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1 / 1)

周王谏止强征壮丁,议改军屯为商屯的奏章弟上去不到一个月,京里便传下圣旨,照准了他所奏之事,并令将圣旨传示九边,令守将遵行。

圣旨中照准了白云石粉、石砖官营之事,又命他们将白云石砖和精炼无名异——就是高锰酸钾作为贡品,年年进上。但因这些东西如今才只一个园子能做出,也不够吸引人商屯的,故此今年先不用他们产出的东西,仍将盐引换银改成盐引换粮,凑足边关粮草。

过两年他们产的防火白云石砖多了,足敷朝廷使用之余还能兑得了足数粮草,再改用它换粮。

周王与杨巡抚、桓凌对着京城方向叩头谢恩,接了圣旨,又商议起了接下来的行事。

杨大人提醒周王:“商屯之事自有户部处置,不过强征民夫一事殿下仍须安排人问责,不然下官只怕那些将领征了的人也就征了,不再放还他们为民。”

桓凌也道:“下官也正有此意。陛下令殿下镇定九边,又命下官随行,亦有督察之意。下官愿请命再巡九边,核实此事。”

周王这时候却有了自己的打算,按住桓凌的肩膀道:“怎能叫桓大人独自巡查,此事合该本王亲去!”

父皇叫他来汉中“镇定九边将士”。陕西镇与榆林镇地属陕西,他在汉中尚可定军将之心,可还有甘肃、宁夏、山西、大同、宣府、蓟镇、辽东等处,早晚也该他亲自走一遍,体查军情军务,安定众将官军士之心。

桓凌虽然也是天使出京,可终究只是个四品佥都御史,又是他的姻亲……因他的事,难免有些被贬出京的尴尬。而边关新换来的将官多半是勋戚世宦出身,有些甚至与他二弟的母妃家有亲,身居高位、手掌重兵,还有封爵荣身,岂肯听一个无实权的文官辖制?

唯有他这个亲王才能压住众人。

杨荣与桓凌其实也都想得到这点,只是千金之子坐不垂堂,谁也不敢让这位皇子犯险,都要劝他稳重些,只在汉中坐镇即可。

周王这回却难得要坚持自己的想法:“咱们上的奏章父皇见之即批,可见对军屯之事也极为关心,深恶痛绝,我做儿子的怎能不为父皇尽心处置此事?”

这……

皇上将周王送到边关,的确是有锻炼之意,可如今又才六月,天气正热的时候,在边关巡视可不受罪?待巡到辽东,也该过十月了,大冷天里从东北再巡回西北,周王这金尊玉贵的身体也受不住吧?何况关外达虏虎视眈眈,万一有人越边而入,只怕周王遭受其害!

两人还要陈说利害,周王却打定了主意要亲自巡查一回,反过来劝他们:他只是到各省见见驻守军镇的将领,督促他们奉诏行事,又不是要亲去边关作战,能遇上什么危险?

况且他也没打算一次走遍九边,这回且先从汉中到辽东一趟便是。

汉中到辽东也只两千里上下,来回一趟四个月也到了,回来时并不是数九寒冬的天气。而西方几省,陕西有杨大人监督;宁夏镇又是他最早问责过的,当地守将已请过两次罪,想来不敢阳奉阴违;甘肃守将当初就没换过,应当会因换将一事生乱。

他若直上辽东,一路且走且巡,约么十到十一月间就可返回汉中了。

而且他心中也有一个出于私念、不能宣诸于口的理由:王妃桓氏九、十月间就该生下孩儿了,那时他正好从辽东巡视回来,说不定正走到宣大一带,离着京城近些。

到时候他便写封请安折子,请父皇让桓舅兄代他回京看一眼。虽不能亲自回家看看妻儿,但离得稍近一些,也聊以慰相思之情吧。

他的主意已定,便当着两人的面提笔写信,告知父皇北上巡察之意。

杨大人既劝不住他,便果断放下此事,准备到陕西、榆林二镇替周王排查军中情况。周王出行可比他麻烦得多,因不一同离开汉中,便叫府里设了一席接风宴给他送行,又叫舅兄和长史替他送行到府外。

宋知府领汉中府和南郑县两套班子也跟着送到府外,依依恋恋地送至城外十里长亭。

他这回是往北去,正好路过天台山,便顺便去看了看那片井水灌出的试验田。此时满田都是丛生的剑叶,碧色盈盈,叫人见了便心胸舒畅。杨大人忆起最早跟着周王下田时,还能见稻秧间还隔着宽宽的田土,如今却都叫秀长的碧叶遮得不见水土之色,说不得就要结穗了。

可惜他不能亲眼见着宋大人那试验田的水稻长成什么样了。

他与众人执手分别时,握着宋时的手说:“汉中府有宋大人在,本官无甚可担心的,只是惦记着你那水稻。来日你那水稻结穗丰收,可要写信告知本官。”

