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3章出兵难定(1 / 1)

大殿内依旧空旷,外间几缕寒风吹着,殿内说话的人,心头却是带着几分凄凉。

  “自从去年六月,乌蛮国起兵反叛以来,我师宗国就被迫输了五千兵过去,还缴纳了十万石粮草。

  可战事日趋激烈,前线两边各十数万人打着,每天都要死几百上千人。

  加上乌蛮国有意消耗,我师宗国五千兵马,这才去前线不过半年,就已经死伤过半,损失极为惨重。

  可即便如此用心竭命,乌蛮国还是不满足。

  到了今年初,又派遣使者,来我国中再度催缴赋役。要求国再出一万人,还有二十万石粮食。

  我前线的那些将士,可还没回来呢?

  乌蛮国又再派人来催缴,而且数额还翻了一倍。

  这等条件,我等小国,怎么能承受得住?

  最后国主想尽办法,花费重金,贿赂了乌蛮国的重臣,让其劝说乌蛮国主。这才将原本额度削减为依去年例,只需五千人,十万石粮食即可。

  可即便如此,前后两次,我师宗国已出了一万人,二十万石粮食,这等代价,依然太大了。

  时至如今,前线战事依旧,而我国这次派过去服役的五千人,又死了许多。前后两次服役剩下的人加起来,只余四千众。

  我师宗只是一个小国,举国民众才八万人。一下子死了六千人,国中可以说是家家带孝了。

  而且少了一万青壮男子,国中去、今两年农事,也大受影响。可以说收成减半,甚至减了大半。

  而国中存粮,又送走了二十万石,这已经收刮干净了国中百姓的存粮。

  如今眼看着一年过去,到了今年初,乌蛮国来催缴兵役钱粮的使者,很快又要再来。可我国中情形,哪还经得起催缴?

  真要缴纳了这次赋役,怕是师宗国也要亡了。”

  这位师宗国使者说到此处,已经声泪俱下,神情悲痛,愤恨至极,只见他红着眼继续道:“没得办法之下,我国只得寻找它法。

  此时恰巧,听闻大王威名。

  而且我师宗国与楚国向来相邻,早有交流,并非那些完全不慕王化的夷民。

  于是便动了心思,派遣小臣,前来向大王请求内附。

  若大王愿意收留,那我师宗国世世代代,必以大楚为首马,年年供奉,绝不敢有违逆。”

  说完,这人就拜了下去。

  旁边弥鹿国使者也跟着拜倒道:“弥鹿国也是如此。只求大王收留,救我等出水火。这大恩大德,弥鹿国莫敢难忘。”

  看着眼前拜倒在地面上的两国使者,陆渊陷入了沉默。

  虽然这两国使者说的可怜,也确实引人触动,但到底要不要救他们,这可不是个小事情。

  首先师宗国的使者,已经说的很清楚了。

  虽然大长和国陷入了内乱,但不管是统治着昆海地区的大长和国,还是裹挟着岭东七国、以及弄栋国叛乱的乌蛮国,实力都不容小觑。

  双方都有十数万兵马,其中精锐也有数万。更重要的是两国都有先天宗师,顶层战力不缺。

  如此一来,上层、底层都没明显短板,想要击败他们,便没那么简单了。

  大楚国紧邻着大长和国,想要插手对方的内乱很简单。

  但插手进去之后,想要抽手回来,或者说想要让战事按自己心意停止,可就没那么简单了。

  以这两方的实力,楚国想要击败任何一方,其实都有这个能力。但击败对方需要付出多少的代价,就很难说了。

  首先这种灭国之战,最少你也得出十万兵马吧?

