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巧的学习程度,再次超出陆淮生的想象。
他甚至觉得自己在学习上的那点天赋,放到苏巧跟前,根本就是小巫见大巫。
“苏巧,明年,我希望能在县一中见到你。”
“一定能。”苏巧很自信。
这时,有人往山上来,边走边喊,“苏巧。”
“找你的,好像是老支书。”陆淮生起身朝下方望了一眼。
苏巧也听出来了,忙起身相迎,“满仓爷,我在这儿呢,啥事?”
“苏巧啊,有你的信,好像是啥报纸寄来的,你快看看。”老支书气喘吁吁地跑来,从口袋里掏出一封信递给苏巧。
一听啥报纸的,赵玉兰还有陆老头全都围了过来,“出啥事了?”
咋报纸会给苏巧写信?
“哦,我上回看到报纸上有征文广告,就试着写了一篇文章投了稿,这是报社给我的回信。”苏巧简单解释着,一面拆了信封,从里掏出信来,还有一张纸币掉了出来。
陆老头连忙弯腰捡起,“呀,十块钱。这咋还有十块钱?”
“啊?”苏巧也愣了下,忙又掏信封,又从里头掏出四张十元纸币,一共是五张,那就是五十块钱。
“这?谁给你寄钱的?”老支书也一脸疑惑。
苏巧忙展开书信,原来是报社征用了她的稿子,这五十块钱是稿费,并且,报社还真诚向她约稿。
“咋回事?”众人看她面上含笑,都很不解。
苏巧就将信给了陆淮生,这里,除了他,其他人都不识字。
陆淮生激动的看完来信,“苏巧,你的稿子被报社登报了。”
“啥登报?”老支书等三人瞪着好奇的眼睛。
“嗯。”苏巧对陆淮生点点头,然后跟其他三人解释,“我的稿子被报社采用了,他们下一期就会登我的文章,到时候会给我样稿过来。
哦,对了,这五十块钱,是他们给我的稿费。”
“稿费?”赵玉兰突然有种做梦的感觉,她使劲掐了下胳膊,哎哟一声,痛,真的。
陆老头乐的直拍大腿,“哎呀,苏巧丫头这是文曲星下凡啊,文章都能上报纸了。”
老支书直接懵圈了,“苏巧,这......这是真的?”
他咋记得,苏巧根本没上过学啊,咋就会写文章?
不等苏巧回答,陆淮生就将信塞到老支书手里,“满仓爷,这是报社主编亲自给苏巧同志写的信。
您看。”
他指着开头念道:“尊敬的苏巧同志,您的稿件我们已经收到......”
“可是......”
好像知道老支书心头的疑惑,其实,这事对陆淮生也是冲击力挺大,不过,经过了她那逆天的学习能力,陆淮生现在什么都能接受了。
他反而帮着苏巧解释,“满仓爷,苏巧虽然没有进过学校,可是,她一直没有停止过学习。
她的学习能力非常强,而且刻苦......”
“对啊,我家巧巧空了就抱着书看,我......”赵玉兰想着女儿从前偷偷的看着苏红的课本学习,偷偷去小学校听课,心里就酸涩起来。
眼泪在眼眶打转,她哽咽道,“都是我这个当妈的没本事,要不然,我家巧巧......起码也是个高中生了。”
她记得女儿是跟陆淮生同一年上学的,陆淮生不就是高中生了嘛。
老支书大为惊诧,更是感叹,他目光欣赏的打量着苏巧,上回,这丫头那般大方的给村民们分猪肉,他就看出了,这丫头气度不一样。
想不到,竟还是个读书的好苗子,靠着自学竟然也能写文章,而且,文章还要被登报纸上。
“了不起啊,苏巧,你这孩子了不起。”老支书拍了拍苏巧的肩,激动的脸都红了,“咱村还从来没出过这样的人才呢。
这可是咱们村的大喜事,不行,这事,我得广播广播去。
文曲星下凡呢,嘿嘿......”
说着,也不等苏巧说话,就着急的往村里跑。
这边,赵玉兰又拿着信,欢喜的摸了又摸,这可是女儿的荣誉啊。
老天,这比美梦还要美啊。
不多时,村里那大广播就响了,里头先是传来老支书几声咳声,随后,就听他激动的声音。
“大伙都听好了,咱村今天有一件大喜事,咱们的苏巧同志,写了好文章,就要上报纸了。
这是她个人的荣誉,也是咱们上河村的荣誉......”
此时,正值午后,村民们猫冬在家,没啥事,听着老支书广播里的话,先还没咋明白。
“啥苏巧同志?啥荣誉的?”
等老支书重复了三遍,村民们豁然听明白了,啥苏巧同志啊?
不就是老苏家赵玉兰带过来的那小闺女苏巧吗?这上河村就这一个苏巧啊。
她干啥了?
再细听听.......大喜事?
写文章上报纸?
老天,就老苏家那小闺女能写文章上报纸?
好热闹的村民们,纷纷出了屋子,来到村部那广播室里问老支书。
老支书连广播都忘了关,就和一众村民热聊了起来。
“可不就是真的,那报社里的信,是送到村部的,我亲自收的,刚给苏巧那孩子送去的。
不止信呢,还有稿费。
稿费,你们知道是啥吗?
就是人家报纸上觉得苏巧的文章写的好,要在报纸上登她的文章,给她的报酬。
报酬啊,五十块钱呢,五十块哦~~~”
“五十块?老天,一个文章五十块,这文章不是金子做的吧?”
“就是,这比我家孩子他老舅上班的工资还要高了呢。”
“可不,所以说,还是要好好读书啊。”
“不是,苏巧我知道啊,不就老苏家的吗?她也没上过学啊?咋会写文章?”
“这个啊......人家孩子刻苦着呢,虽然没去学校上学,可是人家自己在家里自学啊。”
“自学?”
“要不咋说是文曲星下凡呢?”
村民们乐呵呵的说着,所有的话都通过那大喇叭广播播了出去,在家的村民们就像听了一场群口戏。
而老苏家,忙到现在,才围在堂屋桌前吃午饭。
午饭,也就是一人一碗稀粥配两个菜饼子。
苏老拐几人正吃的寡淡,心情沉闷呢,冷不防听见大喇叭里的话,一个个惊的面面相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