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说:出名要趁早,来得太晚的话,快乐也不那么痛快。八一小说网w<w﹤w≤.≤8≤1≤z≤w≤.≦c≤o﹤m﹤
这句话其实和时代背景有关系,当时瞬息万变,她是一个专注于写作的作家,希望通过出书赚钱,来满足有情调、有品位的生活。短期内赶快成功,否则很容易被时代浪潮淹没。
事实上,由于流传太广,耽误了很多人。
比如童星,绝大部分长歪了;比如相信“三十岁之前成为千万富翁”,往往更加落魄……
成功的契机,应该是心智成熟、最有精力、实力最强的时候。
沈哲是个例外。
即使刚出娘胎就成名,也拥有成年人的心智。
成功之前做什么?
《明朝那些事儿》表达的非常清楚,从历史人物到作者本人,都在说这件事。
这部书之所以读起来很怪,就是因为它不像历史书,太通俗;也不像小说,建立在史实基础上;更像是作者做人态度的一次展示。
朱元璋积蓄实力,当年明月老实做人、勤奋写书。
……
专访登出,针对《明朝那些事儿》的批评瞬间消失。
这部让专家学者怎么都看不进眼中的作品,完全被扔到脑后去了,只有普通读者争相传阅。
能和大师对话的,只能是大师,这次沈哲搬出的就是彼世界数位大师。
一个学术观点产生,后面必然跟随着大量论述,才能成一家之言。沈哲这个年龄,不可能有那种能力,只把浓缩后的论点抛出来。完整论述脑海中也有,但他不敢拿出来。
论点可以解释为读书时的灵光一闪,只不过他闪的多了点,完整论述就不同了。
到专访中,很多观点就相互矛盾。
这是沈哲思考后的决定,他需要表现出自己的不成熟、学术上的幼稚,但又不能真的幼稚。
把历史看成当代史或思想史,很容易招致反对。
正确的说法是——一切历史都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不过没关系,看起来就错误的学术观点,只要能自圆其说,一样能博得赞赏。
“来学院一趟吧。”
任院长的电话亲自打到沈哲的手机上,叹着气道:“你是要改变学术界研究方向啊!”
语气一转,又说道:“不要担心,学术多元化本就应该提倡。”
沈哲赶到文学院的时候,被林助理带进一间会议室。
十七八个老头老太太,一眼看过去,就没有一个五十岁以下的。
除了任院长,全都不认识。
……
“小子,这些都是你想出来的?”
沈哲恰到好处露出一丝腼腆:“读书的时候瞎想的……”
“我看你也是瞎想,来来,你给我解释解释,这两个说法相互矛盾是怎么回事?”
这就为难上了。
七嘴八舌,每个人都能指出专访里的错误。
足足被拷问了半个多小时,即使脑子里有海量论文支持,沈哲也被弄个汗流浃背。
“光想出来怎么行,要完善它!”一位老教授不满道。
另一位老奶奶看不下去:“我看小伙子不错,你们趴在纸堆里几十年,有人想到类似的观点吗?”
全场寂然。
她转头慈祥的看着沈哲:“沈哲同学,你真的十来岁就看历史书?”
任院长介绍道:“这是我们哲学系的张教授。”
沈哲点点头,张口说瞎话:“张奶奶,小时候我喜欢看书,确实读历史比较早。”
事实上为了对比两个时空,最先看的就是历史类,学会走路就偷偷看。
真说出来估计能把一帮人吓着。
“难怪,”张教授微笑着,打量沈哲,“转到我们哲学系来吧,在文学院学不到什么。”
一个老头忽然插话:“转什么哲学系,我还等着他抗历史系大旗!”
任院长苦笑:“都别争了,沈哲是文学院学生!又是老师看重的,我们不会放人的……”
“老先生也要通情达理吧,”张教授面色不悦,“我看他实用主义的说法,和文学、历史根本没多大关系,或许能成为哲学另一个分支,不过需要先系统学习,到哲学系是最好的选择!”
沈哲诧异,这帮老教授真不是吃素的,一个名词就能感觉到不同寻常。
实用主义本就是彼时空一门现代哲学派别。
受马克思主义影响而形成,2o世纪在米国成为主流思潮,《实用主义》一书,甚至成了米国人的行动准则。
哲学有两个分歧,唯心和唯物。
实用主义则是要在上述两者之间找出一条中间道路。
不过,沈哲根本没打算搞学术,只要他们不找自己麻烦就行。抛出几个新观点,够他们争论一阵子了。
“我更喜欢文学,用作品感动读者。”
文学院不放人,学生本人也不愿意,两位想拉人的老教授也没办法。
……
沈哲说不出所以然后,很快被抛在一边。
正中他下怀。
留下一帮学术狂人在里面争吵,他偷偷出了会议室。
会议室里只是燕京附近几所高校的相关专家教授,其它地方没办法立即找上门,但也对着专访皱眉思索。
似乎每个人都能从中找到部分认同。
但只看到简单概念,没有详细论述,不免叹上一句:“年轻人就是不靠谱!”
不吐不快,一篇篇论文飞向各家学术期刊。
作为此次争鸣的源地燕大,理所当然的占领了学术制高点。
连续几天都接到老师们的电话,沈哲不敢再多说,一口咬定专访中的话,都是读书时偶然的想法。
历史和哲学系学子愤愤然。
“他随便想想,就让我们闷头研究?”
……
附庸风雅的普通读者也有订阅《人物》的,看到专访,一头雾水。
如果只是单个新观点,还可以论证一番,好几个夹杂在一起,只能感叹:“沈大想的真复杂!”
“只有让那帮学究去理清了。”
反而对“十岁读历史”的事情很感兴趣。
“我十岁还在玩泥巴!”
“十岁读历史,十八岁考状元,人生啊,真是爱开玩笑!”
“孩他妈,快让小宝回来,十岁的孩子,不要外面瞎玩,该读书了……”
而国内许多学术研究者,听说专访只是年轻人读书笔记似的想法,哭笑不得。
无奈该争论还要争论。
沈哲是指望不上的,没看专访里的话,连他自己都搞不清楚,只有一个实用主义挺肯定。
此时哪里还顾上那本不严肃的历史作品。
“5oo万册!”
沈哲看着钟离过来的最新销售数据,显得很高兴。
“这才是我该做的事情。”(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