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蒙鞑对子孙不能承袭职位耿耿于怀,好在还有变通方法。谢君友早跟他们讲过了。 粆图和衮楚克图英提出要把子弟送来怀庆读书,让笨鸟先飞。 一般牧民牧奴哪有机会读书认字,所以贵族子弟首先就赢在了起跑线。所谓龙生龙凤生凤,只要二代不是特别败家,无论如何出路都是有保障的。李自成暂时也不能改变太多。何况不让蒙鞑上层落点好处人家怎么会投靠。 说起来科举几乎是最公平的竞争,无可替代,不论出身、长相,成败的唯一衡量标准是考试成绩。鲤鱼跃龙门就靠它了。 当然,前提最好是普及若干年义务教育,并且后续教育的收费不能太高,应考资格没门槛。 大顺底子薄比较穷,一时半会儿肯定做不到那么完善。 目前比如乡镇只设一所公办小学,招收学生人数不限,学费杂费全免,不得以任何理由强制收取任何费用或者让学生自备柴炭砖头等等,理论上可以一文钱都不花就能上学。 只是真要一文钱都不掏,自然也不会免费发放课本了,他们能学成什么样天知道。等期中期末考试成绩出来,年级排名前十的学生会得到每人每天十文钱现钞补贴,按月发放,直到下一次考试。十文钱不多,但足够一个小孩儿吃饱。 李自成估计将来光是全国小学每年经费就要八百万圆,不过那会儿朝廷年收入肯定超一亿五千万,拿出百分之十五做教育支出管够了。 简单提了几句大顺教育问题,蒙鞑惊呆了。仅仅为了让孩子学会三千个字,大顺每年就要支出八百万银子?疯了吧?! 粆图得知草原小蒙鞑也有机会入学,感动的快哭了。虽然那可能会影响他们这些贵族子弟的前途,但是从整个族群的前途来看,短毛是个活菩萨啊! 往年他们是愿意给大明当看门狗的,甚至不用白给啥赏赐,只要允许正常展开贸易,他们就能为主人狂咬建奴,可惜大明不稀罕。大顺却对他们一视同仁,尤其是现在蒙地一盘散沙毫无抵抗力的情况下,短毛仍然不需要他们做狗,而是做个正常的人。太难得了。 衮楚克图英激动的无以为报,再次提起要出兵两万为短毛效劳。李自成说快拉倒吧,你们那些所谓精兵都不敢说全员装备钢刀铁箭头,何况一般牧民,有个屁的战斗力,来了只能白吃饭外加祸害地方。 粆图一点儿不脸红,反倒趁机叫苦说大明封锁的太厉害,之前入寇抢掠是逼不得已,现在投了顺,大统领一定不会看着他们饿死或者没有铁器、布匹用。 当然,蒙鞑也知道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饭,不干活哪行。衮楚克图英说大统领早先提到的那个挖穿阴山的工程实在办不到,真不是他们不愿干活儿,就算工具齐全,能召集一万苦工,估计挖两百年都没戏。 挖穿阴山这事儿,好处多多。 阴山山脉从西往东包括狼山、乌拉山、色尔腾山、大青山等,山脉北面的荒凉大地后来统称蒙古高原,南面的就是黄河“几”字弯的上头那一横以及延伸到呼和浩特一带的沃土。 唐诗,“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做为农耕文明的第一道防线,中原王朝只要守住阴山山脉,牧民们绝对成不了边患。 战国时期赵国的赵武灵王开始修建长城,从河北宣化经山西北部,到西北折入阴山山脉,一直延伸到河套狼山的高阙塞。而且那时还在狼山一带开采铜矿,也就是后世仍然在开采的“获各琦铜矿”。 