宋时含笑答应着:“杨大人放心。如今那片稻子才长定了第四叶长,这种粳稻再生四片叶才会结穗,到时候下官自有书信送至省城。还望大人往后莫嫌下官书信太勤,净写些琐碎事才好。”

事关粮食,还怕什么琐碎?他竟恨不能让宋时把那些试验田里的情形一一写下来给他呢。

杨荣微微颔首,只道:“你那经济园区、试验田间的事,无论大小都可随时写信给本官。此事关着咱们一省乃至天下粮食大计,若能成就这番功绩,可谓利在天下,此外都不算大事。”

说完这个,又细细叮嘱了桓佥宪和右长史司马大人几句,叫他们一路上千万保护好周王。他们都是周王身边的人,自然知道轻重,都郑重地答应了,谢过杨大人关怀之意,目送他们一行上船离开。

送别的情形回去后自有司马长史向周王秉报,桓凌却有些事要与汉中知府宋大人说,便与他在王府前分道而行,跟宋时一道回了汉中府衙。

没去二堂议事,而是公然进了知府大人所居的后院。

因为他想说的也并不只是公事,还兼着要诉诉即将离开汉中,舍不得宋知府分别的心情。

他们两人才见面没两个月,这回分别却要小半年,甚至十月都回不来,不能陪他办书院,甚至不能陪他一道讲学了。桓凌忆起旧日在福建讲学的情形,不禁有些歉然:“从你中试之后,咱们就没再办过讲学大会,原以为今年收稻之后便能陪着你讲一声,看来又要推迟。不过明年……”

宋时竖起食指,按在他嘴间:“不用许诺,咱们来汉中之前不就知道你是要为周王做向导,领他巡查九边的?就是周王不巡,你做御史的也得领这个本份,我既然当了你的家属,难道不支持你工作?”

桓凌被他一根手指头点住,就跟点了穴一样,乖顺可怜地站在他面前,轻轻“嗯”了一声,认真听他说话。

宋时最受不得他这副神气,怜惜地说:“凌哥儿乖,你先坐下。别怕,不就是陪王爷出差,当个向导吗?你宋哥有经验,都给你准备着呢,你坐坐,我给你拿东西。”

前半个月他那耐火炉组装起来,刚烧出那么几炉耐火石英玻璃,头一件事就是给他弄装备。

石英玻璃比普通玻璃硬0.5级,更通透纯净,没有杂色。寻玉匠用解玉砂细细打磨成两片凹凸透镜,对好焦距,再用木杆包铜口的杆子装起来,就是一个单筒望远镜。

到城外荒郊野岭的地方,路上先叫人站在车顶看看周围动静,有无埋伏,以防遇上马贼之类。

光这望远镜他就叫人做了十支,还有比望远镜更短小,玻璃面上预先画好十字准星的瞄准镜。

枪是桓凌从王府借来的枪,他比量着宽窄让匠人用心打造,装在枪身上的。因这个技术难度比望远镜还高了点,做出来的也只有五支,都已装在桓凌借来的、王府亲卫的好枪上,他都亲手试用过来,算出了该如何瞄准校正。

反正肯定是要给桓凌留一支,别的再给周王的护卫分。

除此之外,他还让人用杂色的普通平板玻璃做了墨镜,白天日光灼烈时,戴着墨镜赶路,怎么也能稍稍保护视力。

还有貂……去东北哪能不穿貂?貂皮大衣定做起来,貂皮手筒定做起来,缝貂皮的羊毛手套定做起来,线织秋裤、羊毛裤、棉裤、皮裤、羊毛毡袜、大皮靴子都定做起来!

甭追求风度,做什么斗篷啦、披风啦,就军用大棉袄的形制最好。还有大皮帽子、口罩,靴子也要有防水台、小高跟的,下雨、下小雪时不容易沾水。当然,要是赶上东北那种没到大腿的雪,穿什么也就都不管用了,还是买个雪撬,体验一把狗拉雪撬的民族风情游吧。

这些衣服立刻就得订做,不光他们小桓哥儿,还得给周王和两位长史也做一套。

他们皇子啊、读书人的身娇肉贵,哪儿挨得了东北西北这样的寒冻天气?大家都不要讲究穿得好看不好看,零下十几度、几十度的时候能保暖才最重要!

章节报错(免登录)
最新小说: 后灾变纪元 快穿团宠锦鲤在线求生 中药很苦,你很甜 绝世天妃惹不得 我靠美食成为星际团宠 女配她不当踏脚石了 快穿之男主又被虐哭了 考古学家的原始男友 霍律师,我愿意 荒岛:开局给绝色女总裁做心肺复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