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挽明从萨尔浒开始 > 第638章 百万漕工衣食所系

第638章 百万漕工衣食所系(1 / 1)

广德二年,是帝国新政元年,也是旧臣凋零的一年。  八月,乔一琦病逝;  九月,彗星坠地;  十月,茅元仪病死,十二月,徐光启无疾而终。  自此,开原时代的文官勋贵,只剩下赋闲在家的孙传庭和王化贞。  新陈代谢,是世界法则。  刘招孙贵为万王之王,亦不能违背。  然而,岁月却没有在太上皇身上留下任何痕迹。  甚至,连根白发都没有。  这不啻为咄咄怪事。  广德二年除夕,又是新年将至,太上皇照例在皇宫举行家宴。  今年赴宴的,多是才提拔上来的新贵,旧臣寥寥无几。  有康应乾之侄康敬修,康应乾之子康光绪,毛文龙之子毛承斗,满桂外甥毛言,袁崇焕之侄袁兆基,沈炼之侄沈默,王二虎之子王进,袁可立之子袁枢,戚金之子戚铭,孙传庭之子孙世瑞。  至于张居正之子张允修,还在福建督促推行清丈亩。  金门县有海盗反抗新法,闹出了人命,张经略脱不得身,过年就留在福建办公。  “张经略是个好官,大齐多几个这样的官,天下可定。”

一番推杯换盏,太上皇目光炯炯望向康光绪。  “康巡按,你和张经略在江南做的事,朕都知道,立下如此大功,朕甚是欣慰,你没辜负你爹的期待。”

康光绪起身称谢,表示新政推行,都是太上皇运筹帷幄之功,当然,他也没忘称赞小皇帝刘堪。  “吾皇至纯至孝,为太上皇分忧,感动上天,七月间,臣在太仓亲眼所见,频现祥瑞,有白鹿,嘉禾……”  刘堪礼貌性笑笑。  果然龙生龙凤生凤老鼠儿子会打洞。  康光绪在讲解祥瑞这方面,简直和他爹一样,无师自通。  “改革尚未成功,诸君还需努力。”

太上皇当着所有心腹的面,宣布广德三年的内政重心,将由新政转移到废除漕运上。  ~~~~~  一石激起千层浪,当太上皇宣布这项命令后,群臣哗然。  就连一直沉默不语的广德帝也坐不住了。  “废除漕运?”

“百万漕工衣食所系,焉能说废就废?”

“漕运钞关每年为国家上缴百万之巨,一朝废除,这些缺口用什么来填。”

“元代废漕运,行海运,导致后期黄河泛滥,义军蜂起,海贼叛乱·····我朝焉能重蹈覆辙?”

群臣议论纷纷,饶是几位主张改革的激进派,听到说要拆除钞关,无不感到震惊。  要说这些大齐新贵和漕运有什么利益联系,当然是扯淡。  帝国商业归商会所有,而商会归国家所有,而且,北运河早已被完全废弃,这里讨论的是瓜州以南的南运河河段。  这个时代的士人,不管是齐国官吏还是前明官员,都已思维定势,听说要废除漕运,便以为要天崩地裂。  无他,只因这条河,实在太重要了。  漕运始于秦汉,至齐朝,绵延将近两千年之久。  隋朝开凿南北大运河。  隋唐之际,经济重心南移,漕运,成为历代经济命脉。  江南地区粮食、赋税转运,南北军队、物资的运输,沿线经民生,粮仓体系的建设,京畿地区的繁荣稳定等,无不仰赖大运河。  “北地运河废除已久,海运多年,如今登州、胶州、旅顺海港繁盛,不比以前差,北运河能变,南运河当然也可!”

刘招孙气定神闲,对群臣反对早有准备。  “戴院长,给大家说说吧。”

太上皇望向坐着的大学堂教授戴笠。  戴笠朝太上皇和小皇帝依次行礼,扫视众人,语气激昂道:  “陛下,以海运代替河运,在技术上是完全可以的。元初,漕粮海运就已成常态,当舟行风信有时,自浙西至京师,不过旬日而已。”

“辽东商会航海,靠辨识经纬度来确定方位。具体而言,根据北极星和南十字星座借助测量仪器,通过一系列计算求出经纬度。去年,工坊葡萄牙人哈里森工匠(John Harriso;1593—1676),制造出精准的航海钟,误差仅有5秒。”

一群文官武将听得如坠云雾。  刘招孙朝戴笠挥挥手,示意这位博闻强识的专家,说人话。  “总之,我朝航海技艺,远在元人之上,莫说是南北海运,北至殷州,南至澳洲,舟楫往来,往来皆如履平地!”

