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宗皇帝后是宋英宗,在位仅五年,三十几岁就崩了,其后的宋神宗和宋哲宗基本上都沿续了仁宗时期的宗教政策,道教规模也基本稳定,道士女冠数量一直保持在两万人左右。学者们经常喜欢用“积贫积弱”这个词来形容宋朝,貌似宋朝一直就是一个花架子,繁华的背后永远是弱小,永远缺钱。宋神宗赵顼接过大宋江山来以后,三冗(冗员、冗兵、冗费)现象越来越严重,国家负担越来越重,阶级矛盾更加尖锐,神宗感觉自己被巨大的包袱拖得快喘不过气来了,唉,怎么哪都要银子啊,我可是一国之主,怎么这么穷啊,心情更不好了。1069年二月,宋神宗接班后的第三年,为了富国强兵,启用王安石开始变法,历史上又称为熙宁变法,具体的变法过程、内容、影响和王安石的功过是非就不多讲了,道友们应该都了解,这里只简单讲一些涉及宗教方面的内容。为了解决三冗问题,变法过程中需要大量裁员。裁员在任何时代都属于砸饭碗的举动,后续如果没有妥善的应对措施,很容易造成严重后果。当时的做法是把变法中裁下来的官员们发配到了各地的道观里,至于哪些人被裁了就不是我们需要关心的了。当然了,并不是让他们出家当道士,而是去宫观里当个闲职,领点工资养老,所以道教在王安石变法推行中也成了重要的一个部分。在宫观里安置官员这件事还要从真宗说起,当时他不是修建了不少宫观嘛,同时还附送一批管理人员去打理,以示对道教的重视,后来逐渐就形成一个新的祠䘵制度。这些被裁掉的官员,或多或少的都有圈子有人脉有背景,势力也不容忽视,退休的老干部同样能发挥余热嘛,所以这些人的到来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道教的发展,这应该不难理解。感觉自己依然缺钱,很缺钱的神宗还进一步收紧、加强了披度制度,特别是僧人的披度,这样做既可以加强对寺庙的控制,又可以捞钱,一张度牒和货真价实的货币建立了对应关系,需要钱的时候发一批,和尚多了可以再收紧一些,真是一箭双雕的好办法,这种搂钱的办法不用人教,神宗自己就会运用自如。另外改革中的青苗法、免役法等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国库收入,不过免役法在执行的时候,除了原来免役的官僚大地主们也得交钱以外,原来同样不用负担差役的寺院宫观也得缴纳一半的役钱,称为“助役钱”,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道教的发展。当然了,神宗在精神上、政治统治上同样是离不开道教的,虽然没有像真宗那样大修大建,但也修建了一些宫观,给一些高道加封尊号,至于祈福道场这是涉及国家的礼制肯定是要举办的。神宗招揽的道士中有一个叫陈景元,他在道学研究上还是有一定成就的,据《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陈景元曾经主持修编过《道德经》《南华经》《灵宝经》等道教经籍,与王安石等人交往密切,颇受神宗尊崇。神宗时期的科举制度同样深受道教影响,特别是王安石变法以后,大家开口新政,闭口性命,谁都得读几本老庄,要不然和别人都聊不到一起。司马光说过:“窃见近岁公卿大夫好为高奇之论,喜诵老庄之言,出门见着个熟人,总得接着你探讨几句道可道,此风着实令人堪忧啊”。这种风气,逐渐蔓延到科举应试中,考生们都喜欢引用老庄作答,考官也喜欢看这些答卷。当然,最初的时候老庄并不在科举考试之内的,后来出题的考官都开始在老庄中找题目了。1080年十月十六日,时任右街道录的张居善请示神宗说:“陛下,以后再招道官时,要适当严格一些,至少要考试《道德经》《灵宝度人经》和《南华经》这些经典经义,再口试科仪祝读,要不然一些混饭吃的都进来了,显得太不严肃了。”
神宗一听主意不错,于是下诏宣布以后的道官招收要实行考试制度。这种考试制度的推出,一方面加强了官方对道教的控制力,另一方面也加深了道教官办的背景,长远上看是更利于道教发展的。再说几句神宗时期的佛教吧。上一章提到了二程就理上论反佛,之所以反佛而并没有针对道教,二人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今日是释氏盛而道家萧索”。从前面列出的数据上可以看得出来,相比有几十万僧尼的佛教来说,道教这一两万人实在是显得太微不足道了,太可怜了,所以二程的矛头主要是对准了佛教,对于道教虽然也是贬多褒少,但还会偶尔给个好评,这里也就不再详细展开说了,简单说一下。首先,二程对佛教了解是相当透彻的,因为他们曾经多次去寺庙里实地考察,“出入于释老者几十年”,与大德高僧们深入交谈,其学说中也吸收了一些佛学的内容,但儒释天然就存在不可调节的世界观,所以他们是排斥佛教的。佛教构建的是虚幻的世界观,他们认为儒家常住的世界观是不合理的,而且在生灭变化观和人性上的观点同样有悖于儒学。儒家的忠孝仁义的封建伦理纲常又是建立在家国天下的基础上的,君臣父子是根基,佛教的出世,舍弃妻子、君父、世俗,脱离现实只为了追求自己超脱轮回成佛的那一套,是倡导三纲五常的儒家们所不能接受的,所以二程直接说“释氏之说,其归欺诈”,“禅家出世之说,如闭目不见鼻,然鼻自在”。二程说佛教的自私自利的人生观是违背自然的,是违背天理的,佛教的很多理论前后不连贯甚至相互矛盾,哲学层面上,佛学又是只务上达而没有下学,如此种种吧,二程是在立足儒家的哲学思想的基础上对佛学加以深刻的批判,这种思想影响极为深远,朱熹、陆九渊、王阳明等均在他们的思想基础上,逐渐发展形成了唯心理学和唯心的心学体系,从此占据了意识形态领域的统治地位,直到五四运动才被终结。限于对佛学和儒学的脑容量的严重不足,这里只能讲些皮毛,深入的哲学层面的内容不是我能驾驭得了的,所以不再多讲了。正是由于新儒学的兴起,到了百年以后的哲宗时期,也就是在大约1087年,官方正式下诏“考试官于经义、论、策通定去留,毋于老、列、庄子出题”,半年后再次下诏重申此命令,从此在华夏大地上儒学正式确立起了正统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