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秀英提出自己的想法。
所有女子要遵守的最基本的“诫言”,和男子一样,律令、道德,这些都是为人最基本的标准。
然后,马秀英提出的针对贵族和平民女子分别的“诫言”,就听得陈标眼皮子直跳。
一言以蔽之,女子不仅在家里要相夫教子赡养长辈扶养姑子小叔,还要多劳动多赚钱,一起挑起家里经济大梁。如果遇到乱世,女子还要拿起刀枪棍棒,和男子一起保家卫国。
也就是说,马秀英心中完美的女子,不仅是上得厅堂下得厨房,在外面还要为家庭撑起一片天,真是男人们不能做的她们要做,男人们能做的她们也要想方设法帮衬。
平心而论,马秀英所说的女子确实完美。
但这得多累、多不公平啊!
陈标嘴皮子蠕动,最终闭上嘴。
他打了个哈欠,借口累了,要回去睡觉。
马秀英揉了揉陈标的脑袋:“快去休息吧。国瑞再欺负你,就来找娘。”
陈标抱了马秀英一下,迈动着小短腿,慢吞吞地往回走。
他边走边思考,马皇后的新《女诫》,在后世会得到怎样的谩骂。
但陈标知道,却没让他娘去劝说马皇后。
历史和现实已经证明,当一个没有利益和尊严的群体要争取利益和尊严的时候,就得付出比既得利益者更多的代价。
太阳不是鸡叫起来的,声音再大都没有行动有用。只大声嚷嚷,指望既得利益者良心发现损害自己的利益来给别人利益,这种人要么蠢要么坏。
寒门如何从世族手中夺得做官的权力?难道是跪在世族面前祈求,或者站在世族门口抗议,让世族自己改变?
不,是代代寒门学子凿壁借光,囊萤映雪,一边给人做工,一边悄悄抄书借书,学得所成之后,成为帝王手中的刀,不断与世族厮杀,为寒门学子夺得了“科举”这个唯一的上升途径。
但科举就对寒门学子公平吗?
不公平。
世族可以衣食无忧只管读书,他们有无数藏书,生来就有大儒教导,当官就有无数人脉。他们不科举就能荫蔽做官,科举也比寒门学子更容易。
寒门要上升,只能上战场厮杀,去地方为官累积政绩,要饿死自己饿死全家刷清名,要冒着被灭满门的危险骗廷杖……
寒门要出将入相,所要付出的比世族勋贵多何止几倍?
马皇后可能并没有清楚的争取权利的意识,但她隐约抓住了本质。
在封建时代,科技并未发展到女子劳动力能替代男人的地步,说女性权利就是一纸空谈。
指望女皇帝和女贵族的良心发现?平民女子和贵族女子是完全不同的,女贵族上位之后,为了获得大部分男性的政治支持,恐怕对平民女子比男人还狠。
女性想要权利,首先要得到经济地位,要付出比男人们多许多的努力来争取一点点劳动的机会,像寒门学子凿壁借光囊萤映雪一样,慢慢积攒自己的资源。
劳动,唯有劳动,是包括女性在内的所有人争取权利地位的唯一途径。
在明清小脚最横行的时代,为何产粮大区的农村妇女没有裹小脚?因为她们要去农田里干活。
在女子不嫁人就是异类的时代,为何东部东南部出现保护自梳女和女户权益的地方律令?因为城里需要纺织女工。
马皇后用极其苛刻的条件,为女性争夺到了一丁点可以出外劳动的可能。
或许大部分女性达不到如此苛刻的条件,仍旧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但只要生产力发展,这些已经出外劳动的女性就能吸引更多的女性走出门。
不止华夏,世界都讲究一个“自古以来”。只要有先例,有先人从蛮荒荆棘中踏出一条小路,后人将这条路拓宽和延伸,才更容易。
马皇后肯定会挨后人的骂,甚至挨这个时代大部分女性的骂。
陈标却不能说出任何反对意见。这是马皇后自己选择的路。
这条路是好是坏,就像是武则天的无字碑,任由后人评说了。
陈标仰头看着天空,挠挠头。
他怎么感觉,秀英夫人比他还像个穿越者?
