李锦病死,高一功率领部队离开永历政权,开到贵州。

高一功在一次战斗中牺牲,李锦的义子李来亨成了这支队伍的首领。

他带领人马来到四川湖北交界的夔东,同郝摇旗部队会合。

公元1663年春天,康熙派湖广总督张长庚率军进攻茅麓山,被李来亨设计杀死杀伤清军一万多。

张长庚见势不妙,夹着尾巴溜了。

于是,康熙又调集重兵围攻夔东。

后来,刘体纯、郝摇旗在与清军作战中英勇牺牲了,农民军只剩下了李来亨这一支。

李来亨率领几万战士坚守在茅麓山,多次打退了清军的进攻。

但由于长期作战,没时间种田,积蓄的粮食就要吃完了。

清军从一个叛徒口中得知农民军的粮食已尽,又得知山上地势和军事的情况,就派兵绕到后山,趁着大雾弥漫,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爬上了通梁山岭,占据了要塞。

李来亨听说通梁失守,意识到决战的时刻到了,从容地指挥战士们突围。

战士们奋勇拼搏,与清军展开了一场殊死的战斗。

他们手持长矛利剑,拼命厮杀,喊杀声响彻茅麓山,清军无不胆战心惊。

清军仗着人多,援兵又源源不断,终于攻破了山寨。

李来亨见将士们越来越少,知道大势已去,就让自己的妻子儿女坐在一间屋子里,亲自放了把火,然后自己也上吊死了。

茅麓山一役后,明末农民起义军的最后一支被清军镇压下去了。

哪本书号称古代文言文典范?

《聊斋志异》是中国文言短篇之冠,集有故事491篇。

《聊斋志异》为清初蒲松龄所作。

蒲松龄,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其书屋名“聊斋”,故世亦称其为聊斋先生,蒙族人,为淄川(在今山东)人。

今淄川东有庄名“满井”,因庄东有井,井水常满而溢,故得是名。

井水溢流而成小溪,垂柳夹岸,故又有“柳泉”之称。

蒲松龄所著除《聊斋志异》这一名扬四海的巨著外,还有诗一千余首,词一百多首,散文四百多篇,俚曲十四篇,杂剧三本,以及多种杂书。

蒲松龄为著《聊斋志异》一书,曾于满井设茶摊,过路人口渴,免费供给茶水,不要他酬,只要饮者讲一故事,或轶闻异事。

久而久之,四方异闻怪事盛集于他手,“四方同人又以邮筒相继”。

然而,各地素材良莠不一、杂芜不齐,一经蒲松龄神笔,则文采四溢,妙趣横生。

《聊斋志异》虽以文言写成,却不枯涩难读,其语言既典雅工丽,又清新活泼。

“墨点无多泪点多”的典故与谁有关?

“墨点无多泪点多”的典故和八大山人有关。

有一年,康熙到江南去巡视,沿途要召见一些官吏,通知召见的时间是五更,但是有的人二更就在门口等候了。

朱耷为了讽刺这些阿谀奉承的官吏,特意画了一幅《牡丹孔雀图》。

《牡丹孔雀图》的下半部分画着一块上大底小,看起来极不稳当的石头,石头上蹲着两只孔雀。

本来十分美丽的孔雀,被朱耷画得十分丑陋--短而秃的嘴,本来应该最美丽的尾巴部分只有三根极其难看的翎毛留存着,发直的双眼贪婪地看着前方,一副恨不得把自己都卖出去的谄媚相。

在《牡丹孔雀图》的上半部分,朱耷画着乱石,乱石堆里懒散地耷拉着几根竹子和几株开放的牡丹花;在空白处,朱耷用刚劲有力的字体题诗二首,在诗中把奴颜媚骨的人称为“三耳”,因为只有奴才的耳朵最为灵敏,就像长了三只耳朵一样。

而孔雀尾巴上的三根毛则象征着清朝官员头顶上那一顶带着三根翎的官帽。

后来,郑板桥看了《牡丹孔雀图》后,评价说:“横涂竖抹千千幅,墨点无多泪点多。”

吴敬梓是如何讽刺清政的?

清朝小说家吴敬梓用辛辣的笔锋,尖锐地写出了中国第一部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在吴敬梓笔下,大致有这样三类士人:第一类是以科举仕进为人生唯一目标的科举迷;第二类是一群已经考取功名的士人,搜刮民财、残害百姓;第三类是科场败北、功名失意却又不甘寂寞、以风流名士自居的人物。

作品通过描写他们附庸风雅、招摇撞骗的行径,侧面反映了科举对文人精神状态的毒害和带来的不良社会后果。

作品自如地安排各色人等,组织情节,从而广泛地反映了社会生活。

《儒林外史》以其高度的思想艺术成就奠定了我国古典讽刺小说的基础,对晚清谴责小说及现代讽刺文学都有深远影响。

雍正是怎么设谋夺皇位的?

公元1722年年底,康熙的病越来越重,经常昏迷。

这一天,他稍稍清醒点,便想起十四皇子,知道自己恐怕见不到十四皇子了,就想留下遗旨,让众位皇子做一个见证,也可以让他们退出皇位之争,便强打精神说:“召诸皇子晋见!”

可隆科多故意装作听错,高喊道:“皇帝宣四皇子晋见!”

康熙本想解释,但已经没有气力说话了,他意识到胤禛和隆科多已串通好了,一气之下,康熙离开了人世。

隆科多一见康熙驾崩,立即让其他皇子进来。

隆科多见诸皇子哭得十分伤心,便清清嗓音,高声说:“诸位皇子,节哀,听我宣读圣上遗诏!”

大家听说父亲有遗诏,都止住哭声,尤其是想夺取皇位的几位都竖起了耳朵,他们最关心皇位的事了。

隆科多从袖中拿出早已篡改好的圣旨,读道:“朕决定传位于四皇子,着继朕登基。”

原来隆科多把“十”字上边加了一横,下边又加了一个勾,便成了“于”字。

三皇子胤祉和胤礽是一母所生,但他为人厚道,对皇位也不感兴趣,一听说父亲有遗旨,让四皇子继位,第一个跪倒叩拜。

其他皇子心里虽有不服,也没办法,只好跟着跪拜。

胤禛就这样夺取了皇位,改元为雍正,是为雍正帝。

雍正年间的文人为什么谈字色变?

雍正年间,“文字狱”风波更加严重,可谓到了谈字色变的程度。

1726年,江西科举考官查嗣庭出了一道试题“维民所止”。

试题一出,即有人密告雍正,说查嗣庭出的试题有影射皇上断头之意。

雍正不解。

这人解释,“维”字是去了头的“雍”字,“止”字是去了头的“正”字。

“雍正”是皇上的年号,去了头成“维止”,岂不意味陛下断头之意吗?

雍正立即下旨把查嗣庭押解进京,下狱问罪。

查嗣庭说:“我出的试题乃是《诗经·商颂·玄鸟》里的话:邦畿千里,维民所止。

这是歌颂皇上的圣德,何来反逆之意?”

雍正马上差人找来《诗经》,见果真有“维民所止”一语,顿时语塞;但他硬说“维民所止”就是犯上。

查嗣庭无辜遭祸,含冤死于狱中。

还有一次,翰林官徐骏在奏章里把“陛下”的“陛”字错写成“狴”字,雍正见了,马上把徐骏革职。

后来再派人一查,在徐骏的诗集里找出了两句诗:“清风不识字,何事乱翻书?”

无端挑剔说这“清风”二字就是指清朝。

这一来,徐骏犯了诽谤朝廷的罪,把自己的性命也白白地送掉了。

郑板桥名列“扬州八怪”之一吗?

郑板桥晚年以画竹为生。

他一生只画兰、竹、石,认为兰四时不谢、竹百节长青、石万古不败,正好与他倔强不驯的性格相合。

有一次,他画了一幅被风雨吹淋的竹子,并题诗道:“衙宅卧听潇潇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然而,凭借他一个人的力量,怎能解除民间疾苦呢?

于是,他写下“难得糊涂”的横幅,表达了自己的无奈。

当时的扬州汇聚了不少富于正义感的知识分子,他们对腐败的清朝官场和奸商的巧取豪夺强烈不满,同情贫苦民众的苦难生活,有着相似的狂放不拘的艺术风格和艺术追求。

郑板桥和金农、黄慎、罗聘、李方膺、李鱓、高翔、边寿民等八个人是其中的代表,因为他们提倡的画风和思想观念与正统思想格格不入,被称为“扬州八怪”。

鸦片战争的导火索是什么?

