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姓魏,是A省某高校的数学老师,周围的同事都叫我魏帅,一个听起来普通,但亲切的称呼。为了锻炼身体,也为了看看祖国的大好河山,我经常和几位同事一起骑自行车旅行。久而久之,骑行成了我们共同的爱好,每当学校放假,或者我们的艰苦工作告一段落时,我们便相约一起,骑上单车,去领略中华大地上的自然之妙、人文之美。曾经,我们在风景如画的盘山公路上飞驰、在一望无际的草原上谈天说地。我们一起翻越最高的山、经历最黑的夜。我们在夜晚的星空下搭起帐篷,分享美食。渐渐地,我们的友情更加稳固,心有灵犀。高校教师的工作,有时候是非常乏味的。比起中学时期,大学的课程,难度增高了、内容变多了。可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起高中来,却像换季的衣服打了折扣——普遍的下降了。体现在课堂上,就是很多老师苦口婆心地上完课后,却感觉不到多少成就感——无论如何清晰地解释各种概念、如何想尽办法地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可应者总是寥寥无几!这使得大学老师,特别是没有教学经验、总认为学生就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上的青年教师们,感觉到无比的郁闷。一旦他们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吐槽的主题永远是: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面对这样的教学环境,对教师的心理还是有许多负面影响的。所以利用假期,约上三五好友,去无拘无束的来一次骑行,对调整心情、恢复信心,是非常有帮助的。还记得那天是2019年10月1日,新冠疫情发生前的最后一个国庆节。我和同事陈总、朱总、杨博士已经约好了,趁着七天小长假,把单车打包带上高铁,到D省去骑行。D省风景秀丽、山水奇绝,我们向往已久。我们互相称“总”,称“帅”,其实我们都是普通的老师,既不是“总”,也不一定“帅”。这样的称呼,只是相互之间的一种调侃,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习惯。一开始,杨博士并没有打算和我们一起骑行。他正想利用国庆节假期,开足马力,完成一篇统计学方面的论文。陈总软磨硬泡、生拉硬拽了大半天,给他讲了一番劳逸结合、磨刀不误砍柴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大道理,他才勉勉强强、也有可能是半推半就地,答应了。按照事先的约定,我们坐上凌晨7点30分的高铁,于9点0分,在D省A县下了高铁。在高铁站组装好自行车,收纳好各自的骑行物资——帐篷、换洗衣物、副食品、手电筒、充电器、身份证等等。朱总打开导航,再次对骑行路线进行了一番审视,对我们说:“按照我的规划,这次骑行一共有五百多公里路程,刚好横穿D省:从D省A县到H县,共六天时间,每天大概九十公里。D省山地较多,所以骑行强度较高。第七天,也就是10月7日,我们在H县坐上高铁,当天傍晚时分,就可以回到家!”
见大家都表示了赞同,朱总又说:“我们这条骑行路线据说非常美!连续四百多公里地,全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林木森森、水流潺潺、溶洞遍地。是最近几年才发现的、公认的最美骑行、探险路线!”
“除了坡度较大之外,路倒是比较好走——全程都是平整的水泥路面。”
他补充道。朱总说完,大家都非常踊跃,陈总激情澎湃地说:“趁早上空气好,精力充沛,现在马上出发!早上多骑几公里,下午慢点骑!”
每次骑行,朱总都负责提前规划路线。他似乎特别擅长于此——哪条路风景好、中途有补给,哪条路坡度较小,骑行不费力,哪里可以坐高铁,几点几分进站......事无巨细,他都能提前做好计划。当时正值早上9点20分左右,我们沿着宽阔平整的水泥路,精力充沛地快速骑行。行不多时,我们已经不知不觉地身处在一望无际的油菜花海中了。A县的油菜花非常有名:规模巨大、颜色艳丽而丰富,东一块西一块的油菜花田,镶嵌在远远近近的山水烟云中,让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每年花开季节,总能吸引全国各地的旅客,不远万里的前来观赏。如果有人问,来到A县,在哪儿看油菜花才最好?你可以回答他,哪儿都好,因为整个A县,就是一个巨型的油菜花园。那些黄灿灿的油菜花,在早晨的微风中轻轻摇曳,在薄薄的雾气中尽情绽放。无数只早起的蜜蜂,嗡嗡地叫着,在花海中上下穿梭,忙个不停。在离油菜花海不远处的山脚下,坐落着一个村庄,白色的房子,点缀在喀斯特地貌特有的高高低低的巨石柱之间。几缕炊烟,从远远近近的烟囱里慢慢飘出,静止在村庄恬淡而安逸的空气中。几个早起的村民,有的扛着锄头,有的挑着水桶,悠然自得地走在田间小路上。陈总不时地停下单车,拿起手机,对着周围拍照。他特别擅长于发现、抓拍骑行中的一切风光、人文地理。在他的镜头下,产生了许多的经典画面。穿过油菜花海,水泥路在前方分岔,路口的指示牌显示,往左的路口,经过20多公里,通往A县县城,往右则进入喀斯特地貌的山区,通往下一个县城。朱总停下单车,问道:“各位,要不要先去A县县城吃个早点,在县城里转转,再返回来进入山区,然后去下一个县?”
