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有和定睛一看,这才发现竟是自己的两个女儿。
“老三,老四,你们……”他满心狐疑,可又不知该怎么问。
老三老四却非常高兴,一人抱了他一个胳膊,边往院里走边喊道:“妈!二姐!爸回来了!”
进了屋的甄有和觉得自己在做梦,他家那破破烂烂的屋子,什么时候变得这么亮堂干净了?
炕上铺着整张干净的苇子炕席,摞着高高的崭新的被垛。
窗户上挂着新窗帘,柜板上放着麦乳精和不锈钢暖瓶。
老婆李桂花还卧在炕上,可是明显气色好多了,头发梳得整整齐齐,身上的衣裳也是新的。
“他爸,你回来了,吃饭了没?”李桂花看着风尘仆仆的丈夫,心里头忍不住发酸发苦。
“家里……这是咋了?”面对着崭新的家甄有和显得有些拘谨。
“说来话长,你先坐下,这都是二丫头的功劳。”李桂花笑着说,“老三,给你爸沏碗麦乳精喝。”
这时,甄明明也从西屋过来了,见了甄有和笑着打了声招呼。
甄有和看着落落大方的甄明明,总觉得她个子长高了,也出落得更漂亮了。尤其是那双眼睛,清澈又沉稳,再没了以往的瑟缩胆怯。
这是甄明明重生之后,第一次和这个便宜爹见面。
不得不说,甄有和的颜值是他们兄弟姐妹中最高的一个,而且明显和那几个很不像。
这就有意思了,原主记忆深处的某块禁地似乎又被触动了。
“爸,你还没吃饭吧?我去给你热饭。”甄明明知道自己必须适应在这个家的身份。
这边李桂花便把家里的变化一五一十地说给丈夫听。
“你不知道,二丫头摔在冰上差点儿没死了。这孩子昏迷了两天两夜,再睁开眼就好像换了个人似的。”李桂花后怕地说,“家里断了顿,是她捡柴的时候给人家部队指路,得了些东西。后来又上老刘家去闹,让他们赔了钱又赔了粮食,我们才有饭吃。再后来,这孩子就想办法赚钱,上河里去捞鱼,又到县城去找临时工。唉,说起来这么小的孩子,也实在难为她了。”
“咱家现在吃的用的这么好,欠人的钱咋办呢?”甄有和有些不踏实,“人家不得说吗?”
“你别急,听我说。这二丫头后来呀就生起了蒜苗,是人家武装部让她生的,生完了就直接拿走。一批蒜苗能挣一百多,现在家里那八百多的欠账,还剩下不到二百块钱就还清了。”李桂花的语气里满是自豪。
“这也太挣钱了!”甄有和惊讶得合不拢嘴,“我出去累死累活,四个月也才挣了三百。”
“哎呀,那你也挣了不少。这么着,咱们家今天就能把欠的账都还利索了。”李桂花真是满意得不能再满意。
“二丫头那蒜苗还能卖几回?我想着过了年带你到省城去瞧瞧病。”甄有荣问。
“我听她说也就年前年后这几茬,卖完了就不卖了。”李桂花的声音低了下来,“也许到明年冬天,她还能接着做。”
只是能不能她可确定不了。
“那应该也够给你治病了,好歹没了饥荒,日子总是比以前好过了。”甄有和并没有多少不甘心,因为这样的情况对他家来说已经是意外之喜了。他很满足,也很感激。
“哎,说的是啊!这就是老天爷照顾,让咱家撞了大运。”李桂花心里也是这么想的。
人到啥时候都不能不知足,她能活到现在,能过上这样的好日子,若还是贪心不足,那就有些过分了。
老三放上了炕桌,又和甄明明把热好的饭菜端上来。
五花肉炖白菜豆腐,外焦里嫩的烙饼,还有一碗新蒸的鸡蛋糕。
“这吃的也太好了,可不能总这么着,”甄有和过惯了苦日子,忍不住告诫孩子们要节俭,“这往后花钱的地方多着呢,可不能就看眼前呀。”
“没事儿的,我在城里做临时工,每个月也能赚几十块钱。”甄明明又烫了一壶酒拿上来。
“那不也是临时的吗?再说了,有钱攒着点儿,再过几年你就该找婆家了。好好治备点儿嫁妆,到婆家也能抬起头来。”甄有和想到了可怜的大女儿。
自己这个当爹的没能耐,姑娘出嫁的时候就陪送了一对儿暖瓶,婆家觉得太寒酸,常拿这个揶揄他们。
“二姐还能给人做衣裳改衣裳,”老三忍不住插话,“还会绣花。县城那些人都争着抢着找她呢,有不少大官的太太都夸她。”
她二姐可有本事了,最能赚钱。
“妈跟大哥他们……”甄有和吃完了饭,看着自家如今的生活条件,不禁想起了母亲和兄长。
“妈和大哥他们现在不跟我们说话,”李桂花道,“起先来闹过几场,要钱要东西,后来又想要生蒜苗。”
“有了钱就一起赚嘛,反正是一家子。”甄有和说,“又没分给两氏旁人。”
“爸,这事儿我做不了主,我又不能替人家武装部做决定。大爷他们要生就让他们生,生出来人家要就要,不要我也没办法呀。”甄明明满脸无辜地说,“你说是不是这个理儿?”
“话是这么说,可……”甄有和不知什么时候二丫头如此伶牙俐齿起来,“可你奶奶他们终归是长辈,你得……”
“得怎么样?得敬着得怕着?这么多年,我在你们老甄家连大气都不敢喘。到头来,那屋里的人谁帮过咱们一把?要不是二丫头争气,我们娘几个早饿死冻死在这屋里了。”李桂花打断了丈夫的话,“别动不动就拿辈分说事,孩子们又不该他们欠他们的。”
“你看看你,现在咋这么不讲理了?”甄有和仿佛不认识李桂花了,“要是没有我妈能有我吗?我和我哥是一个娘肠子爬出来的,我们要是生分了,还不得叫旁人笑话?”
说着他提起那斤大饼干和烟叶子就下了炕,这大饼干虽然是给孩子们买的,可家里现在这样的情形,怕是也不稀罕了:“人到啥时候都得孝顺,你别教坏了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