公元1793年,一个以“狮子号”战舰为首的英国船队在英国勋爵乔治·马戛尔尼的率领下,停泊在澳门港外万山群岛的珠克珠岛抛锚等候朝见乾隆帝。

乾隆帝得到消息,立刻派遣钦差大臣接英国使团来北京,然后直奔承德避暑山庄,参加乾隆皇帝82岁的寿辰庆典。

马戛尔尼是和其他进贡的中国属国一起被接见的,而且被排在光着脚、带着鼻环的缅甸使臣的后面。

英国人带来了许多礼品,比如天体运行仪、地球仪、战舰模型、枪炮武器以及一套大型图册,代表了当时英国最先进的科技水平。

可乾隆参观了这些礼品之后,笑着对大臣们说:“这些可以给小孩子当玩具。”

马戛尔尼递上了英国国王乔治三世的国书,乾隆却对一个拉着马戛尔尼衣服后摆的英国小孩子发生了兴趣,他把这个可爱的孩子叫到面前和他交谈。

这个孩子是英国副使乔治·斯当东的儿子亚当斯。

小亚当斯已经学会了一些中国话,乾隆对他得体的回答非常满意,亲手解下自己腰间的荷包赐给了他。

但当英国国王的国书翻译成中文,乾隆知道原来英国是要求派人常驻北京,建立平等的外交关系,立刻予以拒绝。

随即,他以皇帝向天下臣民颁发的谕旨形式给英王回了一封信,交给马戛尔尼带回。

47年后,亚当斯在英国下院慷慨陈词,在他的支持下,议会以微弱的多数,决定对中国发起一场战争--鸦片战争。

曹雪芹为什么要写《红楼梦》?

乾隆帝即位后,连年用兵,军费花费很大;他又六次巡游江南,搞得十分铺张浪费。

加上下面的官吏贪污浪费成风,腐败透顶,弄得国家渐渐地衰弱下来。

就在这个时期,在京城流传着一本小说,叫《红楼梦》。

开始,人们还弄不清作者是谁,后来经过研究,才知道写书的作者叫曹雪芹。

曹雪芹原来是一个贵族家庭的子弟。

他的曾祖曹玺曾经得到康熙帝的宠信,被派到南方当江宁织造。

“织造”是皇帝在江南的耳目,还负有了解江南的政治情况、结交汉族名士等使命,只有皇帝最信任的人才能得到这一职位。

曹家同清皇室有着特殊关系,曹玺的妻子是清圣祖玄烨的奶妈,曹寅小时即跟玄烨一起“伴读”。

整个康熙时期,曹家三代都受着优厚的待遇和特殊信任,康熙五次“南巡”,有四次以织造府为行宫,曹家于是成为气焰熏天的“百年望族”。

曹玺死后,曹雪芹的祖父曹寅、父亲曹颁接替了这个差使,曹氏一家三代前后做了六七十年织造官,成了豪门。

雍正帝即位后,因为皇室内部的纠纷,牵连到曹家,雍正帝认为曹家反对过他,不但革了曹颁的职,还下令查抄了他们的家。

那时候,曹雪芹是个十岁的孩子,已经懂事,看到家庭遭到这样大的灾难,幼小的心灵受到很大打击。

父亲丢了官,回到北京老家,生活越来越穷,家庭的灾难又接二连三发生。

到后来,父亲曹颁也死了。

曹雪芹的生活更加困难,他只好搬到北京西郊,在几间简陋的屋子里读书。

有时候,连粮食也不够吃,只好喝点薄粥充饥。

后来,他决心根据他的亲身体验写出一部反映当时社会生活的小说,这就是《红楼梦》。

曹雪芹在《红楼梦》里,写了一个贵族大家庭贾家从兴盛到衰落的故事。

在那个贵族家庭里,大多是一些挥霍享受,专讲吃喝玩乐、放债收租的寄生虫。

有些人表面上道貌岸然,内心却十分肮脏刻薄。

小说的主人公,贾家的公子贾宝玉和他的表妹林黛玉是一对嫌恶贵族习气、反对封建礼教的青年。

在那个环境里,他们想摆脱封建旧礼教的束缚,但也没有出路。

结果林黛玉受尽歧视,害病死去,贾宝玉离家出走。

而那个贵族大家庭,在享尽荣华富贵之后,也像腐朽的大厦一样,忽喇喇地倒坍了。

曹雪芹用深切同情的笔调写了这一对青年男女的恋情和一些受压迫凌辱的婢女的遭遇,又满怀气愤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

在《红楼梦》里,有一段“护官符”的故事,就是专门揭露这些官僚和豪门怎样相互勾结起来欺压百姓的。

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在北京西郊写这部小说,辛劳和疾病把他折磨得十分衰弱。

当他写完八十回的时候,他的一个心爱的孩子得病夭折。

曹雪芹受不了这个沉重的打击,终于放下了他没有完成的著作,离开了人世。

曹雪芹死后,他的小说稿本经过朋友们传抄,渐渐流传开来。

许多人读了这本小说,又是赞赏,又是感动。

但是对这样杰出的一部著作没有全部完成,总觉得是一件太可惜的事。

后来,又有一个文学家高鹗续写了四十回,使《红楼梦》成了一部结构完整的小说。

小说《红楼梦》经过一再传抄、翻印,越传越广。

一直到现代,大家公认它是我国古代最杰出的长篇小说。

人们不但欣赏它高超的艺术成就,而且还从那里了解到我国封建社会快要没落的历史和社会状况。

直到现在,从国内到世界各国,有许多学者研究、考证这部伟大著作,人们把这门学问称做“红学”。

《红楼梦》这部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问世以后,所引起的广泛深远影响,在中国文学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红楼梦》问世后,人们对它进行评论、研究所达广泛深入的程度,更是文学史上的突出现象。

这部小说有很多带评语、批语的本子,除“脂评”本外,还有护花主人、大某山民评本、妙复轩评本等。

另外还有很多对小说的评论、专论、读书笔记,形成了“红学”这一专门学问。

五四运动以后,“红学”更成了显学,而且形成了不同的学说和学派。

目前对“红学”的研究更是出现了新的高潮,专论、专著、专刊纷纷行世,而且方兴未艾,日趋发展。

《红楼梦》的影响更远及国外,在1842年就有一部分被译成英文。

此后,英文、俄文、德文、法文、意文、日文、越南文、荷兰文等外文译本陆续出现,不下一二十种。

并且出现了俄文、日文等全译本。

除翻译原著外,还有很多有关《红楼梦》的外文论著。

《红楼梦》正在世界范围内产生越来越广泛的影响,享有着世界文学名著的崇高声誉。

中国历史上最大的文化浩劫发生在何时?

乾隆自称有“十全武功”,想在“文治”上更上一层楼,决定编修一部《四库全书》。

乾隆编修《四库全书》的目的,固然是为了夸耀文治盛世;但最重要的是他要借此机会对历代的书籍作一次全面审查,清除反清的民族思想。

用编写的办法掩盖和达到他禁毁图书的目的,历史上叫这种办法为“寓禁于修”,这一招可比秦始皇焚书坑儒损多了。

四库馆从全国采集到的图书大约有13000种,其中3000种遭到收缴禁毁,将近总数的四分之一,连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也被禁毁。

其余的书籍都经过了严格的审查,凡书中有对清朝不利的文字,严重的整段删除,轻微的则随意篡改原文,就连宋人指责辽国金国、明人批评元朝的话,都属于犯禁。

这样一来,很多古书都被改得面目全非,失去了原意。

编修《四库全书》,造成了中国有史以来空前绝后的最大文化浩劫。

和砷如何成为清朝第一贪?

