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下动工的日子后,秦岭隧道二线(右线)工程在徐复文率领的团队领导下,先期开工了。
当年老八这支猛虎发挥了引滦入津作战时的顽强作风,二线平导坑于1995年元月18日动工,平导单口平均月进度为200~250米,大大高于一线的施工速度。
而一线(左线)这边,仍在进行慎重的地质堪探。
严开明知道,这次国家花大价钱引进质构机可不单单是为了这座隧道工程,更有投石问路的意思,为盾构机国产化打下基础。
贯穿整个八十年代,国家在掘进机项目上都有研究,但是通常工程规模小,而且也暴露国产的掘进机零部件不合格的弱点。
之前最大的工程是使用直径10.8m掘进机开挖了10km的引水隧道,那台掘进机是美国制造,引进的成功也使得国内有信心在更大的工程上使用大型盾构机。
此次引进德国路德公司的两台盾构机直径8.8m,为全断面硬岩掘进机,毕竟这次施工长度达到18km,是我国目前施工长度最长的隧道,而且又是复杂地质施工,盾构机的实际效果像不像外国专家声称的那样先进,国内的专家心里还没有底。
因为没人会操作这两个大家伙,这就需要外国人亲自来做。
德国人名字很长,此次来华的两个专家组负责人就简称埃里希和鲍尔吧。
埃里希的样貌真的很典型德国脸,一眼望去便觉得严肃、刻板。鲍尔面相好一些,可是却沉默寡言,好像多说一句话就要付钱似的。
严开明对两个德国人的第一印象就是不好对付。
果然如此。
吃饭的时候,为了适合德国人口味,局里特意准备了烤乳猪,这是招待德国人不二的法宝,然而这一次失效了。
埃里希还适当的称赞了一下美味,鲍尔只是低头吃,看不出喜欢也看不出不喜欢。
“能问问盾构机是怎么制造的吗?”严开明的德语很书面话,他的语言偏向专业用语,基本对话反而生疏,他干脆开门见山的说出了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埃里希开着玩笑说:“当然是在鲁尔区制造的。”
工程局的一些专家们脸色不太好了,有些人甚至一脸怨气的看着严开明,似乎在笑话他傻,教会徒弟饿死师父,人家德国人也是懂这个道理的。
严开明不为所动说道:“我国曾经和意大利还有法国合作制造过盾构机,不知道有没有机会与德国合作?”
两位德国面色如常,却是几个国内的专家拉下了脸。
“开明,这是欢迎会,问什么技术问题嘛,德国朋友刚下飞机,哪有你这样不礼貌的?”
严开明不悦,老铁的人做事从来不会拐弯抹角,他当即站起来,对说话的人道:“这位同志请你说话注意一点儿,在场的不是什么德国朋友,而是德国工程师,我们花每小时4000元的价钱雇佣来的,我们有理由问他们一些问题。”
气氛顿时尴尬了。
涉及国格的问题,谁也不敢再接严开明的话茬,除了一开始自找不痛快的那位工程师瞠目皆舌的站在那里,期望有人替他说句话。
鲍尔吐了一口乳猪骨头,然后很斯文的用餐巾擦了擦嘴,深吸一口气抬起头正视严开明,用字正腔圆的中国话说道:“既然你对盾构机的制造感兴趣,那么请你去找法国人和意大利人合作,如果他们有能力做出最高日进尺超过20米的大型盾构机的话。”
说话,鲍尔把餐巾往餐桌上一撂,起身走了。
话不多,但是那股硬气让在场最能言会道的人也哑口无言。
埃里希似乎好说话一些,不过他举杯的时候面上也不见带着多少笑容,这边的国内专家尴尬的陪着笑。
这一餐当真是不欢而散啊。
层峦不断的山峰上打着红旗,从特定的角度可以看出,这些红旗是沿着设定好的线安插下去的,每个红旗下有一个钻探组,他们正用形态各异的钻头向下打孔。
严开明喜欢收集岩石样本的老习惯还没变,盾构法施工和打眼放炮可不一样,这台大地龙一旦钻进去可倒不出来,对地质堪探的要求可谓变态,右线已经开工两个多月了,左线这边还在做先期准备工作。
“怎么样?老八能干吧,这会儿都打进去两百多米了,平均每天3米多,这可比咱们当年凿天山快多了。”迎着山脊呼啸的风,徐复文喊道。
他是看到老战友在山顶作业,特意爬上山头的。
“是啊,照这个施工速度,你们的平导比我们要快十月完工,真不是猛虎老铁八,人工能达到这个速度,全世界也没谁了。”
山顶的风不算小,可是见识过葫芦嘴的黑风暴,再大的风也不放在眼里了。
“听说背后有人嚼舌根,说你老严顶撞德国朋友?”
