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入冬,淮南淮北的气温比往年冷不少,就连没有结冰期一说的淮河,经过入冬后几次大幅度降温,竟然也在河面结出大块大块薄冰。 宿州城笼罩在一片细碎雨雪之下,朦朦胧胧,烟雨宁静。 节度府里,朱秀披氅衣,戴乌头巾,腰带插羽扇,手捧一壶热茶,站在房檐下,望着檐角淅淅沥沥滴落的雨水怔怔出神。 若按虚岁算,朱秀今年也已二十四岁,面容不再青涩,颌下开始蓄须,举手投足间更加沉稳从容,唇角不时划过一抹淡笑,令人有种难以揣测的高深感。 不知从何时起,宿州地界流传起一首童谣: 朱家郎,玉面庞,弱冠龄,守一方。 在一番精心运作和宣扬之下,朱秀淮南子弟出身的形象在宿州深入人心。 就连田间赤脚老农都知道,执掌镇淮军坐镇宿州的节度使朱秀,是濠州定远人士,妥妥的淮南子弟。 在公开场合,朱秀时常自称半个宿州人,宿州是第二故乡,更是赢得宿州军民父老的爱戴、支持。 二次上任宿州近一年,朱秀可没闲着,除了加紧操练镇淮水军,也为百姓实实在在干了几件好事。 朱秀上任伊始,就找张永德要来冬衣,又自掏腰包从民间商市采买一批,给全军换新装。 今年入冬天气冷,春夏时换发的新冬衣就发挥大作用,将士们无不感谢朱节帅。 之后调整全军休沐制度,制定严格周密的轮休法,在十一月之前让每一个军士都能得到休息日,回家探望爹娘妻儿。 朱秀还操办了一次轰动性的相亲大会,挑选宿州、徐州、亳州、颍州等地适龄待嫁的良家女子,集中到城外军营,举行参观和游戏活动。 许多别开生面的趣味游戏令人捧腹大笑,也在短时间内促进镇淮军儿郎和姑娘们形成亲密关系。 三百多位良家女子入营那日,轰动了整个宿州城,无数百姓跑来看热闹,也算一次军民互动大会。 首次获得相亲资格的镇淮军将士,都是在最近一次实战化演练中表现上佳者,其中有普通军士,也有火长、队正、都头、虞候、十将、指挥等中下级都校,一共三百五十多人。 为争抢这次相亲资格,各厢各军各指挥在演练中玩了命,如果把木头兵器无头箭矢换成真家伙,就是一场惨烈的实战,结果是不少人带伤参加相亲。 此次集中相亲大会也算打破旧俗常例,惹来不少非议,不少宿州官员文士都表示不成体统。 朱秀一笑了之,照常推动相亲大会举行。 鉴于第一次举办,朱秀特意允许姑娘们有父母兄弟陪同,人数在两人以下,来去吃住费用都由节度府承担。 成果也颇为喜人,当场签订聘书的就有一百多对,朱秀还专门找来媒婆和有说媒经验的妇人,一共有近五十人,专门负责撮合和牵线搭桥,成功撮合一对事后就能到节度府领赏,按业绩提成。 如此一来,这群活跃在淮北诸州的媒婆们干劲十足,在之后的三五日内,几乎把剩下的姑娘们都给撮合成功,统统成为镇淮军的新妇。 七夕那日,朱秀为数百对新人举行集体婚礼,全城欢庆三日。 朱秀还对将士们许下承诺,只要他在任,每年都会举行一次相亲大会,按照演武成绩奖励优秀者,指挥以下职务者人人有机会。 如此一来,朱秀到任后,镇淮军操练力度不减,但福利待遇大幅度提升,军中将士欢欣鼓舞。 朱秀还时常住在军营,和将士们共同操练。 还专门成立事务处,帮助解决军士们家中各种问题,确保他们没有后顾之忧。 自此,两万余江淮子弟尽皆归心。 在民间,朱秀奖励开垦,疏浚河道,兴修水利,平抑粮价,鼓励商贾,减免税赋,使得宿州农商日渐兴盛,百姓人人安居乐业。 朱节帅之名,响彻淮河两岸。 