和砷生性贪婪,擅长敛财。

为了扩大财源,他绞尽脑汁,千方百计地进行盘剥与搜刮。

不出几年的功夫,他就扭转了内务府的亏空。

因此,乾隆越发觉得和砷聪颖、能干,是他得力的助手,更是值得他信赖的人。

和砷打着皇帝的旗号,在敛财的过程中,拼命地贪污。

和砷当权时,气势熏天,自恃有乾隆撑腰,为非作歹。

每年四方进贡乾隆的珍品,都要经过和砷的挑选。

上等的,和砷留下;次等的,送到皇宫。

那时候,皇宫里有的,和砷家里有;皇宫里没有的,和砷家里也有。

嘉庆帝即位后,和砷常常以太上皇乾隆之名,中饱私囊,继续耀武扬威。

公元1799年,和砷被逮捕下刑部大狱,接着被抄家没产后用御赐的白练自裁身亡,终年50岁。

经查抄,和砷的家产简直多得让人难以置信,他有田地80万亩,生沙金200万两,金元宝1000个,银元宝1000个,总价值不少于12亿两银子,比清廷10年收入的总和还要多。

其他如玉器珠宝、玛瑙、瓷器、西洋奇器等宝物也是数不胜数,有些珍品比皇宫的还要好。

因此,有民间谚语说:“和砷跌倒,嘉庆吃饱。”

和砷贪污款项之大,可谓“清朝第一贪”。

清朝最大的一次宗教起义是什么?

天理教是白莲教的一支,又称八卦教。

教徒在河北、河南、山东、山西、北京等地都有,分布很广。

北京的首领叫做林清。

林清是北京大兴人,幼年做过武将家的小僮,学得一身好武艺,他住在北京郊区宋家庄的姐姐家里,为人仗义,见识又广,而且慷慨大方,不爱钱财,很受当地人敬仰。

林清口才很好,善于鼓动群众,吸引了许多人入教,答应为日后起义作内应,帮助起义军攻进皇宫。

公元1813年,嘉庆皇帝离开北京前往避暑山庄花天酒地。

于是,林清就联系河南天理教首领李文成、山东天理教首领冯克善,约定三地在中秋节同时起义,推翻清朝暴政。

到了中秋节那一天,林清按早就规划好的,把攻打皇宫的人分作两队:一队从东华门进攻皇宫,一队从西华门进攻皇宫。

义军首领摇晃着小旗,指挥义军搭人梯爬墙。

形势十分紧迫,这时镇国公奕灏带着1000多人赶来了,义军与他们展开了激烈的战斗。

无奈寡不敌众,逐渐败下去了。

这一夜,皇宫中乱成一片,王公、妃嫔、太监、宫女都哭哭啼啼地缩在屋子的角落里,心惊胆战。

天亮时,有几个突围的义军赶紧报告等候消息的林清。

没想到庄亲王绵课已探知林清的情况,抢先一步,用计把林清抓走了。

在北京起义的天理教徒,至此失败。

清朝的哪位平民曾刺杀嘉庆帝?

清廷横征暴敛,引起了贫民百姓的极大怨愤,阶级矛盾日益尖锐。

当时,就发生了贫困百姓陈德谋刺嘉庆帝的事件。

公元1803年年初的一天,北京平民陈德、陈禄父子俩一前一后来到紫禁城的神武门内的西厢房南山墙后面,以待嘉庆帝的到来。

陈德此举,是要行刺嘉庆帝。

因为他以前为人服役时,曾多次进进出出过紫禁城,所以对这里的路径、护卫情况以及皇帝行踪等情况有所熟悉。

几天前,他看见街上黄土垫道,便知皇帝将于今日进宫斋戒。

于是,他精心策划,打算在今天行刺嘉庆。

一会,皇帝鸾舆进入神武门,又前呼后拥地向顺贞门走去。

这时,陈德迅速沿墙根弓身蛇行,突然向嘉庆的鸾舆冲过去,手持一把明晃晃匕首奋力刺向轿内!这突如其来的刺客,令众侍卫、太监们大吃一惊。

当时,有的吓得赶紧躲得远远的,大喊大叫;有的站在那里呆立不动,犹如木桩;仅仅有御前侍卫扎克塔尔、珠尔杭阿、丹巴多尔济、桑吉斯塔尔以及定亲王绵恩、固伦额驸拉旺多尔济6人敢于手操兵器上前阻拦、捉拿刺客。

嘉庆一见陈德被手下护卫拦住,在贴身侍卫的搀扶下急忙下轿,脱身而逃。

陈德一见嘉庆逃走,心中焦急万分,奋力挥动匕首刺伤了冲在前面的丹巴多尔济,向顺贞门追过去。

但因寡不敌众,陈德被擒获。

后来,嘉庆传旨将陈德处以凌迟之刑。

陈德之所以只身一人行刺皇帝,皆因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之故。

像陈德这样的平民在皇宫附近刺杀皇帝,在中国史上,也是唯一一例,可谓空前绝后!

林则徐是怎样彻底禁烟的?

1839年3月,林则徐受清廷委派,到广州督查禁烟事务。

在充分掌握广东方面有关鸦片的情况后,林则徐下令查封了广州所有烟馆。

并向外商发布告示,勒令他们在3天之内,将趸船上所有鸦片全部造册登记,呈官点清,验明毁化,并声明以后永不再夹带鸦片。

英国侵略者为保持罪恶的鸦片贸易,在英驻中国商务监督查理·义律的策划下,企图破坏这场正义的禁烟运动,有所准备的林则徐粉碎了他们的阴谋。

到四月初九,林则徐实际收缴鸦片21306箱。

林则徐将缴获的鸦片临时贮存在虎门镇口,同时陆续破获了数百起大小烟贩的贩烟活动。

道光帝于4月18日下令林则徐在虎门就地销烟。

林则徐为彻底销毁鸦片做了充分准备,过去用火烧毁鸦片,鸦片油流落地下,渗入土中,仍可挖出熬炼成烟膏;林则徐经过调查访问,决定用石灰和盐卤来销毁鸦片。

4月22日,连雨初晴,虎门海滩庄严而又热闹。

林则徐登上礼台,只听一声炮响,销烟活动在隆隆的炮声和人们的欢呼声中开始了。

一队队精神抖擞的士兵把一担担石灰、一袋袋海盐倒入池中。

黑色鸦片在池里上下翻滚,冒出的浓浓白烟在虎门海滩徐徐升起。

不久,池子里停止了沸腾,烟雾消散在空中,池子通海的涵闸被打开,满池被销毁的鸦片渣沫“哗哗”地泻进了茫茫大海。

前来观看销烟的人络绎不绝,大家都高声欢呼、拍手称快。

林则徐虎门销烟,壮我国威,名垂青史。

销烟活动进行了23天,共有230多万斤鸦片被销毁。

18世纪“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是谁?

魏源和林则徐是好友。

后来,林则徐被清廷撤职,充军新疆,而琦善之类的卖国贼却被重用。

魏源亲赴镇江为路过的林则徐送行,二人长谈了一夜。

临走时,林则徐打开一个布包,捧出一大捆文件,交给魏源说:“这是我在广东主持翻译的《四洲志》和从西人报纸上摘编的各国情况。

我想把它们合写成一本书,启蒙百姓,老兄你代我完成这个心愿吧!”

魏源爽快地答应了。

人们知道魏源编书的消息后,纷纷出手相助,还有人将在台湾俘虏的英军所画英国地图寄给他。

在朋友的鼓励下,魏源仅花半年就完成了50卷,到公元1846年,终于完成了60卷的巨著,取名《海国图志》。

这本书是近代第一部由中国人编的介绍世界各国国情的著作。

因此之故,魏源被称为18世纪中国知识分子中“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太平天国政权是如何建立的?

公元1851年1月11日,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的广场上,一队队汉、壮、瑶族起义军战士头包红巾、手持大刀长矛精神抖擞地排成方阵。

洪秀全威武地站在一面杏黄大旗下,杨秀清、萧朝贵、冯云山、韦昌辉和石达开分别站在两边。

四周围,无数的妇女儿童手拿彩旗,兴高采烈。

洪秀全望着整齐的队伍,挥起拳头,庄严地宣布:“拜上帝教今天正式起义了!我们的目标就是推翻腐败的朝廷,斩尽一切害人妖魔,让天下老百姓过上太平日子。

我们的国号就叫‘太平天国’。”

战士们和周围的妇女儿童也一起欢呼起来。

“一定要斩尽清妖!”

嘹亮的口号声在山谷间回应着……

太平天国的起义军从金田出发,转战广西,连连获胜,并且一举攻下了永安城(今广西蒙山)。

在这里,洪秀全把日益壮大的队伍进行整编。

洪秀全自称天王,封杨秀清为东王,萧朝贵为西王,冯云山为南王,韦昌辉为北王,石达开为翼王。

在各王中,东王权力最大,仅次于天王,并且直接负责军事指挥。

在占领武昌后,太平军人数已达20多万。

此后,太平军分水陆两路,沿长江直攻南京。

太平军以排山倒海的气势,吓得清军节节败退,最后一举攻占了南京。

洪秀全进入南京后,把南京改名为天京,正式建立了太平天国政权。

谁是中国唯一的女状元?