反正这和他这个穿越者的蝴蝶翅膀一点关系都没有。马皇后又不是他娘,还能受自己影响不成?
陈标晃了晃脑袋,脚步轻快起来。
虽然和自己没关系,但看见世界在往好的方向发展,总是令人心情愉悦。
“啊……昂!!!”
愉悦……陈标瞬间不愉悦了!
他往陈狗儿和陈猫儿的卧室里冲去,边冲边喊:“爹!你又在干什么!”
正在把两个还不会走路的儿子当球滚的朱元璋丢下狗儿子猫儿子,跳窗就跑。
和两位老先生讨论新《女诫》的马秀英听到嘈杂声,起身走到窗户边,推开窗户一看,顿时面沉如水。
朱升和季仁寿也听清了朱元璋猖狂的笑声,顿时起了告辞的心。
后来,季仁寿提着一包新茶去见刘基。
刘基泡好茶,道:“主公在陈家很平易近人,对吧?”
季仁寿嘴角微抽:“你说那是平易近人?”
刘基朗声大笑:“你该不会看到主公欺负标儿?”
季仁寿道:“不仅欺负标儿,还因为欺负幼子被标儿追着吼,然后指责标儿不知礼。”
刘基笑得更大声了。
在这个时代,父亲揍儿子理所当然,儿子吼父亲就是大逆不道。
但在季仁寿和刘基眼中,都没有对大逆不道的陈标有半点意见,对被儿子追着吼的朱元璋十分的幸灾乐祸。
应天文人天团,真是这个时代的一朵奇葩。
……
马皇后的女子学院很快建立起来。
她按照陈标的建议,给女子学院分小班、中班、大班,根据不同的年龄学习不同的内容。
女子要学经史子集,要学算术记账,要学新的《女诫》,还要学习织布、缝纫、种田和防身健体的武艺。
当家中蒙难的时候,女子也要勇敢地拿起武器保护家人。
担任武学师傅的自然是朱元璋麾下的两位女将军。
大部分女子的力量都很弱,所以她们没有选择自己的惯用武器,而是教导女子使用火铳和长|枪。
陈标想了想,多给女子们加了一门经商课程。
高门大户的当家主母都会掌握家中铺子庄子的产出。这个时代女子不能做官,经商也是一条能铺垫未来的路。
应天的女学建立起来后,朱元璋麾下的女眷们都很满意。但女学在应天之外的名声极差,牝鸡司晨的骂声甚嚣尘上。
朱元璋领地内也有文人抗议,向朱元璋提建议。
朱元璋却颁布律令,在自己领地中建官方书院和女学,还让书院和女学中的学子们分别教导平民男子女子识字和算术。
在律令中,朱元璋挤尽了自己腹中不多的墨水,用极其夸张的笔调夸奖自己的贤妻,说秀英夫人不仅是当世巾帼英雄,也将是万世女子楷模。
他甚至引用了杜甫的名言,“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陈标忍不住对朱元璋好感度不断上涨,然后对他爹陈国瑞咆哮,看看人家朱大帅!你也多夸夸我娘!
朱元璋真不知道自己该做出什么表情。
明明朱元璋就是自己,他居然感到了一阵酸意。
还好,很快他就不酸了,该愤怒了。
因为洪都真的反了。
降将康泰、祝宗复叛。朱文正和陈英早有准备,但对方人多势众,他们也只是突围成功。
据说对方召集人手冲到洪都知府章存道那里,想要挟持章存道。
结果章存道身披重甲,手持马槊,骑马在叛军中杀了个对穿,直取叛军前来挟持他的头目首级,然后浑身浴血扬长而去。
被冲散的叛军没有追击,他们勒马伫立,久久不能回神。
听闻章存道乃浙东四先生之一,大儒章溢长子,一个学识渊博声名在外的纯正儒士。
你管这个猛将叫儒士?!