“算了吧!县城里没啥好看的,而且我们都在家吃过早点了,你早点还没吃吗?”
我说。“我也吃了。”
朱总说:“那就往右走,先进山再说吧!”
陈总、杨博士表示同意,我们就沿着右边公路,继续骑行了。公路两边,是千姿百态、连绵起伏的群山,山谷中可见清澈的小溪,在各处迂回流淌。一层薄薄的雾气,把远远近近的山水树木装点得若隐若现,使得整个环境犹如仙境一般!公路在群山中顺着山势起起伏伏,我们的单车也随之上上下下。虽然骑行才开始不久,但徜徉在如此美景之中,我们身心的疲劳已忘记了大半,感觉到整个人充满了活力。那是一种非常美妙的感觉,一种身体和心灵,都融化在周围的万事万物中的感觉!陈总激动地说:“风景太好了!风景太好了!如果开车旅行,人和环境被车隔开了,就找不到这种感觉了!都说风景在路上,确实如此,风景在骑行的每一寸土地上!”
我们一边欣赏风景,一边努力地骑行,不知不觉间,已经过去了两个小时。朱总看了看导航,说道:“穿过这片山,前方会有一个山城,地图上标示,叫做石榴树镇,我们去那里吃午饭吧,从导航上看,还有50公里就到了。”
山中无平路,不是上坡就是下坡,经过努力,我们骑到了又一个山顶。跟周围比较起来,这座山有些高,到达山顶时,我们发现周围视野比较开阔,有一种“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觉,杨博士停下单车,说:“我们休息一会儿吧,顺便看看周围的风景。”
我们找到一棵大树,把单车靠在树上,坐在树下乘凉。杨博士拿出随身带着的望远镜,把四面八方的风景都仔细观察了一番,称赞道:“啧啧!这地方真是太好了!这样的风景,这样规模的喀斯特地貌,还有山谷间数不清的大大小小的溶洞!可以说,这样奇特的风景,在国内都是罕见的了。我真的感到奇怪,为什么当地政府不开发一下!咦!”
杨博士惊异的“咦”了一声,引起了我们的注意。我好奇地问:“杨博士,你看到什么啦?”
杨博士用手指着远方,说:“那里有一栋房子,白色的!我们所在的D省,可谓是地广人稀,方圆几十公里都没有人烟,那里却单单独独的——出现了一栋房子!”
陈总肚子咕噜咕噜地叫着,听说前面有房子,就开心起来,说:“太好了!有房子,说明有人家!刚才拍照耽搁了时间,影响骑行速度!现在都快12点了,该吃午饭了。如果到石榴树镇再午饭,恐怕已经下午5点多了。不如就到前面人家,给点钱,请人家做顿午饭吧!”
我们都表示同意。大家来了精神,纷纷上车,正好又是下坡路,四辆单车像四根离弦的箭一样,朝着有饭的地方飞快地冲过去!不过,在如此连绵起伏的大山中,道路非常的迂回曲折!白色的房子似乎就在前方不远,但等我们紧赶慢赶到达时,又过去了两个小时。在距离房子不远的公路旁边,我看到一块灰白色的石碑,矗立在路边。我指着石碑问道:“这块石碑是干什么用的呢?上面写着86,又是什么意思呢?”
“公里桩!说明从某处到这里,一共是86公里。”
朱总望着那块石碑,心不在焉地说。他的注意力,显然在房子那里。那栋白色的房子,就在公里桩旁边不远——它坐落在一座小山的靠近半山腰位置——房子的主人在半山腰的公路旁边,距离公路大约20米的地方,开辟出一块空地,把房子安置了下来。在主房的后方,用挖掘机把小山整齐的劈掉一半,贴着山势,又修建了四五间耳房,大概是用来堆放杂物的。在房子的周围,修筑了一圈高高的围墙,围墙上靠近地面的地方,安装了一些铁丝,铁丝上爬满了豆荚。初秋时节,豆荚的叶子已经发黄、豆荚已经饱满,挂在篱笆上迎着风轻轻摇动。围墙上两扇新漆的朱红色铁制大门,看起来非常厚实,正对着公路。此刻,大门虚掩着,仿佛是告诉我们:有人在家!走进大门,是一个瓷砖铺成的院落,四四方方的,看起来比较干净整洁。大门的右手边,屋主人用木头搭建了一个瓜架,瓜架上爬满了葫芦藤,有几只长得肥肥大大的葫芦,从藤蔓上垂下来。瓜架下的空地上,放着一副藤编的桌椅——一张桌子,四个椅子。在瓜架的旁边,并排停放着几辆看起来很新的越野摩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