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失守荥阳的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他把许多英勇善战的将领和包括郎中骑兵在内的精锐部队都分拨给了韩信。自己则带着剩余人马在荥阳和项羽对峙。不得不称道下刘邦,楚汉相争中,刘邦从来没有躲在后方过,一直是冲在第一线和项羽死磕。
韩信在彭城之战后来到荥阳和刘邦会合。先是在京索两邑附近击退了追击而来的楚军,致使楚军止步荥阳,无法西进。之后魏豹反叛,韩信受命前往平反,最终俘虏魏豹,这个前面已经说过。接着韩信就准备北上。他的计划是先渡黄河,然后相继攻打代、赵、燕、齐诸国,收服黄河以北之后再南下攻楚,从后方截断楚军粮道,最后由东至西和刘邦前后夹击楚军会于荥阳,完成这个军事大圈。 所以他现在的首选目标就是黄河以北的赵代两国。也就是赵歇和陈馀。同时向刘邦请求增兵三万。刘邦应允了这个请求,派张耳带了三万人前往增援。张耳身为名士,交游广阔,很多时候对时局也有独特的见解。但是冲锋陷阵并非他所擅长。这次打陈馀竟然是他带队去增援韩信。相信极有可能是他自动请缨的。说到底还是绝交惹的祸。 之前陈馀击败张耳后,就等于收复了原本赵国的所有领土。因为常山王张耳的都城襄国就是原本赵国的信都。 收复了赵地后的陈馀把赵歇从代地接了回来,重新立为赵王。赵歇深感陈馀恩情,封陈馀为代王,号“成安君”。陈馀见局势未定、赵王软弱,就留在赵国辅政,只是派手下谋士夏说去管理代国。 韩信渡河之后,先攻代地,在阏与擒获了夏说,平定代地。此时由于荥阳战事吃紧,刘邦抽调了部分韩信人马回援荥阳。韩信和张耳带领剩余军队继续攻打赵国。 韩信准备取道天下九塞之一的井陉关攻赵。赵歇和陈馀在井陉口集结兵力驻防,号称有二十万大军。赵广武君李左车向陈馀提议说,井陉这条道路谷窄沟长,车马不能并行,汉军粮草必定在部队后方。你深沟高垒坚守此地;拨给我三万军士,让我抄小路由后面劫汉军粮草。那时候,韩信张耳前进无路,后退无门。不出十日,二人首级可呈于帐下。 陈馀却说,韩信的军队号称数万,其实只有数千。并且千里远征来攻打我们,军士都已经疲惫不堪、战斗力低下了。对于这样的军队我还不敢出击,闭关固守,其余诸候都会笑我胆怯,以后轻易就会来攻打我了。而且兵书有云:十则围,倍则战。如今我方人数远远多于敌军,哪还有不出战的理由?于是不听李左车之计。 韩信听闻李左车之计不被采纳,大为高兴,终于敢兵发井陉了。他先派两千伏兵伏于赵军营寨附近,并令他们看到赵军全部出动后,迅速占领营寨,拔掉赵军军旗,插上汉军军旗。然后余部背水结营。韩信率军攻打赵军,赵军出击。相持之际,韩信佯装败退,赵军果然倾巢而出追击汉军。汉军跑回营寨,前有大河后有追兵,只能转身拼死决战。赵军虽然人数占优,但挡不住汉军勇猛,想先回营避其锋芒。结果一看营地已经遍插汉军军旗,军心大乱,军士四处奔逃。汉军乘势两面夹击打败赵军。陈馀战死,赵王歇被俘。 韩信出兵之前就已通告全军不得杀李左车,生擒者赏千金。于是有人缚李左车献于帐下。韩信亲自为他解绑,请他上座,以师礼待之。 李左车是李牧之孙,在赵国屡出奇计,被封广武君,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军事人才。那句流传甚广的“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就是出自他口。