洪都失陷,幸亏朱元璋早有准备,下属都逃了出来。
常遇春很激动。因为他终于大战了一场,过了一把当猛将的瘾。
如果不是他们的兵实在太少,朱文正又拿出朱元璋的亲笔诏令,勒令常遇春突围离开,不准缠斗,常遇春恐怕会冲进叛军里杀了几个来回。
得到洪都复叛的消息后,朱元璋虽不意外,心里也有些难受。
如丁普郎和傅友德,献城有功还进了战俘劳动改造营,完成劳动改造后才重新领兵,且领的还不是自己的兵,他们现在干劲满满,对朱元璋忠心耿耿。
胡廷瑞投降时,说他虽然想投降,但麾下有许多将领不愿意投降。他要求不解散其麾下军队,朱元璋准了;他又暗示朱元璋,他麾下将领不进行劳动改造,朱元璋也准了。
胡廷瑞倒是没反叛,麾下将领还是反了。
更让朱元璋恶心的是,反叛的将领之一康泰是胡廷瑞外甥。
徐达和胡廷瑞联合平叛之后,胡廷瑞请求朱元璋留外甥康泰一命,并送来女儿,要为朱元璋之妾,以表臣服。
朱元璋独自在应天大帅府坐了一整夜。
第二天清晨,他下达诏令,同意胡廷瑞的请求,安抚胡廷瑞,收胡廷瑞之女入房中,并承诺若登基,定封胡廷瑞之女为贵妃。
以此为交换,胡廷瑞麾下原本没有解散和改造的军队卸甲入改造营,胡廷瑞自身免于改造,成为徐达副将。
胡廷瑞旧部隐患终于解除。
不过胡廷瑞此刻还是识时务了。在朱元璋收他女儿入房后,他就写信给朱元璋剖析内心,说女儿跟随朱元璋就是她的福气,不需要承诺什么;他又主动卸甲,愿意入改造营,和丁普郎、傅友德一样改造结束再重新领兵。
朱元璋心中的膈应终于散了一些。
丁普郎和傅友德归服朱元璋后,胡廷瑞就是陈友谅麾下最后一员徐寿辉旧部大将。现在为陈友谅领兵的都是陈友谅旧部和亲戚,他几乎已经与徐寿辉势力剥离。
胡廷瑞的归顺极具政治和战略意义。自此,陈友谅非嫡系将领几乎望风而降,朱元璋不废一兵一卒,便轻松蚕食陈友谅从徐寿辉手中继承的领地。
陈友谅发现现状后,就将徐寿辉旧部手中兵力收拢到嫡系将领手中,放弃部分领地,在武昌团成一个刺猬球。
陈友谅气数未尽。朱元璋没有大船,在水战上较为弱势。
因此朱元璋和陈友谅的战争,进入短暂的休战期。
朱元璋在应天继续发展经济,时常去其他领地巡视和监督井田制的推进,并执行新的商税政策和教化政策。
应天小学的黑板随着朱元璋的脚步,传遍了朱元璋的领地。
只是一块小小的不起眼的黑板,居然让朱元璋麾下书院的教学效率得到了极大提高。之后,黑板被商人们带到了华夏南北,带上了远航的海船,带到了海外,传遍了世界各地。
海外对华夏最了解的事,除了马可波罗在游记中写的遍地黄金,就是华夏人的学校里早就用上了黑板,一个老师可以教导非常多的学生。
那华夏人一定很有知识,是智慧的民族。
没打仗了,自家爹娘还是时常出差。
陈标看着已经会走路的狗弟弟猫弟弟,惆怅极了。
他爹本来说,等狗弟弟猫弟弟满周岁就取一个正式的名字。
但他爹太忙,好不容易回来一趟,又说没灵感。
于是他的四弟五弟还是狗弟弟猫弟弟,没有正式的名字。
陈标想着他爹说“下次一定”,看着狗弟弟猫弟弟的眼神充满怜惜。
不知道他的四弟五弟什么时候才能有大名。这个爹真的太坑了。
更坑的是,整个陈家除了陈标自己,连马秀英都没觉得晚给陈狗儿陈猫儿取大名有什么问题。
不见他表兄李文忠叫了十几年的李保儿,才有了一个正式的大名?
