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北地不同于私人作坊发达的江南,在富豪遍地走的江南,只要有赚钱的产业,马上就会有大批的银钱投入进去、而大明北地则不痛,特别是流贼起家之地------陕西。在这场持续十几年的动乱中,陕西省无数士绅豪门粉身碎骨,他们数代积攒下的大批财产田地都化为乌有。流贼们的破坏力十分地强大。不管士绅大户们是在老家修筑坞堡死守,还是携带金银财宝,与家人就近逃入县城,最后还是难逃覆灭的下场。在这种毁灭性的破坏下,陕西行省大户幸存下来的不到太平年间的五成,存活下来的也因为失去了主要收入来源而败落下来。所谓的大户,他们主要依靠田地生财。天灾人祸之下,赤地千里、野遗白骨,替他们创造财富的人除了逃荒就是加入流贼队伍,就算你有千倾田地,上哪找人耕种?旱魃横行下,大部分田地一锄头下去,土壤瞬间成为粉末,这样的田地你就是播下种子,能有何收成?正因为陕西大户数量锐减,所以指望民间投资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已经不太现实,官府就成了眼下西北地区唯一的投资者。而皇明商会的产业也基本集中在发达的江南地区,在稳定下来没几年的西北地区投资也不多,基本是以商业流通为主。西北地区的交通条件比起繁华的江南相差太多,而且有技术的工人也难找,这些都是制约西北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在朱由检穿越过来以前,大明的官营企业还是相当少的。正统年间以后,私营作坊顺势而起,逐渐超越并取代了官营企业的地位和作用,成为了引领大明手工业发展的主力军。在朱由检的计划中,官营企业将会是推动大明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这是因为朱由检会引导朝廷进行大量的投资,皇明商会的各种产业就是明证。要想让企业规模扩大,不断地将利润投入到扩大再生产中是最重要的。这一点上,大明的私营业主做的非常不好。由于眼界所限,豪商大户们更热衷于将利润转化成银冬瓜和田地,然后在纸醉金迷、声色犬马中悠然一生。现在內帑和太仓都有了大把的银子,朱由检可不会像那些目光短浅的江南大户们一样,他不会任由这些银钱在库房中朽烂掉。西北官府将会收到朝廷的大量拨款,用于支持本地的产业发展。除了贪墨以外,这个过程中允许官员在产业投资方向上试错,只要能把资金投入到实践中去,亏了也不会受到责罚。在朱由检的认知当中,官府投资是扩大内需的最佳方式。投资失败并不可怕,肉烂在锅里。失败并不代表财富凭空消失,而是意味着,资金从官府手里流入到了个人手中。而这些从中获得利益的个体,有了银钱之后就会消费,这就等于拉动了内需。在和内阁诸臣详解了投资与需求、消费之间的关系后,有关发展西北经济的整体策略便订了下来。似懂非懂的阁臣们目送朱由检离去后,遂一边讨论,一边离开了皇宫。当自家老爹在忙于国事时,已经放了暑假的朱慈烺却正在北城的闹市中闲逛着。在夏收来临之际,根据朱由检的指示,国子监及军器监、将作监子弟学校等官办学校首次实行暑假制度,假期时长为两个月。暑假一词的含义不言而喻,不管人们是不是能够理解和接受,只要遵从即可。事实证明,很多强制性的行政命令最初都超出了公众的认知,但只要渡过最初的适应期后,就不会再有人对这种强制措施提出异议了。不过虽说是放了长假,但作为大明太子的朱慈烺,也不可能像其他监生一样放任自流。东宫的师傅们终于逮着了机会,他们联袂进宫觐见朱由检,坚决要求对大明皇太子进行课业指导,不使皇太子在长假中荒废学业。朱由检认真考虑过后,最后与这些师傅们达成妥协,太子每日上午听讲两个时辰,下午自由活动,每五日歇息两天。当下的大明还是缺少了具体的认知,很多政策太过大而化之。没有根据具体情况制定更为详细的政策,以至于国库收入暴涨,但很多农户却没有分享到改革的红利。税收最主要的作用就是用来调节和平衡,使弱势群体享受到最起码的生存权。士绅一体纳粮的实施,就等于让这些豪门大户承担了弱势群体应该享有的义务、三五百斤的粮食或者同等价值的税金,对于大户们来说并不算什么。但落在百姓身上,可能就会让他们被压得喘不过气来。一旦遇上意外发生,这个家庭机会崩塌掉。来到这个世界上,不就是为了让更多鲜活的生命过的更好吗?不会有哪一家士绅大户敢跳出来指责自己了。南京事件的阴影会永久的印在他们的心上。至于私下的诅咒和唾骂就随意了,反正又听不到。后世不是有句名言吗?骂我的人多了,你算老几?敢当面骂就削你!在朱由检的计划中,再过几年,也就是到崇祯十七年时,将田地赋税降到十一。算是对原先那段历史上让无数后人痛惜的那场天变的一次纪念吧。甲申之变,神州陆沉,皇帝殉国,华夏蒙难。就为了那个散发覆面、左脚光着、右脚穿着红鞋、未着龙袍、只穿着一件蓝色常服的男人。为那个留下了“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去朕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遗言的悲情皇帝。朱由检也觉得应该用某种方式来向他致敬。那可是位皇帝,虽然并不成功,极度自我和自私,但却勇敢赴死的九五至尊。他的遗憾已经由自己来弥补了,他的仇人正在被大明官军追赶的犹如丧家之犬。他的宿敌已经退避到极寒之地,惶惶不可终日,如画的江山还是属于大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