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明这一说,格外地又引起我对历史上这位匈奴人后代的兴趣。
塔读^小说app@更多优质免费小说,无广告在@线免<费阅<读!>^>
当年东汉政府面对各地蜂拥而来的起义焦头烂额,于是紧急联系关系良好的南匈奴派兵来协助镇压各地起义。
刘豹的爷爷羌渠单于派自己的儿子于扶罗率兵赶来援助东汉。
万没料到,于扶罗出兵后不久,由于匈奴内部暴乱其父被杀,无奈下只得从此留在了中原。
又过了几年,居于中原的于夫罗临死时由于自己的唯一的儿子刘豹莫名失踪,只得让自己的弟弟呼厨泉继任为新的单于。
后来,突然出现的侄儿子刘豹随即就被叔父呼厨泉任命为左部帅,掌领军中大权。
……
相对而言,古时人们传统中的观念就是认定了中原才为正统,地位也远高于其它偏远地区。
那时的社会各界均对偏远的少数民族重视不够,当然也就很难说得上平等,甚至还说得上是歧视。
从而也就出现了以中原为中心划定的所谓东夷、西羌、南戎、北狄等等之分。
《史记》中记载匈奴为夏后氏苗裔,始祖名淳维。若匈奴真为夏后氏之苗裔,恐怕又能追溯到蚩尤与黄帝时期。
本书~.首发:塔读*小@说-app&——免<费无广告无弹窗,还能*@跟书友们一<起互动^。
曾有国学大师认为,商朝时的鬼方、混夷、獯鬻,周朝时的猃允,春秋战国时的戎、狄、胡人等等都是后世匈奴的组成部分。
当时曾有为博美人一笑,不惜“烽火戏诸侯”的故事说的就是北方的犬戎。后来犬戎攻进镐京,因此末代君王也因美人葬送了西周大好一片江山。
此事是真是假众说纷耘,也可作为故事一笑。
古时频繁入侵中原的匈奴,如今成了哪一个民族呢?
这还得从很久的时候说起。
匈奴兴起于商周或许更早,盛于战国、秦汉。它与中原分属不同的文明,价值观完全不同。
属于农耕文明的中原子民崇尚礼法、内心大多和谐恬淡,与世无争,如无特殊原因不愿陷入争斗。
而属于游牧文明的匈奴人由于居住地形长期所限,从小就是一个马背上的游牧民族,人人勇猛好战,男女老少都能上马冲锋陷阵,可谓是全民皆兵。
他们崇尚骑射、自由、迁徙、抢掠、占有……
环境决定一切,这是价值观取向完全不同的两种文明。
塔读小说,无广>告^在线免。费阅&读!
匈奴军队弓马娴熟,作战的机动灵活性让人防不胜防,商周秦汉各朝提起匈奴无不备感头疼。
率领大军去攻占下来却又得不偿失,那里土地贫瘠,而且环境也不适合中原人生活。
一场仗打下来即算打胜,谁又愿留在那鸟不生蛋的地方呢?大军过后恐怕得不偿失。
加之中原军队每每都是处于守势,为了防止匈奴人的骚扰,无奈下又想不出更好的办法只能大修长城,御敌于墙外。
或者就是采取和亲或奉送物资的方式来安抚对方。不过这也是一种计策,双方满意何乐而不办呢?
后来,冒顿单于在秦汉交替时趁机迅速崛起,建立了一个强大的匈奴帝国。
盛极而衰,之后的匈奴走向了分裂。
南匈奴与中原逐渐融合,而北匈奴在天灾与人祸等等多种因素下其中一部被迫退出漠北,途经西域、中亚向欧洲一路迁徙。
虽然分裂让南北匈奴各自走上了不同的道路,但是有一点却没变,他们都时刻梦想着复兴匈奴。
南匈奴则在两汉后附庸于汉廷,偃旗息鼓,蓄力养精。西晋“八王之乱”后,朝局陷入瘫痪,对中原匈奴贵族集团的控制也彻底失控。
本书~.首发:塔读*小@说-app&——免<费无广告无弹窗,还能*@跟书友们一<起互动^。
中原动荡之际,匈奴人趁势而起。
在中原的这些南匈奴贵族军阀们也意识到摆脱中原王朝控制的时机来临,于是又联络塞外匈奴及胡人部落纷纷以各种参战的形式进入了中原。
匈奴人后代刘豹的儿子刘渊随后紧紧地抓住了这次机会,打着为汉朝复仇的旗号,问鼎中原,直捣洛阳,开启了复兴匈奴之路。灭掉西晋,把中原闹得个天翻地覆,从此也进入了数百年的“胡人乱华”时期。
虽然中原民族在近三百年时间里都失去了对本地区的控制,但是这一时期也是历史上民族融合规模空前强大的一个时期,它极大的促进了一个统一民族大家庭的形成。
反观北匈奴其中一部,他们竟然在战乱后一路向西,所向披靡,铁蹄横扫阿兰人、东西哥特人、法兰克人、日耳曼人等民族,并入侵东罗马帝国和西罗马帝国,直接或间接中导致了一些帝国的灭亡。
当时欧洲列强纷纷成为他们的手下败将。
史学著作中推测匈人的来源即汉代时期北方游牧部落的匈奴。
北匈人的到来,改变了那里的政治格局风向。后来,北匈末代帝王娶了一个年轻漂亮的日耳曼姑娘,就在婚礼后却莫名的死亡。
末代君王死后,他的帝国也迅速分崩瓦解。
如今匈奴人作为一个单一的民族早就已经不复存在,这个曾经在中原北面、西域大漠、中亚、欧洲存在过的强大民族改变了魏晋以后中原的格局,同时也颠覆了中亚、欧洲的统治秩序。
原文来自于塔&读小说~&
其中一些残部在经过几番挣扎后,最终逐渐消失与融合到了其他民族之中。
……
这位失踪后又突然出现的刘豹非常重要。
因为此人,中原改写了近三百年的历史,甚至差一些就改写了中原大地数千年的文明。
所幸中华文明在冥冥之中并没有像地球上其它一些文明一样消失在浩荡的历史波涛之中……
八壹中文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