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军莫慌,那王匡外厉内荏,必不能成事。”
平津都尉贾诩不紧不慢地说着,脸上没有半点慌乱。
牛辅闻言,疑惑问道:
“文和先生可曾见过那王匡?”
“未曾。”
“那先生怎知那王匡外厉内荏?”
“诩之前听闻那王匡屡屡请求带兵出战,可见其出兵之急迫,此乃外厉。
可即使如此急切,仍然要等到袁绍与之合兵才敢出兵,可见其胆虚,此乃内荏。”
牛辅一想,确实如此。
那王匡就是嘴上叫的凶,实际上比谁都胆小,跟纸老虎似的。
可纸老虎带着三万兵,也变成真老虎了!
他们这边的兵力只有万余呀!
于是牛辅看向贾诩,眼神热切。
“先生定有妙计,还请先生教我!”
贾诩淡然一笑。
“将军过誉,不过诩确有一计可破敌军。
依我来看,吾等只需派疑兵在平阴津故作要攻打河阳津,那王匡心生惧意必然调回韩浩死守河岸。
届时吾等从小平津渡河绕后便可一举攻破。
河阳津失守,孟津关兵力空虚,又缺乏资粮,便只能固守待援,而无力发动进攻。”
(津指渡口,往往以旁边的县城命名。
黄河从左到右流经的顺序是平阴津、河阳津、小平津、孟津。)
“妙呀!妙呀!先生这叫…打东来西?”
牛辅正想夸赞,却发现自己想不起来那个词怎么说了。
贾诩早已习惯,说道:
“声东击西。”
“没错!就是声东击西!就这么办!”
三月十五,王匡手下的斥候如往日一般巡视营地四周,却发现一向平静的黄河南岸出现了缕缕炊烟。
有敌军驻扎在对岸!
士卒赶紧将消息上报给王匡。
王匡并未惊慌,先问道:
“王校尉,河对岸大约驻扎有多少敌军?驻扎在何处?”
王禾是王匡从家族里带来的小辈,是王匡的亲信,今早便是他巡视发现了敌军的踪迹。
王禾根据炊烟的数量估计。
“回府君,约莫有八千人,驻扎在平阴县附近。”
八千人?这是敌军主力啊!
王匡慌了,他已经让韩浩带着大部分兵力驻扎到孟津,河阳津只留有五千人,若是敌军主力从平阴津渡河过来,他就完了呀!
不过王匡并未完全丧失理智,这也有可能是敌军的诱兵之计,他打算晚上亲自观察一下。
夜半时分,王匡站在黄河北岸往南看去。
只见对岸东侧灯火涌动,红光蔓延数里,将夜空都染上了火光。
这何止是八千人,说万人王匡都信了!
王匡当即点亮烛台,给韩浩写了一封求援信,命王禾送往孟津。
敌军初至,今晚肯定要休整一晚,让韩浩利用这个间隙赶紧带兵回援。
不过以防万一,王匡带着两千士卒穿上盔甲带上武器来到平阴津对面河岸防止敌军夜袭。
而此时河对岸,张济正指挥手下士卒举着火把跑来跑去,身后扎着不少木桩,木桩上通通绑着火把。
张济看着河对岸不断涌现的士卒,问道:
“文和先生,可以将火把熄灭了吗?”
“可以了。”
贾诩摸着胡子笑眯眯的说。
张济便命令士卒将木桩上的火把扔到地上,用土盖灭。
任务完成,贾诩转过身,慢悠悠的回到自己的营帐准备就寝,他已经不年轻了,要注意养生。
河对岸的王匡见对面灯火一下子黯淡下来,声音也越来越小,紧张的握住袖子,他担心敌军是在潜伏。
又等了许久敌军依旧没有动静,王匡终于放心下来。
对方看来是不打算今晚袭营。
此处没有营帐,所以王匡留下两百人,带着其他人回到营地休息。
明日再扎营。
而位于小平津的牛辅看到西方火光熄灭,当即大喜道:
“李傕、郭汜、速速带五千士卒渡河,进攻敌方营地。”
牛辅和贾诩约定,若是敌方中计就熄灭灯火,若是没有就彻夜不灭。
“是,将军!”
李傕和郭汜都很兴奋,驻扎于此将近一年,他们也渴望一场胜仗来获取战功。
尤其是见识过吕布小儿赢了一场之后那得意洋洋的模样。
夜晚的河水很凉,但无法浇灭他们心里澎湃的热浪。
到了对岸,两人留下亲信在此次接应后面渡河而来的士卒,自己则带着先到对岸的两千士卒赶往河阳津。
王匡还没到营帐,就闻到一股浓重的血腥味。
大营出事了!
王匡赶紧带着士卒回去查看,迎面便撞上等候于此的郭汜。
王匡以前也杀过人,不过杀的是宦官,那些宦官就像羔羊一样软绵绵的,所以这给了王匡极大的自信。
他觉得杀戮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所以他催促袁绍想要出兵。
他觉得只要出兵他就能立下战功。
那为什么他从来没有考虑过自己一个人出兵呢?
以前王匡不知道,现在他知道了。
原来他在害怕,害怕自己变成羔羊。
在天性凶残狂暴的凉州士卒面前,他手下的士卒完全不是对手。
他变成了羔羊!
王匡带着无边的恐惧策马逃离,他要离开这里!
在亲信的掩护下,王匡来到河阳津后不远处的河阳县,县令深夜被惊醒,赶紧过来宽慰他们惊慌失措的府君。
但等他到达的时候,王匡早已脱力的昏厥过去。
而询问和王匡一同过来的士卒,他们只能支支吾吾的说出大营被偷袭,但其他的就都说不出来了。
王匡昏了一天,等他醒来的时候,面前是狼狈不堪的韩浩。
原来韩浩收到求援信就带领一万五千士卒火速回援,留下颜良一人带万余士卒守着孟津。
而在回援的路上,韩浩遭遇了敌军的伏击。
最后只带着亲卫逃回来。
这是一场大败!
想到凶残的凉州士卒,想到对他颇为怨恨的河内世家。
王匡痛苦的抱住头。
他想逃!
王匡甚至想弃官逃回泰山郡,他想念他的宗族。
但是他知道,一旦他这么做了,他会被世人嘲笑死的。
所以王匡写了一封信告诉袁绍这里发生的事,并请求支援,然后留下心腹打理河内郡的事务。
他要回泰山郡“募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