“谁和他们是朋友?不花钱他们肯来和我们做朋友吗?”
“不要这么说嘛,八十年代那会儿咱们国家好多工业基础项目还真就是德国朋友伸的援手。”
“那会儿两德还没统一嘛,现在形势变了,人家说话硬气着呢。”
徐复文放眼眺望连绵不绝的秦岭大山,这条中国南北的分届线一边还带着北国的冷风,一边却展现着南国的温润,贯通东西、连接南北,这种活儿当年的老铁没少干,现在兵改工了才知道,祖国大好河山的建设才刚刚开始,有些路还很长。
徐复文长舒一口气大声说道:“没办法,谁让人家的家伙好,家伙好腰杆就硬,当今世界敢在这个领域叫板的也就三个国家,基本垄断在几家公司手里,路德公司是这方面的技术是世界一流的。”
严开明亲手提出采集上来的地质样本,不无担忧地说道:“看,含绿色矿物混合花岗岩,和前面的不一样,这边的地质带有断层。”
经验丰富的严开明仅仅看了一眼样本就做出断言。
徐复文接过样本看了看说:“哟,还真是,也不知道德国的家伙行不行?”
“行不行也是我们自己的工程,必须想办法解决。”严开明放下样本,回过头说,“你刚刚说他们是世界一流的?”
“对呀。”
“嗯!”严开明坚决地说:“要学就学一流的,二三流的有什么意思?就算学好了还得重新研究,走弯路啊。”
徐复文大笑:“那你可要加油啦,能不能弯道超车就看你老严的啦。”
“我肯定尽力,不过你得帮我想办法,要知道这可不是咱俩竞赛,你我可是一条船上的。”
就在严开明全力以赴准备迎接这两台世界先进的超级装备时,一次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常规会议可把严开明气坏了。
“要我说啊,造不如买,买不如租,租多便宜啊,反正买来的也用不了多少次,算成本,一个工程下来比租用的造价高多了。”
这是一位从原铁路系统调过来的老技术员,名叫赵秉全,调过来任质检员的,也许是原来做甲方惯了,也许是质检这个工作本身就是挑毛病的,他坐在众人中间说着上句,看起来倒像领导一般。
“这就不对了,如果我们自己能造,单台的价格肯定会下来,如果能形成产业……”严开明当场反驳道,不过他太理想化了。
“咳……”
一声重重的咳嗽打断了严开明,他放眼望去,声音是从坐在上首第二个位置发出的,这人不是别人,正是自己当年的老上级,硬骨头九连的指导员齐壁光。
“我算过一笔账啊,买两台11亿,租的话只需要1亿,自己造……”他沉吟着,又看了看今天会议的全是自己系统的人,于是仗着胆子说:“自己造就是个无底洞,不知道要浪费多少国家资金,那些宝贵的资金可以用在更重要的地方啊,比如兴建教育……”
“指导员!”严开明重重地说,这么多年了,见到老上级他还是改不了口,他痛心疾首地说:“怎么连您也抱着这种想法?你难道忘了天山脚下那268位战友了吗?”
齐壁光当即一怔,随即反驳道:“我怎么会忘记?我这算的是经济账,现在是市场经济,一切都得顺应市场规律来。”
是啊,市场。
还记得兵改工那阵,新成立的华铁公司对变幻莫测的市场还是持有怀疑态度的,现在倒好,拿市场当法宝,好像只要说出符合市场规律,一切都是对的。
市场真的有规律吗?
有的,不过不必像齐壁光说的那样“一切都得顺应市场规律来”,后来翻天覆地的变化证明了,市场规律是可以主导的,和当年战天斗地一样,只要有决心,人定胜天。
不过在当时,外国的月亮比国内的圆,在场竟然有三分之二的人支持齐壁光这种思想,而那些支持国产制造的人也不敢硬顶,显得严开明格外孤独。
“抱着这种思想,我们早晚要受制于人的。”严开明据理力争。
“我当然知道。”齐壁光被老部下驳了面子,很难高兴得起来,他重重地说:“可是盾构机涉及地质、土木、机械、电气等等等等方面的科学技术,我们还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机械工业底子很薄,还有大量基础建设要搞,那么多项目难道要等你把盾构机研究出来再搞?五十年后吧!”
齐壁光说得是现状,也是事实,虽然总觉得哪里不对劲儿,可是在场人当时却挑不出毛病。
这会开不下去了,走的时候严开明沉闷地丢下一句话。
“等着吧,别看德国人要了这么高的价,这事儿还没完呐。”
【作者有话说】
能看到这里的读者一定是喜欢本故事的,希望不要吝啬评论哦,不要让作者单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