公元1857年,洪宣娇建议其兄洪秀全开科取士,求取武功文治人才,并设立女子科举制。

洪秀全十分赞赏她的独特见地,“令女官举女子应试”,委命洪宣娇为女科主事。

洪宣娇为了抨击男尊女卑,以经义题《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来考才女的胆识和学识。

应试300多名女子中,唯金陵妙龄才女傅善祥博古通今,她列举历代巾帼英雄的丰功伟绩,有力批驳了“女子难养”的谬论。

这份卓有见识的试卷,博得洪氏兄妹的称赞。

经评议,傅善祥成为太平天国,也是中国史上第一位也是唯一的女状元。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经过怎样?

公元1854年,英国要求清廷全面修改《南京条约》,以进一步扩大其在鸦片战争中的所得权益,此举得到法国和美国的支持。

清廷拒绝了修约的要求。

于是,英、法两国各自寻找发动对华战争的借口。

公元1856年,英国制造了“亚罗号事件”,派额尔金率英国军舰悍然闯入虎门海口,挑起战争。

同时,法国也借口“马神甫事件”,派葛罗为全权专使,率军来华协同英军行动。

第二次鸦片战争开始。

公元1857年12月28日,英法联军炮轰广州,登陆攻城,广州失陷。

随后,英法联军北上。

1858年5月,联军轰击天津大沽口炮台,各台守兵奋起还击,打死敌军一百余人。

但由于清朝官吏临阵逃跑,后路清军没有及时增援,致使炮台守军孤军奋战,最后各炮台全部失守。

清廷立即派出大学士桂良等人前往天津议和。

次年6月,中英《天津条约》和中法《天津条约》分别签订,英法联军退出天津。

1859年,英国派普鲁斯为公使到中国赴任和换约。

普鲁斯和法国公使布尔布隆带领舰队和海陆战队开到大沽口外。

普鲁斯提出要清廷拆除白河防御,英军可乘舰带兵入京的无理要求,遭到清廷拒绝。

这年6月25日,英国舰队突袭大沽口炮台。

守军奋起反击,激战一昼夜,击沉、击伤英法军舰十余艘,毙伤侵略军600多人。

联军受此挫败,狼狈逃出大沽口。

英法联军在大沽口战败,使英法政府大为恼怒。

额尔金、葛罗再次成为全权代表,分率英军和法军杀向中国。

1860年9月,英法军舰在北塘登陆,占据了大沽口炮台,并乘胜占领了天津。

清廷立即派人至天津乞和。

英法联军不予理睬,进逼北京。

咸丰帝令其弟恭亲王奕䜣留守北京,负责求和事宜,自己则从圆明园仓皇逃往热河。

英法联军进攻北京时,俄使伊格纳季耶夫向英、法提供了北京防卫的情况。

10月6日,英法联军闯入圆明园,在大肆抢劫之后将其付之一炬。

不久,清廷分别与英、法、俄签订了割地赔款的《北京条约》。

至此,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

圆明园是哪两国军队烧掉的?

公元1709年,圆明园开始兴建。

历时150多年后基本建成,占地340余公顷,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造园艺术堪称世界之最,被誉为“万园之园”。

圆明园还是一座珍宝馆,里面藏有名人字画、秘府典籍、钟鼎宝器、金银珠宝和稀世文物,集中了中国古代文化精华。

公元1860年,英法联军占领北京后,进占圆明园,大肆抢掠。

英法联军经过4天抢劫、破坏后,英使额尔金为了掩盖其强盗丑行,也为了给清朝皇帝以公开侮辱,派英军第一师纵火焚烧圆明园,堪称人类文化宝库的世界名园至此化成一片废墟。

辛酉政变是怎么发生的?

咸丰帝生前,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协办大学士户部尚书肃顺等受信任,他们与咸丰的弟弟恭亲王奕䜣等人产生了矛盾。

1861年8月22日,当了10年皇帝的咸丰病死热河(今承德)行宫,遗留诏书命肃顺、端华、载垣、景寿、穆荫、匡源、杜翰、焦祐赢等八人为“赞襄政务王大臣”(简称“八大臣”)总管朝政,辅佐年幼的皇太子载淳为帝,定明年改年号为祺祥。

载淳的生母叶赫那拉氏,由贵妃而被尊为皇太后,不久又加封“慈禧”徽号。

由于慈禧经常住在皇宫的西边,因此人们习惯上称她为“西太后”。

慈禧想取得清朝的最高统治权,指使人上奏章,请皇太后“垂帘听政”,遭到载垣、端华、肃顺等人反对。

慈禧又鼓动东宫慈安太后与“八大臣”争权,并暗中联络在京城的奕䜣帮助。

9月中旬,得到外国势力支持的奕䜣不顾八大臣反对,奔丧热河,与两宫皇太后密谋政变之策,奕䜣旋即返京布置。

奕䜣在京争取到朝中大学士贾祯、周祖培、户部尚书沈兆霖、刑部尚书赵光以及握有兵权的僧格林沁、胜保等人的支持。

12月26日,两宫太后偕幼帝载淳启驾回京,肃顺护送咸丰帝灵柩随后行。

慈禧等抵京,立即召奕䜣和其他亲信大臣,次日发动政变,将载垣等八位大臣解职。

数日后,慈禧下令将载垣、端华、肃顺处死,其余五大臣或革职或流放。

是为辛酉政变。

“垂帘听政”是怎么回事?

西太后慈禧发动辛酉政变后,一步登天,掌握了国家大权。

她宣布,由她自己和慈安太后垂帘听政。

垂帘听政就是在小皇帝的座位后面挂一个珠帘,两位太后坐在帘子后面处理国家大事。

慈禧给小皇帝起了个年号,叫“同治”,意思是由两位太后共同治理国家。

而实际上,国家一切权力都掌握在她一个人的手中。

从此,慈禧掌握清朝最高统治权达40余年,把中国带入灾难的深渊。

为什么说洋务运动不洋务?

公元1860年以后,在中外反动派联合镇压太平天国运动过程中,清廷中逐渐形成了一批具有买办性的官僚军阀。

他们认为清廷与外国侵略者的矛盾可以相互调和,与之共同镇压国内人民的反抗,而且还可以采用一些资本主义生产技术,以达到维护摇摇欲坠的封建统治的目的。

这部分人当中有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奕䜣,还有在地方握有实权的大官僚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人。

而他们所采取的一系列变革,史称为“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旧称“同光新政”。

洋务运动涉及军事、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但由于洋务运动兴办的军事工业基本上是封建性近代工业,民用工业基本上是以利润、市场为基础的资本主义企业。

结果是近代的生产力跟腐朽的封建式经营管理制度不配套,特别受制于封建体制的束缚和侵略势力的压迫,使洋务运动举步维艰,可谓洋务运动不洋务!

火烧望海楼教堂是怎么回事?

公元1870年初夏,天津流行瘟疫。

几乎每天晚上都有一些人扛着几具木匣,慌慌张张地走出望海楼教堂到乱葬岗去,把木匣埋下,掩上一层浮土,又匆匆离去。

白天,当地人在那里发现成群的野狗撕咬着幼童尸体的胳膊和大腿,真是惨不忍睹。

官府一调查,抓到了一个人贩子,人贩子招供说是望海楼教堂的洋教士指使他拐卖幼童的。

这个消息不胫而走,立刻轰动了天津城,积聚在市民心中对洋人的不满爆发了。

夏至那天,官员带人贩子去教堂对证。

许多市民出于义愤,不约而同地聚集在望海楼前,要求严惩凶手,可教堂里的法国传教士却手执洋枪、棍棒向市民扑来。

市民们忍无可忍,拣起砖头石块打得他们落荒而逃。

法国驻天津领事闻讯,当即让北洋大臣崇厚派兵镇压,又带着秘书气势汹汹地闯进衙门,朝崇厚连开了两枪,但都没打中。

法国领事枪击中国官吏的消息传开了,几千愤愤不平的市民聚集在街头,准备与他评理。

这时,恰巧天津知县刘杰带着下属迎面走来,法国领事不由分说对着刘杰就是一枪,子弹击中了下属高升。

市民们发怒了,一拥而上,抡起拳头打死了两个法国恶棍。

当天午后,天津市民又鸣锣聚众,高举火把,把望海楼教堂、法国领事馆和4所英国教堂、2所美国教堂统统焚毁,打死了十几个外国人。

法国、英国、美国、俄国、德国、比利时、西班牙等7个国家的领事狼狈为奸,共同向清廷施压。

英、美、法三国还调集军舰,进驻烟台和天津海口示威,扬言如果不接受他们的条件,就要把天津城化为一片焦土。

软弱的清廷立即派直隶总督曾国藩到天津去督办。

为了平息事态,曾国藩不得不向法国人谢罪、赔款,重建教堂,还处死了16个无辜市民。

对天津教案的处理,使曾国藩的声望一落千丈。

哪家报纸堪称中国大众传媒的先驱?

