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读者允许我们再次回到河滩广场,昨天为了同甘果瓦跟踪爱斯梅拉达姑娘,我们离开了这里。
现在是早上十点钟,广场上遗留的一切都表明,狂欢节已经是昨天的事情了。垃圾随处可见地散乱在广场的各个角落,许多市民此时正在广场上溜达着,他们一边走一边还故意用脚去踢昨夜的焰火留下的灰烬,并且还时不时地站在柱屋前面回想昨天狂欢时的情景。那美丽的帐幔,可是现在却只剩下光秃秃的钉子了。昨夜卖苹果酒和啤酒的人,正在滚着大酒桶穿梭在人群中收拾着残局,另外还有很多人匆匆忙忙地穿过街道,不知在忙些什么。做生意的小商贩们在门口彼此打着招呼,人们似乎对昨天发生的一切事情都回味无穷,弗朗德勒使团、愚人王等都成了他们口中百说不厌的话题。就在这时,四名骑着高头大马的士兵走了过来,并迅速地站在耻辱柱的四个角上。这一幕吸引了很多人围观,他们正愁无事可干呢,看来,很快就又有热闹可以看了。
前面我们已经看到过上演在广场各处的闹剧了,如果现在我们调转一下眼光,那么便可以看见一座半哥特式、半罗曼式的古老楼房在堤岸的西南角,不仅如此,还可以看见一本供大家使用的装订精美的祈祷书,就放在楼房正面拐角的地方。这本书被人放在遮雨的披檐下,为了防止书被盗走,还专门设有一个小栅栏,这样不仅解决了防盗问题,还不影响人们的阅读,手只要伸进去就可以翻看了。另外,祈祷书旁边还有一个狭小的尖拱窗洞,它正对着广场,外面安装了两根交叉的铁棍,而里面是一间小屋子。透过窗洞,些许的阳光和空气可以进入小屋子。这间小屋子没有门,它是在古老楼房底层的厚厚墙壁上凿出来的。相比于喧闹、拥挤的广场上的人群,这间小屋更显得幽森冷寂了。
其实,这间小屋早在三百年前就已经很有名气了,据说它是罗兰塔楼的罗兰德夫人为了悼念远征阵亡的父亲而专门修建的。罗兰德夫人从自己家楼房底层的厚墙壁上,开凿了这么一个洞,从此便一个人生活在这里。当她修建完这一切后,便把家中一切东西都送给了别人,而她自己待在这个她亲手开凿的小屋里,度过了生命中最后的二十年。这间小屋的门和窗永远都是开着的,而罗兰德夫人也是靠着路人施舍给自己的水和食物过完了这一生。后来,当她去世时,她被转移进了一个坟墓里,于是,这间小屋便成了那些饱受痛苦的妇女们驻足的地方。罗兰德夫人死去的时候,人们用泪水和祝福为她举行了隆重的葬礼。此后,她死前二十年居住过的小屋子,就成了接受人们朝拜的地方,为了方便经过这里的人们随时悼念她,并为她祈祷,于是,人们专门在小屋的窗口放置了这本装订精美的祈祷书。
当然,像小屋这种地方,我们不妨叫它“遗迹”更恰当些,说白了就是个令人观赏的坟墓。其实,在中世纪的城市中,这样的“遗迹”并不少见。在热闹的街区或市场上,人们经常可以发现脚下有一个地洞、一口井,又或是一间也围了栅栏的小房子,据说,里面住着一个生灵日夜祈祷,甘愿为某种罪孽、某种信念而献身。这些都是带有这种“遗迹”性质的地方。往往很多人从这种地方经过时,都会陷入这样的沉思:这种小屋就好像是房屋和坟墓之间,墓地和居民区之间的一个中间环节,也是阳间到阴间的一个通道。无怪乎人们会这样想,因为凡是在里面居住的人,已经和活着的人断绝了所有关系,纯粹只是在等待死亡而已。但是,这种行为在当时的人看来绝对称得上是一种信仰,对宗教的绝对虔诚,尽管这种信仰在如今的我们看来是那么不近人情,甚至有些不合情理,可在当时却被作为一种英勇行为被保留下来。如果有人从这种地方经过,并试图询问小屋里面那个虔诚的人的姓名时,周围的人就会这样回答他:“如果里面的人是男的,就叫‘隐士男’,如果里面的人是女的,就叫‘隐士女’吧!”
因此,我们大可不必对类似于这样的事情有太多的疑问,也不必去惶恐,说白了,这也就是以前的人们留下来的某种精神象征,或者叫做寄托精神的地方。更何况,在那个时候,这种生活方式并不算什么,充其量也就是遁世幽居,崇尚这种生活方式的人也并不是独一无二的,反而是屡见不鲜的。远的不说,就说近的,其实在巴黎,这种用来忏悔的房子就有不少。为了让宗教更加深入人心,同时也为了能让宗教主宰社会生活,那些教士们当然会不遗余力地大肆宣扬,他们绝不会让这些房子白白空着,仿佛要是没有人住在那里面就说明宗教再次受到了冷遇,如果实在没有人愿意住进去的话,他们就会安排一些精神病住进去滥竽充数了。当然,除了河滩广场这边有一间外,隼山也有一间,而在圣无辜婴儿墓也有一间,至于其他地方,大概也有吧,就像克利雄府邸。还有很多地方,不过这也许只存在于人们的传说中。据说,中世纪有个名叫“约伯约伯:据《旧约全书·约伯记》中说,天降灾难,“约伯坐在炉灰中,拿瓦片刮身体”,苦行忏悔。后来,耶和华终于赐福与他。”的人,他每天都会在一口水井下面唱歌,并且一唱就是整整三十年。直到今天,每当有考古学家走近这口古井的时候,仿佛还能听见约伯在唱歌。
如果有谁说我们现在正在介绍的罗兰塔楼从来没有空闲过,那纯粹是胡说八道。因为,罗兰夫人死后的确是空了一两年,只不过后来有许多女人或为亲人祈祷,又或为自己赎罪才又住在了里面,直至去世。这都怪巴黎人爱轻口薄舌,对什么事情都要轻口薄舌,连最不想干的事情也不放过,他们甚至还说过那里竟然没有住过寡妇。
根据当时的习俗,会在这种小屋的墙上写下一句拉丁文铭文,为的就是让经过这里的有些学问的人了解,这个地方究竟是干什么用的。直至十六世纪,这种习惯都一直在沿用着,比如:屠维尔领主府邸的监狱窗口便有一句“等候请肃静”的字样;在爱尔兰福特斯居城堡大门上有一句“强大的盾牌是领袖的救星”的话;而在英格兰,麦伯爵的府邸也有一句话,“这是你的!”很显然,每一句这样的话都有着其独特的内涵。然而,罗兰塔楼没有门,于是便只能在窗口下面写下两个十分粗大的罗曼字母:tu,ora(你祈祷)!
民众向来对待事物都是直截了当,很擅长用经典的话来描述一件事物,而这种描述又很恰如其分。像罗兰塔楼这种地方,老百姓便将它们称作“老鼠洞”,也许这样的说法不甚高雅,但绝对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