就这么忙忙碌碌的,来到了显德二年十一月中。 离京近一年以来,不管是朝廷还是朱家,都发生了许多大事。 家里,老母吴友娣于九月病逝,遗憾的是,朱秀紧赶慢赶,还是没能见老母最后一面。 朱武说,母亲是含笑而终的,躺在病榻上,弥留之际时,常常念叨自己这辈子没有遗憾了。 八月的时候,符金环顺利生产,一个健康的大胖小子,吴友娣抱在怀里舍不得撒手。 那是老母人生最后阶段最开心的一段日子。 或许是见到小儿子也有了后,吴友娣心中再无挂念,不久之后病情陡然加重,最终病故。 好在整个过程里,她没有遭受丝毫病痛折磨。 朱秀匆匆赶回开封,为母亲料理丧事。 按照规矩,他本该辞官守孝一年,不过柴荣特地下旨,夺情起复,让他以日代月,守孝十二日,而后赶回宿州继续坐镇,以全忠孝。 朱秀来去匆匆,和刚刚生产的符金环温存几日,抱上了他的第一个儿子。 在宿州闲来无事时,朱秀为后辈子弟取好字辈。 他的后一代,取元字辈。 嫡长子取名朱元戬。 朱武长子朱亮也改名朱元亮。 皇命在身无法久留,朱秀祭奠亡母,抚慰妻儿相思之情后,又匆匆返回宿州。 朝廷里,柴荣于四月发动伐蜀之战,任命凤翔节度使王景、宣徽南院使向训、彰信节度使韩通为统帅,进兵西川。 此前,秦、凤两州上报,当地百姓无法忍受后蜀连年叠加的沉重赋税,请求大周出兵收复故土,好让百姓重归中原王朝治下。 这件事并非捏造,而是实事,柴荣以此为由,吊民伐罪,意在收复西川四州之地。 伐蜀战事一开始进展不顺,蜀军坚壁清野,不与周军接触,倒也相持了一段时间。 哪知蜀主孟昶糊涂至极,临阵换帅,派了个无能又善妒的赵季礼担任前线统帅,蜀军防守出现漏洞,王景和向训趁势进兵,连战连捷。 蜀军龟缩之初,西征大军无所寸进,每日耗费钱粮无数,朝中官员有不少议论退兵。 赵匡胤主动请缨,前往西川察观战事,之后奏报说蜀军脆弱,必不能久守,当坚定攻伐信心。 事后,果如赵匡胤所言,蜀军出现变动,战机出现,周军顺利攻克四州。 这本是一场以攻代守的军事行动,收取秦、凤、成、阶四州后,周军果断退兵,留王景担任西南面沿边都部署,整饬军政,防备蜀军和吐蕃、党项各族。 柴荣还免除四州百姓除夏秋两税外的一切杂税,尽收四州民心。 河东方面,刘承钧继位后改名刘钧,继续沿用乾祐年号,接受大辽册封,甘当契丹人的儿皇帝。 对外,刘钧倒是不像刘崇一样强征百姓充军,连年发动对大周的战争,他下旨公开宣扬休兵养民之策,使得河东晋州、泽潞一带恢复难得的太平。 河北,史彦超依照朱秀提供的法子,在深州、冀州之间的李堰口筑城,屯兵戍守,同时疏通葫芦河,使得契丹人不敢轻易南下袭扰。 柴荣大悦,特赐李堰口戍军为静安军,统一归史彦超统辖。 五月时,还发生了一件震动天下的大事。 柴荣颁布一系列旨意,旨在打压和排斥佛教。 主要有三条:一是严禁私开寺院,所有寺院都要经过朝廷衙署制敕,规范各地寺院名额,凡是不经过朝廷许可私开的寺院一律停废。 二是没收铜铁佛像,用以官坊铸造钱币。 三是严禁百姓私自出家,凡出家者要以实际年龄为准,进行严格的佛经考试,经由设置在各地的戒坛剃度,发放度牒后才算是正式佛门僧人。 一场轰轰烈烈的禁佛运动开展下来,仅在大周国土之内,就废止寺院三万余所,还俗者六万余人,清理寺院侵占土地数十万亩。 江南事佛比江北更甚,如此一来,江南各界对北朝更是惊恐,佛门更是传出各种吊诡谣言,大周皇帝柴荣在江南臣民心目中,俨然是凶神恶煞的形象。 