  而且对方有先天宗师,那么自己这边的出征大军,自然也得配备上。

  不然就这么贸贸然派兵过去,那岂不是就如那大长和国一般。

  疏忽大意之下,大军中没有先天宗师坐镇,直接被人寻了空隙,打的丢盔弃甲,全军覆没了。

  那可是十万大军的损失,陆渊的大楚国可承受不起。

  所以真要插手,先天宗师是必须的。

  但这样一来,大楚国内,就只剩下一位先天宗师了。

  一位先天宗师,看着江南江北三郡,近乎万里之地,说真的,是有些勉强的。

  而且此时国中,还要再调走十万大军,那么剩下的兵马,就只剩下十四万了。

  一场出征,近乎抽掉楚国近半实力。

  在如今楚国刚刚改号建元,与宁国关系还极为紧张,同时周边各国也虎视眈眈的情况下,实在太危险了。

  这还只是对于国中防备的危险。

  再说说出征的事情。

  楚国纵然能抽出十万兵马,而且领军的大概率还是陆渊,但即便是这种精兵强将的组合,也并不是说出征大长和国,就能顺利击败对方,开疆扩土,灭国而归的。

  以大长和国与乌蛮国的实力,他们可能正面战场上,不是陆渊大军的对手。

  但这些人若是一心防守,或者干脆借着西南那茫茫群山的地利,与他打游击的话。

  那陆渊想要平灭这些敌人,可就没这么简单了。

  这场灭国之战,打个两三年,甚至四五年、上十年都有可能。

  这都是有过前例的。

  以往以临海世家为首的金陵朝廷,历朝向西向南扩张的时候,当地的蛮、苗、羌、越等族,就用过这种打法。

  而当时的金陵朝廷,对此也没太好办法,只得派着大将镇压,同时同住重兵,就死命的跟对方耗。

  前月灭静海国的时候,由武安侯领队,出了两位宗师、十万大军,不也打了三四年,柴击破对方国都,灭了此国吗?

  而且就算灭国,也不是终止。

  后面还是得留下武平侯谢宁,由此人领着五万精兵,镇压当地,以清剿各地的静海国余孽,平息地方上的骚乱。

  但即便如此,距离静海国被灭,也有五六年了。

  可按照陆渊从那边听说的消息,九真郡内,地方上还是时不时就会冒出一些叛乱,山林内也经常有静海国的余孽活动,当地的反抗依旧存在。

  从这方面看,灭大长和国与静海国这种夷、蛮国容易,当然想要占领对方领土,真正统治对方,却没那么简单的。

  最简单的一个例子,苗人尊从王化上千年了。

  可洞庭郡这边,不还是酿出了一个五毒教叛乱,险些就给了大越王朝一个致命一击吗?

  前车之鉴就在眼前,静海国的例子还在上演,这自然不得不让陆渊慎重。

  当然。

  以上所说这些的前提,是他准备灭了大长和国,所以才要面对的情况。

  如果只是按照师宗、弥鹿这两国使者所说的,收纳这两国为附庸,庇护他们,那以上这些情况,自然是不需要面对的。

  而大长和国与乌蛮国的反应?

  以这两国的情况,别说现在还在内乱之中,自顾不暇了。

  就算大长和国还没发生叛乱,以大楚国的体量,以陆渊的赫赫威名,就算收了你两个附庸国,你又能怎样?

  大长和国还真的愿意为了这小小两国,冒着丧师失地的风险,和大楚开战吗?

  最终大概率也是不了了之,谴责两句,然后就默认这个事实了。

  可就如上面说的。

  就师宗、弥鹿这两国,加起来也不过七县的地盘,民众现在更是只剩下了十四万,可谓穷的要死。

  而且即便这么点家底,也还是人家的。

  这两国只是承诺,愿意附庸大楚,年年上供而已。

  可他们这种夷国,两个加起来,一年能上供多少银子?

  五千两、八千两、还是一万两?

  这么点好处,养一百个战兵都够呛,真值得陆渊冒着与大长和国、以及乌蛮国开战的风险,收这二国为附庸吗?