秦朝时在赵长城基础上修建秦长城,又迁民三万户屯田;汉武帝时继续修长城,并在阴山脚下的河套安置了六七万人屯田戍边,到西汉末年,那边黄河两岸少说也有五六十万农民。 汉末之后就不行了,农业逐渐走下坡路。 比如南北朝时期北朝最具代表性的民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苍穹,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由描述可见,河套地区又恢复成了牧场。 隋朝时又安置十万人在河套屯垦;唐代继承,阴山防线维持了约两百年,当时关中长安粮食不够吃甚至还会从河套调粮南下。后来或许是因为一场强烈地震,后套地区毁了,再加上安史之乱以及吐蕃回鹘党项五代辽金西夏等持续战乱,从狼山脚下到乌拉山、大青山一线农业大都毁弃了。 宋太祖赵匡胤老丈人的爷爷曾是后唐天德节度使,这支天德军驻地大概和唐代天德军有些不同吧,没法深究了。晚唐到两宋河套平原的建制差不多全是烂账糊涂账,记载模模糊糊,总之屯田和农业人口损失巨大,那边逐渐恢复成了牧场。只有呼和浩特附近的丰州城一直持续了下来,到元末,红巾军北伐,丰州城也彻底废弃。 明朝,朱棣才死二十多年就让蒙鞑搞出个“土木堡之变”,把朱祁镇那孩子坑惨了。如果朱棣不撤长城外的防线,蒙鞑不可能那么快就嚣张起来。“天子守国门”本就是错误行为,放弃战略纵深相当于自寻死路。不用给朱棣找啥借口,什么人口问题后勤问题气候问题的,他就是眼界不行。 说了半天跟李自成要挖穿阴山有啥关系? 阴山脚下之所以能被称“塞上江南”当然是黄河流经的原因。即便当地降雨量不足,凭借黄河水利灌溉仍然能开发四五百万亩良田,所谓“黄河百害,唯富一套。”
虽然“黄河百害”的说法有些夸张,但其泥沙含量之多,以及决口泛滥带来的损害显而易见是巨大的。 巴彦淖尔段黄河含沙量从全河来看占比不大,尤其乌兰布和在明末还没形成真正的大沙漠,沙子入河较少,总之不管它泥沙有多少吧,能去除一些总没坏处。 狼山南面段黄河海拔约1020米,没有三盛公水利误差也不大,山头北面的大洼地最低处海拔约700米,海拔低于900米的面积有几千平方公里,两面落差足够大,所以如果打穿阴山,将黄河上游携带的泥沙绝大部分输入阴山西北面大洼地,那下游的泥沙含量起码能减少一成,内蒙段黄河直接变清。引水排沙的同时不光能维持住屠申泽,还能新造出一片大湖,还可以减轻下游汛期防洪压力,一举多得呀,管用几百年。 李自成一拍脑袋就想出了这个绝妙主意。 上面动动嘴,下面跑断腿。蒙鞑们跑过去一看,我了个天,这他娘的没有挖掘机光凭人力一百年都搞不定。但是也没白跑,他们起码学会了以狼山某处为基准测量海拔高度,尽管对他们来说是个毫无卵用的技能。 衮楚克图英大倒苦水,纳敏夫也附和说这工程可行性不大。话说修京杭大运河还能靠沿线地区提供人力物力保障,后套有啥啊,现在屁都提供不了,最乐观的估计那大工程要启动也是六七十年后再琢磨的事情了。 “既然这样,那就先不考虑了……”李自成果断放弃了异想天开。 不过后套开发以及防止沙漠化不能停。 明末的乌兰布和、库布其、毛乌素都只是半荒漠化,那边还残存了不少草地和树林,野狼、野猪、黄羊、野牛、野骆驼、野兔、蛇、蜥蜴、老鼠啥的遍地跑,虽然彻底消灭自然形成的沙漠不大可能,但人为造成的沙地及早抢救一下不说起死回生吧起码不会再扩大,而且进入黄河的泥沙能少一大截,当地也不至于变成“死亡之海”。