晚清时,各类报刊纷纷发行。

其中影响最大、历史最久的就是上海《申报》,它是中国近代第一份商业性报纸。

1872年,英国商人美查等4人在上海合资创办《申报》。

《申报》开始用油光纸以铅字排印,隔日出版一张。

4个月以后,由于销路逐渐看好,改为日报。

当时的办报宗旨是“为闾阎申疾苦,为大局切维图”,编辑和经理也都聘请中国人担任,时事政治、社会新闻、商业信息等无所不载,涵盖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申报》主要行销上海,也向各通商口岸发行。

公元1909年,由于营业额下降,发行不景气,被该报华人经理买办席裕福(子佩)收买,从此,《申报》为中国人所有。

到1913年,席裕福将《申报》转让给史量才等人。

史量才等人接办后,使《申报》成为著名大报。

1949年5月上海解放时,该报停刊。

《申报》的办报形式大都为后来的报纸所继承,《申报》是中国大众传播媒体的先驱。

促成华人留美的第一人是谁?

容闳是毕业于美国名牌大学的第一个中国人。

还在念大学四年级的时候,他就开始酝酿一个宏伟计划:劝说清廷向美国派遣留学生,让更多的中国青少年能像自己一样到美国接受教育。

为了实施自己的“留学计划”,容闳奔走了将近10年工夫,清廷才同意派遣留学生。

在招收留学生时,计划规定学生年龄为13岁到15岁,因为到了国外几乎要从小学开始读起,所以把学程定为15年。

共分四批出国,每年每批30人。

可人们都把到外国去当作流放,还要签生死状,许多家长都不愿意冒这个风险。

容闳在上海想尽办法,最后不得不南下香港招生,费了好大劲才凑满30个学生,大多数是穷人家的子弟。

公元1872年,中国第一批公派留学生从上海搭船前往美国,开启了近代中国留学生运动的先河。

谁曾挪用军费庆寿?

公元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日本发动侵华战争。

国难当头的关键时刻,卖国贼慈禧竟有闲情逸致,让手下人积极筹备自己六十大寿的“万寿庆典”,下令从海军军费中抽拨大量银子来筹办自己的庆祝寿典。

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以慈禧为首的实权派就定下“退让求和”的方针,以图苟安。

慈禧示意李鸿章从速议和,以免耽误寿庆。

但由于战事不断扩大,以光绪帝为首的主战派同主和派的慈禧一伙矛盾加剧。

主战派一片呼声,要求停修颐和园,停办庆寿“点景”,停止挪用军费。

慈禧对没有实权的光绪帝大发脾气,她狂叫:“今日谁叫我不痛快,我将叫他一辈子不痛快!”

慈禧硬要挪用军费修建颐和园,作为皇帝的光绪对这位太后也无可奈何。

《马关条约》让哪个国家迅速崛起?

1895年4月17日,李鸿章和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签订了卖国的《马关条约》。

其主要内容有:清廷承认朝鲜的“独立自主”,实际上是承认日本对朝鲜的控制;清廷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澎湖列岛给日本;清廷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白银;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日本人可以在通商口岸投资设厂。

条约签订后,由于俄、德、法三国不满日本独占辽东半岛,强迫它退还给清廷,为此,清廷又付给日本“报酬”3000万两白银。

《马关条约》是一个划时代的不平等条约,特别是允许日本人在中国开办工厂,为帝国主义对中国实现资本输出开了先例。

从此,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它给中国人民套上了新的枷锁,日本则通过条约获得巨额钱财,迅速发展成为亚洲强国。

谁发动了“公车上书”?

公元1895年,聚集在北京参加考试的各省举人听到李鸿章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后,议论纷纷。

于是,康有为组织广东的举人联名上书,梁启超组织湖南的举人联名上书,要求清廷拒绝签约,与日本侵略者生死一搏。

康、梁的举动引起了各省举人的纷纷响应,其他各省的举人也都联名上书。

康有为决定联合18个省的举人共同上万言书。

康有为在万言书中分析了签约的严重后果,紧接着又提出了“拒约、迁都、变法”的主张,以实现“富国、富民”的目标。

康有为的万言书引起了各省举人的关注,这些忧国忧民的举人纷纷签名,短短的时间里有1300多人签名。

历史上把这件事称为“公车上书”,“公车”是应试举人的代称。

但腐朽的清廷根本不把这些人的建议当成一回事,对其不理不睬。

中国第一家银行名称是什么?

1897年5月27日,中国自办的第一家银行--中国通商银行,由太常寺少卿、全国督办铁路事务大臣盛宣怀“奉特旨开设”,总行在上海。

在该行250万两实收资本中,由招商局和电报局分别投资80万两和20万两;盛宣怀名下包括他本人和代其他官僚出面投资的达73万两;另有户部拨存、分5年还清的生息存款100万两。

其后,20世纪初,清政府又在法律上承认民营银行的开设。

在短短的十几年间,各地先后建立了十余家银行,即户部银行(公元1905年、1908年改称大清银行,北京)、浚川源银行(公元1905年,成都)、信成银行(公元1906年,北京)、信义银行(公元1906年,镇江)、浙江兴业银行(公元1907年,总行原在杭州,旋移上海)、交通银行(公元1908年,北京)、四明商业储蓄银行(公元1908年,上海)、直隶省银行(公元1910年,天津,由直隶省银号改组而成)、殖业银行(公元1911年,天津)、福建银行(公元1911年,福州)、四川银行(公元1911年,成都)。

戊戌变法发生在什么时候?

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在颐和园勤政殿直接召见康有为,封他为总理衙门章京(清代办理文书的官员),主持变法具体事务。

其他维新派人物如梁启超、谭嗣同、杨锐、刘光第、林旭等人也都受封,参与变法。

根据康有为等人的建议,光绪帝向全国发布了许多法令。

其中有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发展清朝的工商业;改革清廷法律陈旧腐败的条款,允许官民向皇帝上书、提建议;废除八股考试制度,在北京设立京师大学堂,在全国普遍设小学堂;等等。

因为这一年是中国农历戊戌年,历史上把这次变法运动称为“戊戌变法”;又因为变法一共进行了103天,又将它叫做“百日维新”。

电影是怎么风靡全中国的?

1896年秋,上海徐园内的“又一村”放映了“西洋影戏”,这是中国第一次放映电影。

1897年秋,美国电影放映商雍松来到上海,先后在天华茶园、奇园、同庆茶园等处放映电影。

1899年,西班牙商人加伦百克来上海放映电影。

1902年,北京也开始放映电影。

当时,有一个外国人携带影片、放映机及发电机来到北京,在前门打磨厂租借福寿堂映演。

影片内容多为“美人首旋转微笑,或着花衣作蝴蝶舞”以及“黑人吃西瓜”、“脚踏赛跑车”等。

1903年,中国商人林祝三从欧美携带影片、放映机等返国,也在打磨厂借天乐茶园放映。

这是中国人自运外国影片在国内放映的开始。

1904年,慈禧70寿辰时,英国驻北京公使曾进献放映机一架和影片数套祝寿,影片在宫内上映时,放映了3本,发电机就发生炸裂,慈禧认为不吉利,清宫内从此不准放映电影。

1905年,清廷派五大臣出国考察,五大臣之一的端方在回国时也曾带回放映机一架,并在次年宴请载泽时,“演电影自娱”,还令通判何朝桦在旁边作解说员,但演至中途,猝然爆炸,何朝桦等人均被炸死。

1905年,北京丰泰照相馆拍摄了中国最早的一部戏曲片《定军山》,这也是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第一部影片。

1906年以后,北京城内电影放映逐渐多起来,如北京西单市场内的文明茶园便开始放映有故事情节的侦探滑稽短片。

在香港,大约在1904年至1905年间,第一家电影院比照影画院在中环的云咸街建成。

在上海,意大利商人a·雷玛斯经营电影放映,赢利颇丰,并在1908年建起了一座可容纳250人的虹口大戏院,这是上海第一家正式修建的电影院。

此后,电影放映在中国就逐渐遍及南北,深入内地了。

严复最有名的翻译是哪本著作?