  所以对陆渊来说。

  收狗这件事情,确实可以做。

  但做了也没多少好处,反而会招了两个强敌,完全是得不偿失的事情。

  他真正要决定动手了,为的也不是这两个小国,而是整个大长和国。

  若真能灭了此国,收其两郡之地,三四百万民众,数千里疆土,那才是真正的大好处,能让楚国的实力再升一个台阶。

  灭其国,绝其祀。诛其君,收其民。夷其土,建其域……

  以上这些,才是大丈夫所为。

  趁人家内乱,偷偷摸摸收两个附庸,占那么点好处,这么小家子气,如何称得上英雄?

  反正陆渊自认为,自己在这天下间,也算是个英雄了。

  别人怎么想,怎么做,他不清楚。

  但自己要做,就要做大的。

  要么不要,要么就全要,小小师宗、弥鹿二国算什么,他要拿就拿走整个大长和国,拿走他治下的二十七夷国。

  这样在史书上写的,也是破大长和国,灭国二十七。

  岂不比趁其乱,收二夷国内附,好看、好听许多?

  不过按上面说的去做,英雄是英雄了,霸气是霸气了,好听也是好听了。

  但想要获得实际好处,却不见得真有说的那么简单。

  先前的顾虑,还是存在的。

  大长和国以及乌蛮国,没那么好灭。

  单纯一个就很难击败了。

  到时面对大楚重兵压境,如果两国联手,面对二位先天,就算陆渊也不敢说能击败对方。

  这并非是没有可能的。

  所以综合考量下来,经过仔细思虑,陆渊也没下定决心,要不要淌这个浑水。

  最后只得看着两国使者道:“你等乃是大长和国之封国,事关此大国,一切都得慎重。是否要收纳师宗、弥鹿两国内附,孤还得和群臣商讨过后,才能有决议。

  今日时间也不晚了,鸿胪寺的驿馆已经备好了房间,两位使者就先下去休息吧。”

  说完,陆渊就挥手,让人退下。

  而两国使者见楚王,没立刻答应他们的要求,也有些着急。

  他们国内水深火热,随时就要遭受着乌蛮国的催逼。此时多拖一日,国内可能就要多承受一分灭国危险。

  这哪里是能等的?

  “大王!”

  师宗国使者心中大急,就想上前来多劝两句。

  然而他不止还没跑两下,陆渊冷冷的目光,就望了过来。

  面对一位先天宗师、修仙者、沙场悍将、一国之君的威严,这使者瞬间就承受不住了。

  只觉得如坠冰窟,一股灵魂的颤栗,在体内升起。

  大恐惧下,他瞬间就认清了现实,就跪到了。

  “使者注意一下身份。”

  这时,陆渊声音也适时响起:“孤王做什么决定,这都是孤王的事。纵然事关你二国,也没你们多说话的份。

  孤让你们等着,你们等着就行了。

  不要有多余的想法,多余的动作,否则带来什么后果,你们承受不住。”

  话落,脚步声响起。

  师宗国使者心中颤抖的同时,也感觉那股可怕的寒冷,已经消失了。

  等了一会,抬起头来,才发现那可怕的楚王,已经不见了人影。

  不过是两个小国使者罢了。

  给他们面子,叫一声贵国使者。可要是不给面子,还不是几个部落酋长手下的部落头头。

  这使者的身份,换算下来,在大楚境内,也不过是个县级官员,还不是一把手,是县令下面的八九品小官。

  这等身份级别,还想拉住楚王,让陆渊停下来,听他多说两句话。

  这只能说,真是蛮夷之人,没点尊卑礼法,性子野惯了,得治。

  ……

  打发走了师宗、弥鹿两国使者后,陆渊便没怎么管他们了。

  到时次日,他找孙思文、崔长青商量了下这件事情,问了问如今财政,能否支撑得住一场十万人的战事?