提前把草方格弄起来,人工播种些杨柴、沙菊、沙竹、沙苇、沙蒿、沙打旺等植物防风固沙,大干五十年,应该能让塞外沙地恢复到明初的生态。人力也只能做到这程度了,真想重现毛乌素大草原、鄂尔多斯森林那需要气候配合。 此时阴山脚下的黄河大致分为北中南三条河道,不过汛期一来就不好说了。另外,说道光时黄河北流淤积才改道出现南黄河肯定不正确,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里就已经记载了南黄河分支,只不过当时不算主干河道而已,冲刷一千年后到了明末已经成规模了。黄河到了后套先分纵向的东西二支,西支往北穿过屠申泽再汇入东支;东支则北流途中大体上又分出横向北中南三个河道,北中两河下游穿过乌梁素海再南流汇入南河道,黄河再次变为一体。牧羊人不会去记载后套黄河情况,大明又不感兴趣,康麻子却派人过去实地测量绘图。不过建奴早期出于防范蒙鞑原因,不让汉人走西口去开荒。 南河道海拔略高一点,所以在南流开渠口可以让河水自然北下,灌溉沿线土地,余水汇入北流后再次汇入黄河主干道排走。 开渠最重要的是渠口,选择不当要么会被大水冲毁,要么就会淤积断流。清中后期只凭民间力量就能把河套开发成熟,现在有李自成参与,那一片会更快的变成“塞外天府”。 当然,动动嘴皮子是容易,实际那边荒废了近千年,不修水利设施除了放牧外屁用没有,黄河可不会乖乖配合你,尤其洪水或者凌汛一来,后套说不准就变泽国了。反正先把牛皮吹出去。 老李一顿猛吹,展望大好前景,三个蒙鞑不停捧臭脚。 粆图和衮楚克图英高兴的说将来俺们也能过上好日子了,不过,现在咋整? 既然不让蒙人南下吃饭,那运点粮食北上? 李自成之前养活纳敏夫那一千来户的小部落就是极限了,怎么可能让几十万蒙鞑全吃上粮食。米脂和吕梁地区勉强能自给自足,没有多余粮食外运。大顺拿下湖广后是不缺粮,难处在于怎么运到蒙地。 河南西线货物南下的传统路径是从开封隔壁的朱仙镇南下周家口,再沿沙颍河逆流而上到北舞渡镇,货物再转陆路经方城拗口进入南阳盆地的赊旗镇,再转水路沿唐河下汉江。要调湖广粮食北上就反过来走。到了开封再入黄河逆流而上,只是三门峡、龙门口都不好走,壶口更是要旱地行船,千里晋陕峡谷逆流行船同样很麻烦,有些地段拉纤每日只能走三四里,好点的也不过走二三十里,要过了河曲才有机会扬帆而上,特别是到了喇叭弯风向好的话可以日行百十里,一路逆流到包头、后套。 反正运输成本巨大,不过从以工代赈的角度看不算问题,沿线穷人多的是,协助运粮也能有口饭吃;再就是沿线并没完全纳入大顺治下,运粮未必安全;主要还是湖广虽然没啥抵抗力,但要平定要恢复生产要收集粮草不是短时间就能飞速完成的。 可李自成既想收服蒙鞑,又不给人家找饭吃,说不过去。建奴的做法是收拢了林丹汗残部前后约七八万男女老少都拉到辽东编入八旗吃饭,剩下的蒙鞑们继续在草原放羊。 “这个粮食问题,救急不救穷,今年开始连续五年每年支援一万石,再送些农民教你们开荒种田。当前我还要对付大明和建奴,塞外照顾不周,你们尽量自力更生。”
李自成顿了顿转头又对纳敏夫道:“回去后你就做绥远第一任巡抚,我再派点人帮你把班子搭起来,眼前重点还是在狼山、乌拉山、大青山一线兴修水利和开荒种田。”