他还流传下来一本兵书《广武君略》,并且在民间传说中还被尊为雹神。 韩信向李左车请教灭燕之计。当时辽东王韩广早被燕王臧荼所杀,燕与辽东两地皆为臧荼所有。李左车认为汉军接连经历了平定魏、代、赵的战役,已成疲军。如果接着攻打燕齐,极有可能僵持不下,这样就会直接影响楚汉相争的结果。不如摆出攻打燕国的姿态,收先声夺人之效,然后再派使者招降臧荼,当可不战而屈人之兵。 其实韩信背水一战击败赵国二十万大军,早就敲山震虎深深震慑到了邻近赵国的燕王臧荼。所以不出李左车所料,韩信使者一到,臧荼就直接归降了,建国后成为八位异姓王之一,也是其中最早起兵反叛的一个。 收服臧荼后,韩信向刘邦请命,任张耳为赵王,镇守赵地。刘邦答应了这个请求。其实韩信此时已经在为之后自己请封齐王做铺垫了。 整个北方只剩下齐国了。韩信征讨齐国的部队才走到半路,就听闻刘邦已经派郦食其说服了田广和田横共同对抗项羽。原本韩信准备停止行军,谋士蒯通却劝说韩信,郦食其以一根三寸不烂之舌就劝降齐国七十余座城,而将军统兵数万,征战年余,只攻下赵地五十余座城,功劳岂非被比了下去?韩信深以为然,于是继续攻打齐国。 齐国本来在历下(今山东济南)驻有重兵以防韩信。田广田横听从郦食其的话,归附汉军同抗项羽,所以放松了戒备并准备派使者去找韩信洽谈。谁知韩信趁历下戒备松懈,一举攻入,随后又攻克都城临淄。田广田横认为自己被郦食其所骗,大怒之下将之烹杀。 临淄城破,田横逃往博阳。田广逃往高密,并遣使向项羽求援。 项羽明白韩信收服北方之后就会南下攻打自己,所以一直在密切注意北方的战况。之前韩信消灭赵国后,项羽也曾多次派兵攻掠赵地,只是没有成功。为了阻止韩信南下、自己腹背受敌,所以项羽派龙且率领号称二十万大军前往救援田广。 龙且和田广会师高密后,不听部下固守的建议,认为胯下之辱、漂母饭信的韩信不值一提,准备出击。韩信率领曹参、灌婴等将和龙且相持在潍河。韩信命人用一万多个装满沙粒的袋子堵住潍水上游,然后率领一半部队攻打龙且。刚交战没多久就佯装战败,往回撤退。龙且大喜,认定韩信乃胆小如鼠之辈,兵力又少,于是带头渡过潍水追击韩信。韩信命人移走沙袋,河水暴涨,将楚军一隔为二,大半楚军来不及跟着龙且渡河,被隔于河东。得不到后续部队支持的龙且被韩信全力攻打下击溃,龙且战死。河东楚军见主将阵亡,无心再战,纷纷溃逃。韩信追击败军到达城阳,田广被俘,后被斩首。楚军残余尽降。 灌婴继续追击,到达博阳。田横听闻田广已死,于是自立为齐王,与灌婴交战。可惜接连败北、都城都已沦陷的齐兵士气低下,抵挡不住郎中骑兵。田横再度大败,只能逃往梁地,投靠彭越。之后曹参、灌婴等又继续清剿齐国残余城池,尽平齐地。整个北方划入汉军版图。 田横的结局我们必须说一下。因为他在秦末群雄中虽然耀眼度远远不及刘邦、项羽等人,但他却是最有气节的一个。 田横逃到彭越处一年多之后,刘邦建国,封彭越为梁王。田横既不想被杀又不想臣服于刘邦,于是带领五百门客逃往海中一个小岛。刘邦听闻后,派使者赦免田横之罪并召他来见。田横回复说,我曾经烹杀了大王的使者郦食其。现在郦食其的弟弟郦商又是大王所器重之人,我非常害怕不敢奉召。请求让我就在这小岛之上做一个平民百姓吧。得到回复的刘邦下诏给郦商:齐王田横即将来京,谁敢动一下他的随从人员,满门抄斩。随后再度派遣使者去召见田横并把这条诏令告诉了他,更向田横许诺,只要来京,最大可以封王,最小也是个侯。如果不来,即刻派军诛灭。 深知天下皆为汉土的田横无法再推搪,只能带着两个门客跟随使者赴京。