严复是晚清的著名学者,曾翻译过大量的西方近代理论著作。

其中,他在戊戌变法前后翻译出版的《天演论》一书影响最大。

《天演论》的原名叫《进化学与伦理学》,是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的论文集。

严复选择了其中的前两篇,简称为《天演论》,意思就是进化论。

从此,进化论引进了中国,震动了古老的神州大地。

严复的《天演论》并不是简单地翻译原文,而是有选择、有取舍、有评论、有改造的。

他通过序言和大量的按语来阐发自己的见解,并结合当时的实际情况,把原书的理论改造成中国人可以用来反侵略的进步学说。

他说:“欧洲国家之所以胆敢侵略中国,就是因为他们能不断自强。

美洲、澳洲的土著居民之所以一天天衰落,就是因为他们糊里糊涂、浑浑噩噩。”

因此,他奉劝国人应当老老实实地承认:侵略中国的正是“优者”,被侵略的清廷正是“劣者”。

在国际生存竞争中,如今的清廷正处于亡国的危险关头!这些真知灼见敲响了民族危亡的警钟!

中国第一所大学是什么?

中国第一所大学是北京大学,北京大学的前身是京师大学堂,京师大学堂的部分前身是京师同文馆。

公元1862年8月,同治帝正式批准成立“京师同文馆”。

学员除学习汉文外,主要学习外文。

京师同文馆主修外国语言,后增设有关自然科学科目,并延请外国人担任教习,具中等专科学校性质。

外籍教师丁韪良于公元1863年起在校任教,公元1869年起任总教习,总管教务达30年。

同文馆学生最多时达120人。

毕业生大多任清政府译员、外交官员和其他洋务机构官员。

公元1873年,同文馆附设印刷所负责编辑出版事务,采用适当鼓励的方法鼓励译书,曾经翻译并印刷了《万国公法》及数理化和文史等方面书籍。

公元1898年,光绪帝下诏变法,强调要开办京师大学堂,后由梁启超草拟大学堂章程。

7月,光绪帝正式下令批准设立京师大学堂。

12月正式开学,有学生近百人。

京师同文馆于公元1902年正式并入京师大学堂。

京师大学堂初以“广育人材,讲求实务”为宗旨,公元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后,京师大学堂遭破坏,停办。

公元1907年,京师大学堂复校,张百熙任管学大臣,设预备、速成两科。

预备科又分政、艺两科;速成科分为仕学馆及师范馆。

公元1908年,增设进士馆、译学馆及医学馆,同时办分科大学。

公元1910年,改设经、法、文、格致、农、工、商、医等8科46门。

京师大学堂是中国近代最早的国立大学。

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后,1912年,京师大学堂正式改名为北京大学,首任校长严复。

1917年,著名学者、教育家、民主主义革命家蔡元培出任校长,推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方针,对学校进行了整顿和革新,设文、理、法3科14个系,并成立了文、理、法3个研究所。

先后聘请陈独秀、李大钊、鲁迅、钱玄同、胡适、刘半农等具革新精神和丰富学识的著名学者到校任教,学校的学术空气为之一新。

戊戌变法为什么会失败?

1898年光绪维新变法后,慈禧感到自己的权力受到威胁,便密谋反扑。

她一面派贴身太监严密监视光绪的一举一动,使光绪的活动受制。

一面下密诏给直隶总督荣禄,让其上书请光绪到天津阅兵,以便逼光绪就范。

对此,维新派有所觉察,9月16日,光绪帝在颐和园召见统率北洋新军的直隶按察使袁世凯,面谈后升任他为侍郎候补,以稳其心。

9月18日,谭嗣同夜访袁世凯,向其透露皇上希望他在荣禄有所动作的时候,以起兵勤王为名,诛杀荣禄及包围慈禧太后住的颐和园。

袁世凯假惺惺地表示先回天津除掉荣禄,然后率兵入京。

袁世凯20日晚赶回天津后,立刻向荣禄告密,荣禄随即密报慈禧。

9月21日,慈禧太后突然回宫,宣布戒严,火车停驶;并幽禁光绪于瀛台,将支持光绪维新的珍妃打入冷宫。

随后,大肆搜捕杀害维新党人,废除除京师大学堂(即现北京大学)外所有新政,进行了103天的变法运动宣告失败,使戊戌变法变成了“戊戌政变”。

维新党人中,康有为此前已离开北京,梁启超逃入日本使馆。

其他数十人被捕,谭嗣同、杨锐、林旭、刘光第、杨深秀、康广仁等6人惨遭杀害(史称“戊戌六君子”)。

近代最杰出的花卉写意大师是谁?

吴昌硕,名俊卿(一名俊),字昌硕(一作仓石),号缶庐、吾铁,晚号大聋,浙江安吉人。

他自幼受到家庭熏陶,成年后刻意求学,30岁方从任颐学画。

在任颐的指点下,他博采众家之长,终于在绘画史上独树一帜,成为近代最杰出的花卉写意大师。

吴昌硕爱画梅、菊、兰、竹、牡丹、水仙等,寓意清高超逸,章法结构突兀,左右互相穿插交叉,紧密而得对角之势。

吴昌硕作画参悟篆法、草书的笔意,篆刻的行笔、运刀及章法体势促成大气磅礴、颇具金石味的独特画风。

比如画梅即脱胎于篆隶之法,所谓“蝌蚪老苔隶枝干”;写葡萄、紫藤则有狂草的奔放笔致,所谓“草书作葡萄,动笔走蛟龙”。

敷色方面,吴昌硕打破了明清以来文人写意画的陈旧格调,喜用西洋红,有时画花就大胆地把这种红色(或大红)堆上去;画叶子又用很浓的绿、黄及焦墨,这是吸取了民间画用色的特点。

画面上的色彩浑厚复杂,对比强烈,而又显得凝重含蓄,冲突中有和谐。

谁让甲骨文重见天日?

1899年的秋天,国子监祭酒王懿荣得了疟疾,用了许多药也不见效。

有位老中医给他开了一剂药方,其中有一味药叫“龙骨”,其实就是古代脊椎动物骨头的化石,可以治疗虚弱和破伤,一般出产在河南安阳。

王懿荣看了看药方,也没有太留意。

王懿荣是北京城里有名的金石学家,加之他人品好,不少名流学士都愿意与他打交道,谁得了什么宝物,都想请他给鉴定。

过了几天,有个同乡的文物商人从河南搜求了几样宝物,请王懿荣来鉴定,其中就有一些“龙骨”,不同的是上面有一些刻痕。

王懿荣把这些“龙骨”拼拼凑凑,觉得有些像乌龟的壳。

忽然,他头脑中灵光一闪,意识到那些刻痕并不是随意刻上去的,很可能是古代的文字!他激动得坐不住了,意识到这些刻有古代文字的龟甲兽骨是珍贵的文物。

为了收集到更多的“龙骨”,他决定出高价收购。

王懿荣开出按字论价收购的办法,每1字付2两银子。

古董商人一看发财机会来了,把能找到的“龙骨”都送到王懿荣家中。

王懿荣经过仔细研究,令人信服地作出进一步的断定,这是商代专门用作占卜用的甲骨,上面的文字是商代的文字--甲骨文。

赛金花是何许人也?