这次事件在历史上颇有争议,朱秀对此总体持支持态度。 柴荣禁佛有两大原因,一是自小的成长经历让他厌恶佛门,二是此时的佛门发展太过野蛮。 打着僧人名号就可以不事生产,寺院可以各种名目侵占良田,不纳税赋,不担劳役,大量铜铁资源用来铸造佛像。 各地佛门和官府之间的矛盾日趋激烈,甚至已经严重到影响国家决策的地步。 柴荣严旨打压和规范佛门,朱秀双手赞成。 只不过在此过程里,难免发生一些流血冲突和暴力事件,甚至动用各地藩镇军进行残酷镇压。 从这件事上就可以看出,柴荣还是犯了当权者急功近利的毛病,做事情急于求成,以至于动用一些武力手段强行推动,在短短不到半年之内,就完成了全国范围内的禁佛运动。 朝廷上,还有一件不大不小的事引起朱秀注意,特地派武德司调查清楚。 右谏议大夫李知损流配沙门岛,也就是在渤海范围里的一个岛群。 其罪名是妄议朝政,诽谤贵亲。 李知损此人朱秀有些印象,是个颇有些迂腐书生气的才子,正经科举出身,东京时报上还发表过多篇署名文章,对时政见解颇深。 调查过后朱秀才知道,李知损妄议和诽谤的对象竟然是李重进。 李知损上奏的谏书具体内容不得而知,但似乎惹来柴荣极大愤怒,直接下旨罢官免职,以流配之刑处理。 此事在朝廷众多大事里只是一件不起眼的小事,很快就平息风波,无人再提。 朱秀仔细琢磨后,反倒觉得里面能折射出诸多问题。 事关李重进的话题惹来柴荣极大愤怒,可想而知他内心深处有多么忌讳这个问题。 李重进坐镇亳州,执掌归德军,又是侍卫司名义上的最高统帅,位高权重,也不容朝中有人肆意诽谤。 严惩李知损,也是安抚李重进,警告朝中其他人,不要试图用这个话题来彰显自己。 按照既定计划,收复西川四州后,朝廷就要开启淮南战事,到时候李重进必定是统帅之一,更不能让人在关键时刻造他的谣言。 令朱秀担心的是,李知损这种想法,恐怕代表的不是他一个人,而是朝堂之上一个群体。 也可以称之为帝党。 这群人无时无刻不在盯紧李重进。 这背后未尝没有柴荣默许。 可是,一旦让这群人壮大,让这种声音屡次出现,柴荣难免不会偏听偏信。 处置李知损后,进入十一月,朝廷下旨,如约开启淮南之战。 一篇洋洋洒洒的讨逆诏书经由王溥之手,公布天下。 诏书里,历数南唐窃国割据之罪状,又清算当年趁着李守贞叛乱、契丹人南侵之际,南唐作为帮凶,出兵袭扰淮北的旧账。 痛斥南唐官府无能昏庸,致使百姓流离失所,上至李璟下至南唐百官统统被臭骂一通。 最扎心的是,诏书里还拿东吴孙皓和陈后主陈叔宝比拟南唐李氏家族,言之凿凿其终将为北朝所灭,使得神州重归一统。 这道诏书写得文采飞扬,朱秀捧着邸报诵读时也感到心潮澎湃。 大周的战争机器全力运作起来,开封府和周边十几个州县二十余万民夫率先调动,各地府库粮草一车车运往蔡州、颍州、宿州前线。 数日后,朝廷定下一系列出征将帅人选,颁布天下。 由新晋宰相、兵部尚书李谷担任淮南道前军行营都部署。 归德军节度使李重进、镇淮军节度使朱秀担任副都部署。 调河中节度使王彦超出任前军行营兵马都监。 殿前司副都虞候韩令坤任行营马步军都排阵使。 侍卫步军都虞候赵弘殷担任行营马军副都指挥使。 颍州节度使司超担任先锋都指挥使。 许州节度使史匡威担任先锋副都指挥使。 共发水路大军六万,号称二十万,进兵淮南。 消息一出,天下震动。 这是大周为统一天下迈出的决定性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