纳敏夫喜出望外,漠南虽然荒凉的一批,但他好歹也是一省主官,级别不低啊。 李自成又对几个蒙鞑说,少养点羊,鄂尔多斯的草皮千万不能啃了,明军要是再跑去烧荒一定得挡住,你们好好表现,下半年有机会让你们南下吃饭,来二十万人也供的起。 衮楚克图英激动的说一定会整顿部众,誓死为大顺效力。 粆图说回去就先把林丹汗儿子额哲送来怀庆读书,至于那几个寡妇,因为汉人风俗不同,不知道短毛愿不愿意笑纳。 李自成说入乡随俗,为了给你们吃个定心丸,我就勉为其难的把寡妇都收进来。 当然,短毛也不能一个人独吞,容易消化不良,挑个最老最穷的林丹汗大老婆娜木钟就够了。 其实人家也不算老,才三十来岁,原历史线七年之后还能为黄太极生个闺女呢,现在哪能算老。至于她没啥财产,无非是帐下牛羊、人口少一些,这些蒙鞑建奴看的重,可大顺又不搞部落制弄那些私财包衣,压根不算问题。另外,娜木钟肚里还有个林丹汗的遗腹子,这有啥,买一赠一白得个儿子还不是美滋滋。 谈妥寡妇事宜,李自成随后又提了一嘴土谢图汗部的却图台吉,粆图说对方不愿投顺。 “不投就不投吧,回去了帮忙传个信,让他小心自己儿子,那孩子不太听话……” 却图之前在外蒙游荡,因为支持林丹汗而受外喀尔喀诸头领排挤,于是干脆率所部四万之众南下,不料双方刚会面没几天老林就嗝屁了。 原历史线林丹汗儿子带着传国玉玺投鞑,却图仍旧没有放弃林丹汗的志愿,他清扫了盘踞在青海的土默特等残部,成为了当时青海的实际掌权者。紧接着,他与藏巴汗、康区白利土司一道构成反格鲁派的联盟,准备进军前藏。 崇祯八年,却图汗派儿子阿尔斯兰领兵一万开拔入藏,旨在一举歼灭黄喇叭的有生力量。小阿花了大半年时间一边清扫右翼蒙古残余势力一边进入了拉撒。黄喇叭们挡不住,就去漠西找卫拉特求援。天山脚下的和硕特部固始汗接下了这单买卖,跑来之后一顿嘴炮居然说服了阿尔斯兰倒戈,他爹却图汗大怒,直接清理门户。不料固始汗又杀向青海,一万人马以摧枯拉朽之势击溃了却图汗的三万人马,却图汗在崇祯十年被俘杀。 固始汗占据青海仍然不满足,继续打,到崇祯十五年,和硕特部就变成了一个囊括青海、卫藏、康区的和硕特汗国,连云南、四川的一些土司都要向固始汗朝贡。当然,固始汗早在天山脚下游荡时就已经向建奴朝贡了。直到康熙五十六年,和硕特部曾经的好基友准噶尔部,已经变成了准噶尔汗国,气势汹汹杀来灭了和硕特汗国。当时固始汗有个孙子罗卜藏丹津在青海,带了五千兵马随清军进藏平乱后要求恢复和硕特,鞑子怎么可能答应,人家顺治时就扶持喇叭跟你分权对抗了,所以一边玩去吧。 元代以后的蒙古贵族就建立不起像元朝那样的体系了,一群牧羊人水平有限啊。比如达延汗那么厉害的人物,一统漠南漠北,可是分封诸子后,大汗一系的察哈尔部很快就大权旁落了,子孙之间互相仇杀不止。固始汗的和硕特汗国也是一个鸟样,所以起来的快败的也快。 固始汗的孙子罗卜藏丹津因为恼怒于康熙不让他重建和硕特,在青海起兵被雍正击败,逃往准噶尔汗国又被乾隆抓了回来。 他是个见证历史的人物,他看到了和硕特汗国的兴起,看到了准噶尔汗国的终结,还看到了他爷爷东征时西迁的土尔扈特东归,可惜差了一点没有看到马尔戛尼觐见乾隆。应该没看到,但也说不定人家长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