赛金花原籍徽州,长于苏州;父亲赵八哥,母亲潘氏。

她乳名彩云,不到10岁已出落成一个容貌俏丽、婀娜多姿的小姑娘。

13岁,已出落成出水芙蓉般的大姑娘彩云不幸被人诱入娼门,沦为雏妓。

此时,她以“傅彩云”的名字接客。

很快,傅彩云芳名远播,许多名流巨贾都趋之若鹜。

状元洪钧与她有了一宿恩爱之后,竟为之赎身。

14岁那年,彩云就正式嫁给了洪钧,成了状元娘子。

不久,洪钧作为清朝大使先后至俄、德、荷、奥四国,她以如夫人的身份陪伴洪钧出访,并以“洪梦鸾”的芳名经常参加国际间宴会、舞会。

因为她长得貌美,常常被邀请与外国男士跳舞。

在德国,由于菲特丽皇后对她青睐有加,所以隔三差五地就请她入宫游玩。

每当举行舞会时,她是许多青年将校追逐的对象,瓦德西就是其中一位。

回国后没有几年,洪钧就因病去世了。

她生活无路,只好重操旧业来到上海,以“赵梦兰”的名字大张艳旗,一时间车马盈门,各界名流争与花魁交欢为快。

1899年,她又来到天津开“金花班”,自己以“赛金花”的名字接客;不久,又迁至北京,开“南班”。

“赛金花”在“花界”的名气相当大,平日里王公贵族、富商显宦络绎不绝,她有时自己也出来接客。

瓦德西在北京邂逅“赛金花”后,十分高兴。

赛金花借着酒劲,历数八国联军在北京的一系列暴行,然后奉劝瓦德西以统帅身份严格约束联军,严明纪律,少做伤天害理的事,以施基督的好善之德。

瓦德西一时高兴,未怪罪她。

不久,她与瓦德西订了个君子协议:清廷负责提供联军军粮,联军则停止烧杀抢掠。

为这件事,赛金花还找过李鸿章。

从这件事中,李鸿章觉得赛金花非同小可。

因为她向瓦德西劝说之后,八国联军立即停止了暴行,瓦德西曾当着她的面下达军令:“士兵不准随便打杀中国人;一经发现,按军法处罚!”

果然,次日就明显见效。

此外,李鸿章还听说,赛金花从德国兵手中救出一万多名中国人。

想到这里,李鸿章大为兴奋,到“南班”造访赛金花,请求她出面说项。

赛金花一口答应,马上去见瓦德西。

在赛金花的斡旋下,李鸿章的谈判顺利进行,慈禧才得以从西安返回北京。

哪部条约让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1901年9月7日,奕劻、李鸿章代表清朝和英、俄、日、法、德、美、意、奥、比、西、荷11国公使签订了《辛丑条约》。

这个条约是自鸦片战争以来丧权辱国最为严重的不平等条约。

条约规定:派亲王、大臣到德国、日本赔罪;赔偿军费45000万两(沙俄分赃最丰,高达13000万两以上),39年还清,本息合计98000万两;东交民巷为使馆界,由各国驻兵守卫,中国人不准入内;拆毁从北京到大沽口沿途的所有炮台,各国有权在北京至山海关的12个城镇驻兵;对那些反对外国人的清政府官员革职查办,永不得再用;严惩拳匪,永远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加入任何反帝组织;修改通商口岸行船条例,可以自由进入各通商口岸;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专门负责办理外事……

《辛丑条约》签订后不久,慈禧从西安又回到了北京。

自此,清廷成为洋人统治中国的工具。

《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它给中国社会带来了严重影响。

谴责清政的是哪三部小说?

三大小说谴清政指的是《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孽海花》三部谴责小说谴责腐败的清朝政治。

《官场现形记》的作者是李伯元。

李伯元,清末谴责小说代表作家,名宝嘉,江苏武进人,曾办过多种报刊杂志。

《官场现形记》是他的长篇小说,共60回,描写了晚清官场贪污勒索、迫害人民和投靠帝国主义的种种现象,思想上表现出改良主义的倾向。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的作者是吴沃尧。

吴沃尧,清末谴责小说代表作家,亦名趼人,广东海南人。

其所作《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为108回长篇小说,以描写官场为主线,涉及商场和洋场,在一定程度上暴露了晚清政治的腐败和社会的黑暗,表现出改良主义的倾向。

《孽海花》的作者是曾朴。

曾朴,谴责小说作家,笔名东亚病夫,江苏常熟人。

1904年,曾朴创办小说林书店,并着手写作《孽海花》。

该书以金雯青、傅彩云的故事为线索,描写当时一些官僚和文士的活动,暴露了清末政治的腐败,对维新派抱有幻想。

东三省是怎么沦为日、俄殖民地的?

八国联军在京津等地长驱直入,沙皇尼古拉二世决计趁火打劫。

他下令于1900年6月底将177000俄军集聚到外贝加尔、黑龙江、乌苏里江等中俄边境地区;7月6日,尼古拉二世宣布亲自出任侵华俄军总司令,陆军大臣库罗巴特金为参谋长。

为配合侵略行动,沙俄制造了震惊中外的海兰泡惨案、江东六十四屯惨案。

10月9日,尼古拉二世悍然下令177000俄军向我东北挺进!

俄军入侵,慈禧的态度十分暧昧,她的卖国政策导致整个东三省沦陷。

1902年4月,沙俄同清廷签订了《东三省交收条约》,规定俄军于一年半之内分3期从东三省撤出全部军队。

但第一期撤出部分俄军以后,其余俄军赖着不走,清廷也无可奈何。

此后,沙俄又提出10条无理要求,进一步侵犯清朝主权。

4月27日,上海18名爱国人士召开“拒俄大会”,并通电全国;4月29日,东京的五百多名中国留学生集会,成立“拒俄义勇队”,严正声明将“与沙俄决一死战”。

沙俄胃口不断扩大,也进一步激化了它与日、英、美等国的矛盾,日、英、美等国纷纷表示:俄国的作法,他们不能接受。

在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下,在列强干涉下,清廷拒绝了沙俄7条无理要求。

日本对中国东北也早就怀有野心,沙俄侵占东北,与日、英、美的侵华利益均发生矛盾,与日本的冲突尤为尖锐。

1904年2月8日,日、俄因为瓜分中国东北分赃不均,在中国东北爆发了日俄战争。

1905年9月5日,日俄两国签订了瓜分中国东北及朝鲜的《朴茨茅斯和约》,和约规定,作为战败国的俄国,将我国南满的势力范围转让给日本,而它仍然占据着北满。

在中国东北形成北俄南日的格局,东三省则沦为日、俄的殖民地。

商务印书馆经历过什么样的变迁?

1897年,夏瑞芳、高凤池、鲍咸恩等人创办商务印书馆,初期主要从事商业簿册报表之印刷业务。

1902年,张元济进入上海商务印书馆,改变该馆业务范围,从印刷业走向出版业。

1904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中国第一套科目齐全的中小学教科书--《最新教科书》,为开办新式学堂提供了启蒙课本。

从此,出版教科书成为商务印书馆的传统。

而且,印刷出版的范围更加广泛,遍及大、中、小学教科书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应用技术、工具书、儿童读物、古籍、文学艺术等书籍,并且发行期刊。

上海商务印书馆影响越来越大,在香港、新加坡等地设有分馆。

1905年,与日商合股,改组为股份有限公司。

1932年,在“一·二八”事变中,该馆大部分遭日军炮火焚毁,后部分恢复。

1954年,总馆迁址北京。

《革命军》的作者是谁?

1903年3月,清政府赴日留学监督姚文甫常对邹容等人的革命言行横加指责,邹容等人便将其痛打一顿,然后又剪掉了他的辫子。

清政府驻日公使以邹容犯上作乱罪,照会日本外务省索办邹容等人。

邹容被迫离开日本,寄居于上海爱国学社。

此间,他与章炳麟结为忘年交,互以倡言革命相激励,并很快写出了令清廷闻之胆寒的《革命军》一书。

署名为“革命军中马前卒”,章炳麟为之作序。

该书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吹响了号角,成为一篇名符其实的反帝檄文。

1903年5月,《革命军》在上海出版问世后立刻风行于海内外,成为中国第一部系统鼓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宣传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名作。

青岛啤酒厂建成于何时?

西方人来中国后,喝不惯中国的烈性白酒,但当时中国没有啤酒厂,进口啤酒又不方便,青岛啤酒厂就应运而生。

1903年2月,青岛建立了中国第一家啤酒厂--英德合资的青岛英德啤酒公司。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本把德国侵占的胶东半岛强占了去。

由于青岛啤酒厂是英德合资的,经过几度交涉,日本只付了英国人所出的资金,买下青岛啤酒厂。

于是,青岛啤酒厂便改为“大日本麦酒株式会社”的一个分厂,啤酒的商标为“太阳牌”。

为适应军队和民用的需要,日本对青岛啤酒厂进行了扩建。

1941年,日本人将该厂一套糖化设备换下来运到北京,在北京建成新啤酒厂。

1945年,日本投降以后,青岛啤酒厂落入四大家族之手。

解放后,人民政府接管了青岛啤酒厂。

中国人设计的第一条铁路是什么?

