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做事后诸葛亮。 这又叫有备无患,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 所以,楚河加了这个措施,禁止女子们因过度的在意容貌而内卷。 其中具体的举措,初步拟定,就是要求女子该裙穿裤,衣服颜色在三种之下,装饰品在三种之下,描眉、画鬓、敷粉只可取其一。 至于第五条和第六条。 也无他法,只有加强军事训练,到时候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就是。 楚河把几个意见说罢。 沈幽闻都认真的记录下来。 “沈大人,我楚河虽然只是一个底层劳动平民,但是站在黎民百姓的角度上,有一些与众不同的见解。你觉得这些举措是否能够改善百姓的生活。”
沈幽闻认真的点头。 “楚河兄,那我就直言不讳,你这些措施都是好举措,但是实行起来实在难。其中的难点在于第三条和第四条。 “其中第四条,有管得宽之嫌疑,爱美毕竟是女子的自由,比如你看,我今日就穿着裙子,若是你让我换上男裤我会不高兴的。”
楚河点点头。 “嗯,你的意见很好,我会再考虑一下。”
沈幽闻又道: “不过,在我的内心深处,是非常支持你的想法,乱世之中,女子确实要遮掩自己的美貌,但盛世却不必须,不久的未来会好的。 “嗯。 “或许有一个短暂的措施,让女子们把美丽的首饰、漂亮的裙子放在柜子中,三个月后,就可以尽情的穿戴了。”
楚河道: “你想的比我周到。”
沈幽闻道: “相比之下,第三条几乎不可实现,这是天大的难事。 “一妻一夫制,要伤了几乎所有大魏官员的心,要知道他们只占万分之一的少数人,但是他们却掌握了大魏八成以上的财富,九成以上的权力,和十成以上的兵力。”
“楚河兄不要太冒失了!”
这几句话沈幽闻说得非常严肃,直呼兄,而不再叫富有亲切感的哥哥。 楚河郑重的点头。 “是的。”
“如果那样,我将与全世界为敌。”
“不过会有一些觉醒者站在我的身边。”
正在楚河犹豫不决的时候,周伶率先来到了大殿。 沈幽闻手中的记录,引起了他的注意,他拿在手中,看罢。 大呼一声:“这是神来之笔啊,谁能想出这么好的举措,非天上神仙下凡不可啊。”
楚河道:“你指的是哪一条。”
周伶道:“这条,一夫一妻制。”
他的情绪十分激动:“我早就有这方面的想法,但是尚且处在一个思想的雏形当中,此一条解了我心中的困惑。”
楚河心里略感安慰。 但是沈幽闻善于总结。 “你们两个,这叫光棍所见略同。”
周伶道: “胡说,我老周是光棍,但是楚兄弟有老婆,而且温柔贤惠,比你漂亮的多。”
沈幽闻面对他这老顽童,也不能保持冷静。 两人怼了一阵。 周伶道: “罢嘴,我认输了。”
说罢,也从怀中拿出一张纸来,对楚河道: “这是我晚上在榻上思考的成果。 “魏初,太祖为了削弱官员的权力,实行的是一职多官的办法,不过设职分权尚有定数。但自从南安帝时,朝廷对于致仕的诏令日益见多。与此同时,大兴科举考试、奉行“恩逮于百官者惟恐其不足,财取于万民者不留其有余”的政策,采用恩荫制、导致入仕者贪恋权位,不入仕者,争相入仕。官僚机构庞大而臃肿。 “加之北军威慑于冰土,东洋虎视眈眈于海洋之上,西部有狮鹫国,南部更有瓦底等国蠢蠢欲动。以致于养兵之策,士多而不精。 “另外大兴土木、兴建寺庙阁宇之风不绝,也能造成浪费。 “还有官僚富豪兼并了大量的土地,繁重的徭役压在农民身上。”
这几种问题叠加,造成积贫积弱,而大旱三年不过是诱因。”
周伶说罢,沈幽闻和楚河都忍不住叫好。 楚河道:“虽然我不懂,但是我觉得周大人说的非常好,问题分析的很透彻,不知道有没有好的解决办法。“ 周伶道: “办法当然有,简单的说就是理财、强军、励农,这三方面一起抓,效尧舜简明法制。 “前两项好理解,励农更应该重视,富国之法,要依靠天下的劳动百姓去开发自然资源。当然,想让百姓们愿意干活,就要给予百姓们足够的尊重,仕、农之间,不能有权力沟壑,不能有财富沟壑。”
“啪。”
“啪。”
“说得太好了。”
“朕现在封你为参知政事。”
楚河忽然自称为朕,让周伶一愣,回头一看明白了。 此时文武百官陆续来到殿下。 楚河就把周伶的的想法,按照自己的意思一说,百官唯唯诺诺,也不反对,也不赞成。 不反对那是因势利导,此时此刻,不改不行。 不赞成那是因心存侥幸,谁也不希望这公平的一刀,先落在自己的身上。 楚河看着众人道: “既然大家没意见,那就继续进行吧。”
“此事,由周寺卿兼周参知主持,柳值夜的值夜司提供保护,寇丞相提供支持。”
周寺卿、柳值夜纷纷领旨。 寇丞相看得懵愣,心里想:“真是请神容易送神难,楚河这小子,又整幺蛾子了。”
他心里寻思着如何把楚河赶紧换下。 一边半推半就的领了圣旨。 在周伶和几个有志官员的带领下,气氛渐渐的进入热烈。 能进行这么顺利也可以理解,毕竟最强大的反对力量,现在都在大理寺内。 而且殿下的这些人,基本都是实干派,那是真正的懂业务。 眼见到了中午用膳时间。 众人还沉浸其中。 楚河只得招呼众人,包括狮鹫国使者约翰.巴蒂斯塔,一起到广场上,用了一餐。 百姓也是如此,大家斗志昂扬,做好了后勤工作。 到了晚上,讨论终于有了成果。 先出来一部《历年无事札记》,其中阐述了大魏以及中土太平无事的历年,总结其中的经验和原因,对大魏的未来进行了展望,这虽然是初稿,但是也已经足够详尽,有些分析也十分有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