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这此战役,耿炳文输得心服口服,他是见过世面的,在当年他也领略过徐达、蓝玉、李文忠等一代名将的骁勇善战。而这一次打败他的,是自己的晚辈,此人足智多谋,用兵如神,他在朱棣面前毫无还手之力,
但他毕竟是耿炳文,他最擅长的事情就是防守,而且他已经退回到了城池里面,这里才是他的用武之地。八壹中文網
当面那个不要命的张士诚我都不怕,我还怕你们?就这样,耿炳文愣是凭着剩余的残兵坚守住了真定,任凭燕军如何进攻,都没有露出一点破绽。
耿炳文想明白了,我没有必要跟你面对面地硬刚,我只要拖住你,让你前进不得前进一步,那么我就全程成功了。耗着吧,看谁耗得过谁。
这一招果然有效,朱棣还真的耗不起了,耿炳文坚守不出,而真定城又久攻不下,大军不能前进一步,这可如何是好?
黄子澄的馊主意
可就在朱棣一筹莫展之时,朝廷里有人坐不住了,这个人就是黄子澄。在他看来,耿炳文已经老了,他根本不是朱棣的对手,这样下去南军必然大败,因此他建议让李景隆替换掉耿炳文,并且带领更多的兵马,这样就一定能够打败燕军。
关于李景隆,我前面已经介绍过了,如果忘了也不重要,只需要记住他虽然是李文忠的儿子,但他却是个军事白痴就行了。我至今都没想明白,为什么黄子澄会推荐让李景隆这么一个纨绔子弟披挂上阵呢?在此之前,由于天底下基本上还算比较太平,所以李景隆的主要工作是练兵,他还从来没有参与过打仗。
就这么一个毫无战争经验的人,就敢把几十万人的命运托付给他,让他领兵出征,更何况他的对手还是如今天底下最好的统帅之一,真不知道黄子澄是怎么想的。
当然,朝廷里还是有明白人的,三人帮之一的齐泰坚决反对这一提议。可是现在的朱允炆已经被朱棣弄得伤透了脑筋,他已经失去了判断力,想都想就拒绝了齐泰的建议。
朱允炆这辈子做出过许多错误的选择,但这个错误的选择是最致命的,他将为此付出惨痛的代价。
耿炳文的下落
耿炳文兵败的事情是板上钉钉了,可关于他究竟是怎么死的,却成了一个谜团。最官方说法是在朱棣称帝的第二年,刑部尚书郑赐、都御史陈瑛上书弹劾耿炳文,说耿炳文的衣服、器皿上有龙凤的图饰,还用红革呈做玉带,逾越制度,他的这些行为是大逆不道的,因此耿炳文十分害怕,于是选择了自杀。
另一种也有很多人支持的说法是耿炳文死在了真定,其中也有许多依据,首先是在耿炳文退守真定的四天之后,朝廷便急忙地让李景隆走马上阵,替换掉了耿炳文。临阵换帅,乃兵家之大忌,这一点朱允炆也是知道的,因此很多人猜测耿炳文可能已经阵亡了,就算没有死,至少也受伤了,而且伤得不轻,要不然朝廷也不会急急忙忙地更换主帅。然后就是在云南发现了一块墓志铭,这座墓是耿炳文的儿子耿琦的,上面记载着耿炳文是在“靖难之役”中战死的。
对于这位驰骋疆场老将,我的心里只有尊敬和佩服,我宁愿相信他死在了战场上,因为他戎马一生,经历过无数次战火的洗礼,这样的结果可能也是他想要的,或许也是其他久经沙场的将士们最后的期望。当然,这只是我的猜测,我只是不愿接受这么一位令人敬畏的老将最后死的那么冤屈而已。
但是不管怎样,耿老将军的故事已经过去了,新的篇章即将开启,还会有无数的人会登上历史的舞台。
建文元年(1399年)九月,素不知兵的纨绔子弟领兵出征了,他声势浩大地向着战场进发了,随同他前行的除了五十万名士兵以为,还有朱允炆那翘首盼望胜利的心情。
朱棣的窃喜
正在朱棣还在军营中苦思冥想如何破敌之时,有人将这个消息告诉给了他。
真乃天助我也!朱棣高兴得就要蹦起来了。很快朱棣便召开了第三次动员大会,在这次会议上他列举了李景隆必然失败的五个原因:其一政令不修,上下离心;其二南方士兵不适应北平的霜雪气候,粮草不足;其三不计险易,深入趋利;其四此人求胜心切,刚愎自用,但智信不足,仁勇俱无;其五所部尽是乌合之众,且不团结。
简单地总结一下这五个原因就是南军远征不利,军心涣散,而最重要的是李景隆对于打仗可谓是一窍不通,他就是个军事白痴。
如果李景隆在知道这些后,他可能会气得当场吐血,还好他不知道。相反,他不仅没有重视这个昔日的玩伴,低估了两人之间的差距,反而还觉得自己势在必得。
输赢已经是没悬念了,那我们就来看看李景隆究竟有多白痴,会一败再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