距离京城还有三十里地的时候,田横借口朝见天子必当沐浴,于是在当地驿站住了下来。田横对两个门客说道:“想我田横当初和汉王一样南面为王。现在汉王做了天子,我田横却成了亡国之奴,还要北面称臣侍奉于他。这是莫大的屈辱。更何况我烹杀了郦食其,现在还要和郦商同朝为臣。就算他因为天子的诏令而不敢动我,我内心就不羞愧吗?天子召见我只不过为了见一下我的容貌。如今我割下自己的头,快马飞奔三十里的功夫,容貌不会变,还是能看到我究竟长什么样子的。”说罢横刀自刎。
两个门客秉承遗命,手捧田横首级,随使者飞驰入朝,奏知刘邦。刘邦感叹田横此言此行守义不辱,为之泪流。又想起田氏兄弟三人和自己一样起自平民,接连为王,真乃贤人。于是拜两个门客为都尉并派兵两千以诸侯王的葬礼规格安葬了田横。 田横下葬后,两个门客在墓旁挖了一个洞,然后自刎,倒入洞中,追随田横而去。刘邦听说后大为吃惊,认为田横门客都是贤才,想把海岛上的五百人也召唤入京。谁知岛上五百门客听闻田横自刎噩耗,早已集体挥刀,自刎殉节。世人感佩五百门客之忠烈,遂为小岛命名田横岛。 田横五百士,千古忠义传! 平定齐国后的韩信派使者觐见刘邦,希望刘邦封自己为齐王。正是这件事使刘邦心中有了芥蒂,也为后来韩信身死族灭埋下伏笔。个人认为韩信这件事做得相当不成熟。首先,当时的韩信虽然无齐王之名,但其实已经有齐王之实了,毕竟军权掌握在他手中,虽然并不是全部。名号虽然重要,但并没有急到火烧眉毛的程度,完全不必要追着刘邦去讨。其次,向刘邦提出要求的时候正值刘邦在荥阳吃紧的时候。这时候提出封王的建议一定会给刘邦拥兵自重、乘人之危的感觉。而且刘邦会觉得韩信是个养不熟的白眼狼,刚立战功就漫天索价,要求封王。最后,就算韩信不提出,刘邦之后肯定也会主动给韩信封王。西汉的江山有一半是韩信打下来的,以刘邦的大封功臣,绝不可能不封韩信。但是人家自愿给你的,和你自己索求得来的,那是完全两种概念。可惜韩信不明白这个道理。 果不其然,收到请求后的刘邦大为光火。老子在这里和项羽死磕,天天指望你能快点来援,你却只想着自立为王。我们前面说过很多遍,刘邦最恨的就是叛变。韩信的举动在他眼中和叛变并没有太大的区别或者说是叛变的前兆。相信此时的刘邦已经在心里给韩信贴上“久后必反”的标签了。他甚至想出兵攻打韩信。还好张良和陈平劝阻了他并说,现在我们对抗项羽已经处于劣势了。韩信真要称王,别说攻打他了,连阻止的能力我们都没有。与其拒绝他,不如顺水推舟,封他为齐王,让他自行镇守齐地。否则的话很可能逼反韩信。刘邦听从了他们的建议,派张良带着印信去封韩信为齐王并征调他的部队攻打楚军。 这只是楚汉相争中的一个小插曲,但影响却十分重大。如果刘邦当时没有听从张良和陈平的建议,那秦末的楚汉相争极有可能演变为鼎足而三。真的出现这种情况,天下大事未可知也。说句实话,刘邦真的是一个很愿听从别人意见的人,我们基本上看不到他拒绝别人建议的时候。这一点,项羽真的拍马也追赶不上。而对于君王来说,“纳谏”两个字实在是太重要。有时候真的比自己想到还重要。 后世的李世民可以开创“贞观之治”,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正是“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八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