  结果得到的回复是,朝廷这边,是拿不出钱来打仗的。光是养那二十四万大军,就费力无比了。

  更别提如今还多了一个水师,这又是个吞金怪兽。

  倒是粮食方面,随着近些年洞庭郡地方的生产逐步恢复,各地的粮食产量年年增高。朝廷每年都能收获不少粮食,足以自给自足了。

  而苏国、南海国那边,每年也会送来四百万石粮食。

  这个数额,是按照二十万大军,一年的粮草消耗来算的。

  当然,大军出征,也需要人来输送粮草。路上那些运粮的民夫,也要吃去不少。

  但总的来说,那两国援助的四百万石粮食,也够十万大军打一年仗的了。粮食方面,并不需要朝廷额外支出。

  眼下楚国唯一的难处,还是没钱。

  因为大军在外征战,战时的军饷和平时的军饷是不同的,会涨个小半。而且各类军械的损耗也大,这就需要及时补充,这也是很大的开支。

  十万大军打一年,刨去原本固定的开支外,战时的额外支出,要多出三百万到五百万两银子。

  这笔支出,朝廷是拿不出来的。

  也就是说,陆渊如果真的要打仗,确实可以打,但这笔额外军费,就得从他的私人小金库出了。

  这些钱他倒是拿得出来。

  经历了此前数次开销,如今陆渊的私人金库,大概还剩下一千两百万两银子,能支撑大军三四年的额外开支了。

  而三四年后,大楚已经财政平衡。这些多出来的额外开支,就能用南海、宁海两国的援助顶上。

  也是能填上这个窟窿的。

  但这些钱,是陆渊用来应不时之需的。

  此时用在讨伐大长和国上,要是大楚再起战事,或者有其它什么急用,那就真没钱了。

  所以想了想,这个决定还是有些不好下。

  后面看陆渊有些为难,孙思文又提了个建议。

  那就是削减地方府县兵的军饷。

  整个大楚境内,不论是地方的郡府县兵,还是朝廷的中央禁军、首都的金吾卫兵、王宫的宫廷卫士,基本都是月饷五两银子。

  这个工资很合理,各国的战兵基本都处在这个位置,没什么好说的。

  但问题是,现在经过整编后,大楚的战兵,已经有了中央禁军承担,地方上的那些郡府县兵,理论上已经脱离了战兵行列。

  你要说西川、襄阳两郡的郡兵,承担着北西两面的压力,时刻有着与它国征战的需求,风险较大,给他们开个五两银子的工资,这能够接受。

  但郡兵之下的府县兵,这可就是纯纯的治安部队,顶多拿来守守城,基本很少有机会上正面战场了。

  他们这种职责压力,还享受和战兵一样的工资待遇,这已经很不合理了。

  先前孙思文就想说了,但一直没机会。

  此时逮到机会,终于把自己想法说了出来。

  “地方上的府县兵,按照各国惯例,都是月饷三两银子的。

  月饷三两银子,在地方上,已经比得上那些有老手艺的大师傅了,工资不低。

  若能削减府县兵每月二两银子,那大楚三万四千府县兵,每月便可节省六万八千两银子,一年便可省下八十一万六千两银子。

  这还只是是月饷。

  按照惯例,逢年过节的时候,军中也是会发一些节费的,还有一些粮油布匹的补贴。

  这些一年下来,也是不小开支。

  如果将那些府县兵的结费补贴,从战兵的规格降下来,一年也能省个八九万两银子。

  如此算下来,削减这些府县兵的军饷,一年少说也能减少九十万两的财政支出。

  这笔钱不管是大王拿来养更多兵马,还是让地方上多修几条路,多建几条渠,都是能起到大作用的。

  完全不必浪费在此处。”

  说到这个一视同仁的政策,孙思文脸色都有些胀红,显然对此深恶痛绝。

  这浪费的,可都是钱啊!

章节报错(免登录)
最新小说: 我有一块道功面板 本道祖文成武德 修仙就是这样子的txt 游方道仙 西游之吾乃百眼魔君最新章节 西游之吾乃百眼魔君小说最新章节 我,洪荒人祖,打造最强人族 颠覆之射雕 行刑十年,我提刀斩诡异 遮天之神凰不死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