双胎难养活,贱名好养活,没什么问题。
陈标见家里没有人站在他那边,只能摸了摸两个弟弟的小脸蛋,悲伤地告诉弟弟们,大哥帮不了他们。
陈猫儿蹭了蹭陈标的手心,乖巧极了。
狗弟弟抓着陈标的手晃来晃去,并试图顺着陈标的手臂往上爬,凸显一个何为活泼过头的狗子。
陈标制止住狗弟弟顺着胳膊往上爬的举动,哭笑不得把四弟推了个倒仰:“等你长大了,恐怕比老二老三还令我头疼。”
陈狗儿被推倒了也不生气哭闹。他在床上滚来滚去,抓住什么都能玩,精力充沛无比。
陈猫儿则打了个哈欠,靠近陈标,依偎在陈标身边沉沉睡去。
“大哥!我们回来啦!”
“嘘,小声点,五弟刚睡着。”
“哦,大哥!我们回来啦!!”
“……”
陈猫儿被吵醒,呜咽着哭出了声。
陈猫儿一呜咽,正玩得脚丫玩得开心的陈狗儿也跟着嚎。
而故意吵醒弟弟的坏哥哥陈樉、陈棡则拍手大笑。
陈标按着额头,半晌无语。
又是弟飞弟跳弟吵弟闹的疲惫一天。
陈标筋疲力尽,正好又到秋日,气候凉爽,他便和表兄李文忠去视察城郊工匠场,看看水泥的制作情况。
李文忠此番回应天,是为了成亲。
朱文正接到洪都的妻子宋氏生了一个大胖小子,李贞终于对儿子的婚事上了心。
李贞原本想着在自家村里寻一个知根知底的老乡。
朱元璋当皇帝后,李贞就是外戚。
李贞书读得不多,戏曲看得不少。在戏曲中,外戚飞扬跋扈都没有什么好下场。
所以李贞不仅自己十分低调,也不愿意让李文忠娶家世太良好的女子,以免将来卷入朝堂纷争。
因此朱元璋给李文忠选的文臣武将之女,都被李贞婉拒了。李贞铁了心要给李文忠选个农妇。
李文忠这样一个在战场上屡立战功,已经有名将之风的年轻将领,得知此事差点哭出声。
还好在马秀英劝说下,李贞最终同意给李文忠选一个耕读世家的小家碧玉。那女子长相不错,读过几本书,勉强算得上知书达理。
李文忠虽然羡慕朱文正有如此美好的妻子,但小家碧玉也比农妇好多了,他便认了。
不过同龄兄弟之间难免攀比,他心里还是十分难受。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连自家爹娘都劝不动,陈标作为晚辈,无法对李贞的决定指手画脚。
他只能陪伴在犯了婚前恐惧症的李文忠身边,每日带着李文忠去看一些稀奇古怪的玩意儿,转移李文忠的注意力。
陈标本以为,水泥这么厉害的东西,一定能让李文忠的注意力从娶妻上转移过来。
哪知道,李文忠这心情,就像是被冰封的深谷,陈标怎么捂都没用。
陈标无奈极了。
他道:“庚帖都互换了,你这么难过又有什么用?你要不满,就该之前咬死了不娶妻。姑父还能绑着你入洞房不成?”