晚清铁路设计专家詹天佑最杰出的贡献是主持并建成了联结北京和张家口的京张铁路,这是一条完全由中国人自己筹资,运用中国自己的工程技术力量,自行勘测、设计并利用中国自己的工匠施工建成的铁路。

在京张铁路的工作中,充分体现了这位科学家的爱国情怀,他曾对参加勘测的工程人员说:“全世界的眼睛都在望着我们,必须成功……不论成功或失败,决不是我们自己的成功和失败,而是我们的国家!”

在设计最艰难的关沟路段时,詹天佑经过仔细测量,使隧道长度比原来英国工程师金达设计的方案减少了2000米。

为了减少线路的坡度和山洞长度,他在青龙桥东沟采取了“人”字型爬坡路线,并且用两台大马力机车调头互相推輓的方法,解决了坡度大机车牵引力不足的问题。

这些都是他在设计过程中的独创。

施工中,詹天佑还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用自造的水泥和当地的石料建成了一些石桥以代替铁桥,使线路的成本大为降低。

秋瑾为什么会英勇就义?

1906年初,为了抗议清廷与日本政府相互勾结,禁止学生在日的革命活动,许多留学生罢学回国。

回国后,秋瑾和徐锡麟先后来到浙江绍兴的大通学堂,把这里做为培养革命人才的基地,为进行武装起义做准备。

不久,徐锡麟去了安徽,并取得了安徽巡抚恩铭的信任,做了安庆巡警学堂的会办。

通过他的争取,学堂中有好多学员成为革命党人。

于是他与秋瑾商定,要在1907年同时举行安庆起义和绍兴起义。

原来计划是7月6日起义,后改为19日。

但7月6日,徐锡麟在安庆起义失败,徐锡麟之弟徐伟在供词中将秋瑾供出。

此时,得到消息的革命同志劝秋瑾先离开绍兴,但被秋瑾拒绝,她表示“革命要流血才会成功”。

7月14日下午,清军包围大通学堂,秋瑾被捕。

在清军的刑讯逼供面前,秋瑾一言不发,只是写下了“秋风秋雨愁煞人”的诗句。

7月15日凌晨,秋瑾在绍兴轩亭口就义,年仅31岁。

慈禧临死是怎么杀光绪的?

1908年,元宵之夜,慈禧率众嫔妃到北海观看焰火,本来年纪已大,劳累过度,且又着了风寒,遂染疾病,并有日趋恶化之势。

袁世凯、李莲英等见状首先慌了神。

他们知道慈禧这个靠山一倒,光绪一旦复辟,决不会放过他们,于是都迫不及待地希望光绪早一天死。

这些人沆瀣一气,决心置光绪于死地而后快。

因为众所周知,戊戌变法的失败、六君子的被杀、光绪帝的被囚禁孤岛瀛台,完全是袁世凯叛变出卖的结果。

他出卖了光绪,一旦慈禧这座靠山倒了,他的下场也就不言而喻了。

因此,在幕僚杨士骧、杨士琦兄弟二人的策议下,袁世凯以巨款贿赂和自己命运相连的李莲英,交予他一瓶无味无色的毒药水。

次日清晨,李莲英到了瀛台岛,表现出对光绪格外“关心”的样子,向光绪问寒问暖。

光绪非常诧异,但转念一想,认为李莲英是怕慈禧死了之后,自己会收拾他,特意来献殷勤买好的,就没起疑心。

过了一会儿,李莲英令小太监给皇帝端了一杯“西洋茶”服下。

李莲英离开瀛台不久,光绪病情陡然加重,只觉腹中隐隐作痛。

被速传而来的外省名医屈桂庭诊断后,觉得光绪的病情很蹊跷,怕卷到这场危机四伏的漩涡里去,于是开了方子,匆匆退出涵元殿。

光绪帝病重的消息不胫而走,一时传遍六宫。

10月20日上午,隆裕皇后来看光绪,但他仅微微睁眼看了一看,便又昏了过去,似乎已神志不清。

这时候,李莲英拿着一件簇新的龙袍匆匆而入,奉慈禧之命让光绪着一身新龙袍“大行”。

太监王商替光绪换龙袍时,光绪倒清醒了,使劲挣扎拒绝。

王商不忍心再折腾光绪,跟李莲英商量:此事是否可以暂缓行事。

可李莲英却不管这一套,只求光绪速死才好回去交差,亲自动手给光绪换龙袍。

10月21日晚5时许,光绪驾崩,时年仅38岁。

按清室惯例,皇帝病重,太医院要事先抄录药方、脉案,用以通报各部门。

这叫“发抄”。

然而,光绪死前却并无“发抄”这一程序。

此外,皇帝死了,要用“万年吉祥轿”“请”遗体,这也省略了。

太监们只将光绪遗体悄悄从瀛台移到宫内了事,这前后的处理,都是由已升任军机大臣的袁世凯一手指挥,由李莲英具体安排的。

光绪死时,慈禧亦病入膏肓。

神志尚清醒时,召见王公大臣,传下一道懿旨让溥仪继位。

清末帝溥仪登基时发生了什么闹剧?

1908年,光绪“驾崩”两个时辰后,醇亲王载沣被慈禧请进皇宫。

慈禧对载沣说:“光绪晏驾,我又在病重之中。

现国家有难,朝廷不可一日无君,我决定立你的长子溥仪为嗣,继承皇位,赐你为监国摄政王!明天,你将溥仪带进宫,举行登基仪式。”

第二天,一群太监将溥仪带入皇宫,第三天,慈禧便一命呜呼了。

又过了半个多月,也就是十二月初二,举行了隆重的皇帝登基大典。

登基大典开始时,不满3周岁的溥仪,坐在皇帝的龙床宝座上竟哇哇大哭起来。

他父亲觉得在这样的盛典上,皇帝却哭闹不止,太不像话,心中一急,不由脱口而出,叫道:“就快完了!就快完了!一完就回老家了!”

话一出口,文武官员们不由得窃窃私语:“怎么说是‘快完了’呢?

说要‘回老家’是什么意思呢?”

末代皇帝溥仪的登基仪式就这样在一片混乱中结束了。

武昌起义是怎么爆发的?

1911年(农历辛亥年)9月24日,文学社与共进会在武昌举行联席会议,推举蒋翊武为临时总司令、孙武为参谋长,制定了起义计划,预定10月6日发动起义,后因故改期于10月9日。

同时派人到上海请同盟会领导人黄兴、谭人凤、宋教仁来鄂主持大计。

9日上午8时,孙武等在位于汉口俄租界宝善里的共进会机关总部试制炸弹,因失慎爆炸,孙武受伤被送往医院,文件全被俄国巡捕搜走,机关暴露。

蒋翊武得知此消息,立即召集紧急会议,决定当晚12时起义。

但因命令未能及时送到,起义没有实现。

湖广总督瑞澂下令搜捕革命党人,武昌机关遭到破坏,革命党30余人或被捕、或被杀害,蒋翊武乘混乱之机逃离武昌。

10月10日,瑞澂继续按所获名册搜捕革命党人,武昌形势异常紧张。

在此危难关头,新军中的革命党人认为“与其束手就擒,不如奋起反击”。

当晚7时过后,工程第八营革命党的总代表熊秉坤领导该营首先打响了第一枪,他率领十多名革命士兵直奔楚望台军械库,守库的本营左队士兵鸣枪配合,顺利地占领了楚望台,一场轰轰烈烈的武昌起义由此爆发。

共和政体是怎么取代清廷的?

1912年1月30日,隆裕太后在“御前会议”上,同意清帝退位,接受共和政体。

2月3日,授权袁世凯与南京临时政府商订退位条件。

2月9日,南北议和代表达成《关于大清皇帝辞位后之优待条件》《关于清皇族待遇之条件》《关于满蒙回藏各族优待之条件》。

对清帝及皇室的优待条件包括:清帝尊号不变,民国待之以外国君主之礼;每年由民国政府拨付经费400万两;清帝仍暂居皇宫,以后移居颐和园;原有私产由民国政府保护,等等。

2月12日,清廷颁布了6岁的末代君主爱新觉罗·溥仪的退位诏书。

至此,统治中国260多年的清朝宣告终结。

章节报错(免登录)
最新小说: 秘密:世界上最神奇的24堂成功课 从斗罗开始的无双剑仙 穿越海贼十年,觉醒抽奖系统 羊皮卷 情绪自控力 神奇宝贝之黑暗启航 在轮回乐园赞美太阳 做人要精明做事要高明 兄弟我在义乌的发财史 木叶世界里的渡劫老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