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煜在一旁站在,并未插口,礼制的事情他本就是弱项,可不能拖了张璁的后腿。 不过,陈煜看着张璁侃侃而谈,心中暗道:八字不愧带有伤官,口才真不一般,不去当销售可惜了。 朝堂闹哄哄的,就像是菜市场。 杨廷和实在是看不下去了,他望向张璁,眼里闪过一丝冷意,看向毛澄。 毛澄叹了口气,插嘴打断道:“陛下,礼制不可废。宋朝程颐的《濮议》就是讲究礼仪的典范,想必陛下也是熟读此书。 陛下应该效法此礼法,成为万世之榜样。 纵观历史,舜也没有追尊他的父亲瞽瞍为军,刘秀也没有崇仁南为君。”
杨廷和附和道:“武宗皇帝以神器授之陛下,有父道焉。兴献王对你虽有天恩,但是不可‘称孝庙’,自然圣母也是同理。”
“你……你们……”朱厚熜再次被气,脸色涨红。 陈煜深深了叹了口气,低头思索,该如何解决这件事? 俗话说清官难断家务事,更何况牵扯到皇帝的大礼仪事件,肚里没点货,还真的没办法出口。 就在朱厚熜为难时,大殿外有太监高呼道:“湖广武将军来报!”
朱厚熜压抑着心中的愤怒,缓缓道:“宣!”
只是片刻,武将军大步流星的走进大殿,他没走几步,忽然感觉朝堂的气氛很不对劲。 不过他并未多想,向前几步,跪地抱拳道:“末将湖广安陆武子威拜见吾皇,吾皇万岁万岁万岁!”
“平身!”
“谢陛下!”
朱厚熜问道:“武将军可是有要是禀报?”
“是,末将接到圣母的信件,便立刻来朝见陛下。”
武将军回应了一声,从怀中拿出一个盒子,再次下跪并双手捧高盒子,高于头顶。 谷大用连忙小跑下台阶,接过盒子,又快速的回到朱厚熜身边。 朱厚熜打开盒子,赫然是几封家书,有朱厚熜母亲蒋氏的,姊妹的信件。 朱厚熜先看了母后信,只是看了几眼,他就眼眶泛红。 信中,蒋氏说她从湖北千里迢迢来京探儿子,可竟然听说“儿子”如今要变成自己的“侄子”,身份有可能瞬间从“母亲”变成了“婶婶”。 蒋氏还哭诉到自己怀胎十月生出来的孩子,如今要改换门庭,让她接受不了。 若是真的改换门庭,她实在无言面对朱厚熜死去的父王。 朱厚熜看着笔墨晕开的字迹,便明白这时母后边写边哭,明显是伤心至极,这才留下了泪。 最后写到,她要回湖北老家,问朱厚熜回不回,是相当她蒋氏的儿子,还是相当皇帝? 看到这里,朱厚熜的眼泪瞬间流出,哭诉道:“母后,厚熜一辈子都是你的儿子,儿子不当皇帝了,这就和你回湖广。”
百官的望着龙椅上的人,微微一怔,纷纷猜测新皇为何会说出这番话?难道蒋氏说了什么话?让新皇落泪! 而此时,朱厚熜抱着盒子,站起身用龙袍拭去泪水,高呼道:“你们都听着,本王不当皇帝了,母后叫我回家,你们另寻他人吧。”
朱厚熜的举动实在是惊世骇俗,让百官望着朱厚熜,半饷都没有反应回来。 “不当了,不当了,本王要回家!母后还等着我呢。”
说着,朱厚熜就沿着台阶往下走,丝毫不带留恋! 这可把百官给整懵了,这皇帝说不干就不干!天下哪有此理,若是让大明百姓知晓他们的皇帝是这样的性格,指不定会怎么说朝廷。 而且百姓可不会管礼制,只会看到皇帝儿子为了回亲生母亲的身边,连皇位都可舍去,这是多孝顺的孩子! 指不定还会歌颂新皇是千古第一孝子! 陈煜也是一脸懵,暗中嘀咕:这手段朱厚熜不是用过一次,怎么现在还用?能起作用吗? 百官们齐齐望向杨廷和,现在只有杨廷和发话才行。 杨廷和也是拿捏不准,也不清楚心里的内容是什么! 朱厚熜走下台阶,见到武将军还站着,说道:“武将军,还站着干什么?赶紧过来替本王收拾行李,我们去我母后那边。”
武将军回神,连忙说道:“是,末将领命!”
说着,武将军就跑到朱厚熜身边,跟着朱厚熜一起走向后宫。 杨廷和肯定不能见到朱厚熜离开,连忙跟上,并劝慰道:“陛下,陛下,何须如此,这皇位可不是说不干就不干的。”
朱厚熜不为所动,还是往后宫走。 杨廷和扭头看向百官,大怒道:“都还愣着干什么?”
百官见状,纷纷上前劝慰朱厚熜。 “陛下……” “陛下……” “……” 陈煜也跟在身后,他刚刚用望气术看了朱厚熜一眼,紫气翻腾,竟然比登基前还要浓郁,他就明白朱厚熜应该是走不了,心中大定,想看看后续的结果。 杨廷和边劝说,边让太监谷大用离开去请张太后,这事情一定要拦下来,不然他可在历史上可就成为笑柄。 百官乌泱泱的跟着朱厚熜,怎么都劝说不住。 只是到了正是接触后宫的地方,百官停了下来,后宫是皇帝的寝室,他们是不能进去的,这可急坏了百官。 好在杨廷和、定国公等老臣在特殊情况下可临时进出,这才继续跟着劝慰朱厚熜。 朱厚熜吩咐着太监和宫女收拾行李,说什么也要回母后身边。 就在杨廷和等人素手无策时,张太后急匆匆赶来。 “陛下,你这是怎么了?为何再次提出回湖广?”
朱厚熜道:“还能是何事?本王自登基以来,我父王的身份都未确定,现在我母后快要来京,百官还在百般阻挠! 母后生我养我,本王不能辜负母后的厚爱,本王要回家给父王守孝!”
“陛下,陛下,这件事还有回旋的余地。”
张太后慌了,毕竟大明的皇帝不能想干就干,不想干就走。 张太后对太监和宫女呵斥道:“都给我退下!”
很快房间中就只剩下杨廷和、定国公等一些重臣。 “陛下,有话说开就看,你现在是一国之君,可不能做这么鲁莽的事情!”
张太后柔声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