如今已经饱读诗书,颇具文人气质的李文忠瘪嘴道:“我爹为了我付出那么多,我不能不孝。”
陈标头疼极了。
李文忠无法接受现实,又不愿意反驳李贞,完全只是到处丢情绪垃圾。若不这是自己唯一的表兄,陈标真不想理睬李文忠了。
最终,陈标出馊主意:“那要不要我为你给未来表嫂送信,让你们婚前培养一下感情?说不准准表嫂虽然出身较低,但内在是个有趣的人呢?你不能因为出身就看低她啊。”
李文忠想了想,点头:“说得也是。”
其实他不是看不起未来妻子的出身,他只是心里那该死的胜负欲作祟,不想弱朱文正太多。
陈标都主动插手此事,愿意为他送信,他再矫情下去,确实不好。
这封信,是李文忠给自己一个台阶下,让自己接受这件事,抛弃无谓的胜负心攀比心,以后好好与妻子过日子。
李文忠绞尽脑汁写了诗句,又从自己积攒的战利品中选了一柄在逃走的元朝官员库房中得到的极具海外风情的彩色宝石花黄金发梳,并用黄梨木的漂亮盒子装好,才交给陈标。
陈标无语极了。
他看着表兄满脸抑郁满心惆怅,还以为表兄会敷衍准表嫂。表兄这不是很积极吗?
准表嫂张氏家中祖籍也在濠州,父兄都是读书人,早早就在郭子兴麾下当文吏。
后朱元璋占领应天,他们也安家应天。
现在这家老人因为早年颠簸,身体不好,已经在家休养。其兄在江南行省平章政事邵荣手下当文吏,职位并不起眼。
陈标以邀请准表嫂赋闲在家的父亲去应天小学当教职员工为由,拜访张家。
邵荣正好也在张家。
虽张家长子只是邵荣麾下一不起眼的文吏,但这文吏与朱元璋义子、陈国瑞外甥李文忠联姻,也就值得邵荣去家中一坐了。
陈标得知邵荣在张家后,本想第二次再去拜访,但被邵荣亲自邀请,便不好离开了。
邵荣身为平章政事,只论韩宋给的官职,是朱家军中第二高的人,名义上的朱家军二把手。
邵荣本身也是一个屡立战功的将领,与徐达和曾经的常遇春齐名。
朱元璋占领应天后,非重大战役,如和陈友谅死磕,他很少亲征,而是将精力转移到内政上,离开应天,也多是去巡查领地。
朱元璋领地分散各方,并不完全相连。若他不经常去巡视,很容易失去对领地的控制。
朱元璋不亲征的时候,邵荣、徐达、和曾经的常遇春便是朱元璋经常派遣,代替他出征的将领。
又因常遇春在朱元璋渡江占领应天时才归顺,徐达在朱元璋回乡募兵时才跟随,和朱元璋同年投奔郭子兴的邵荣,无疑是朱元璋所领这支红巾军中的老资格,声望更甚。
朱元璋也给其许多优待,对其十分尊重。邵荣所领兵力为朱元璋麾下最多。
不过朱元璋虽重用邵荣,但比起后来直接投奔他的人,朱元璋对邵荣敬重而不亲近,因此邵荣并不知晓陈标的身份。
邵荣重视陈标,只是因为陈标是应天府的小先生,和非常神秘的朱元璋麾下兼任钱袋子和影子元帅陈国瑞的儿子。
邵荣好几次想要与陈国瑞拉近关系,但陈家虽会给他送上厚礼和言辞恳切的道歉信,但从未接受过他的好意。
朱元璋又对陈家保护极严密,不允许麾下将领私自接触陈家,邵荣与常遇春一样,都与陈家很不熟悉。
常遇春就罢了。他知道自己资历浅,倒也没什么多余念头。
邵荣身为濠州红巾军老资格,朱元璋不准他接触陈家这件事,一直是横在他心头的一根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