诚如戴笠所言,帝国航海技术突飞猛进,已非前明所比。  当然,要说航行去北美洲如履平地,显然是扯淡。  在这片神奇国度,决定事务的,不是技术,而是所谓人事。  所幸现在的大齐不是家天下,而是几圈主义。  康光绪连忙道:“这便看出当年太上皇高瞻远瞩了,我朝草创之际,太上皇力排众议,集中精力发展海运,不惜耗费重金聘请弗朗机教官。此般独具慧眼,非臣等所能比。”

刘招孙尴尬一笑。  康光绪旁边坐着的毛承斗孙世瑞互看一眼,强忍住继续听康光绪肉麻的吹捧。  ~~~~  海运运量大、速度快、成本低,是元代南粮北运的主要途径,漕运只是辅助。  然而到明代,在航海技术进一步提升的背景下,海运竟被渐渐废止。  洪武六年海运辽响船失事问题发生,中书省奏报请求在北方加紧屯田以减少海运。  洪武二十七年,辽东二十一卫粮饷基本自给,于是在洪武三十年停止海运。  永乐元年,北京粮储不足,朝廷再开海运以平江伯陈煊为总兵官,督理海运,大船从南京扬帆起航。  之后不断有人建议重修大运河。  最终,明朝不得不用工26万人,历时6个月,疏通了济宁至临清385里的会通河。  永乐十年,工部尚书宋礼力再次指出海运的弊端,提出调整河海比重。  平江伯陈煊治理淮河河道成功,可使3000艘漕船同时出动,载粮400万石,畅通无阻。  永乐十三年,朝廷宣布,正式停止海运。  总结分析,反对海运的几个理由,不是不合祖制、就是海运技术不过关、海运船只缺乏、海运风险太大、海运制度不成熟等。  明眼人都能看出,这不过是胡说八道。  真正阻挡施行海运的,只有两点原因:  一是复杂的各方利益博弈;和登州、蓟州等几个海港城市相比,大运河经过的各大城市,其代言人在朝野无疑具备更大的话语权。海运争不过漕运也在情理之中。  二是海运的不可控性。明朝前期,张士诚、方国珍余部经常袭扰沿海地区,明中期沿海倭患严重,出于控制沿海百姓,加强统治等方面考虑,朝廷根本不可能支持大规模海运。  ~~~  群臣都不说话。  全面废除漕运,实在太过大胆。  刘招孙挥挥手,大内总管捧出份账册。  那是孙传庭做首辅时,辛苦整理的前明国库收入。  “诸位知道前明是怎么灭的吗?”

太上皇突然抛出这个问题,众人一阵茫然。  难道不是被太上皇您灭掉了吗?  “这里有笔账,让东方公公给你们算算,”  东方祝连忙翻开账本。  “前明税收,多来自土地税,国家每年收入不足3000万两。这3000万还不是全上缴国库,其中1200万被各州府县截留,800万供应九边军队,最后,剩下的1000万两,经过漕运输送,抵达北京,有620万两。”

(注释1)  刘招孙打断道:  “当然,这只是账面上的,实际远远低于620万。”

太上皇将账簿摔在桌子上。  “各地水旱灾害频发,又是打鞑子,又是打流贼,就靠着这几百万两,他朱由检把自己卖了也不够!”

“大齐不养蛀虫!”

“什么百万漕工衣食所系。离开运河,这些人就要饿死了?”

刘招孙拍案而起:“水手、纤夫,沿河搬运工、青皮打行牙行,皆为游民。废除漕运,将他们召入新军——当然,不是全都要。那些顽劣之徒,全部迁徙北方,去辽东垦殖。”

“运河不过只是让几座城市商贸兴起,一时繁荣,肥了群漕务官员,什么漕帮请帮,于国家又有何益!百姓从中受益远小于付出的代价,偌大一个帝国,最后局限在这条运河中,个个如井底之蛙,把国家的命运交给小小运河,让兆亿百姓闭目塞听,不知远洋之事,如盲人瞎马,夜半临池,岂不悲哉!”

注:  1、《千帆竞渡——清代漕运的河海转型研究》刘璐

章节报错(免登录)
最新小说: 大人得加钱贾东阁如秀 平行世界之大唐天策军 民国之谍战先锋华兵项 系统逼我做皇帝张若曦 探行纪全文免费阅览 超极品万岁爷 大唐第一将木子就是李 逐鹿元末:我,开局被朱元璋救了 穿越三国之黄巾天下 我在东汉末年当会长无弹窗免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