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在临终前,把大汉集团的一些大佬们召集到一起,开了个股东大会,会议精神就是:以后这个公司就是我们老刘家和你们这帮老兄弟平分了,所以我们得时时刻刻相互照看着。
这玩意看着是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但是最后却难免会走向几家欢喜几家愁的局面,这和公司的任何一次绩效改革一样。“白马之盟”对谁的利益伤害性最大呢?无疑是吕雉和她背后的吕家,人家当年全心全意支持你刘邦创业,结果一辈子念念不忘的就是如何将她们彻底踢开,凭什么?就因为人家不姓刘?
吕雉很生气,后果很严重。你刘邦辛辛苦苦搞一个什么“白马之盟”,不就是要建立汉初“皇权——王权——相权”三权分立的稳定政治局面吗?不就是希望你们老刘家的利益能够千秋万代吗?不就是担心咱们老吕家抢了你们老刘家的肉吃吗?不急,看老娘如何破了你的局。
先来看看“白马之盟”背后的逻辑漏洞。首先,秦朝不是刘邦推翻的,而是项羽推翻的,刘邦号召大家斗地主,从项羽巧取豪夺得到了江山。上行下效,其他人自然也可以名正言顺地抢你的江山;第二所有的功臣宿将并不是靠你刘邦的赏赐吃饭,人家是凭实力和功劳走到今天这个位置的,只是你名义上的下属,其实是你的合伙人。所以,刘邦制订“白马之盟”那套自上而下的逻辑其实是有很大漏洞的,功臣宿将可听可不听。
另外,刘邦精心打造的“皇权——王权——相权”三权分立的政治局面也存在人性逻辑漏洞。皇权和相权之间夹着一个王权,王权作为皇权和相权之间的夹心饼干,对谁都不讨好,谁都不会真正在乎他们的生死。
也正是因为如此,吕雉在刘邦死后,通过儿子刘盈控制了皇权,然后对症下药地开始破局了。她先把周勃、陈平这些军功集团的代表叫过来,表示自己会遵守先皇的约定,不会动军功集团的利益,相权还是交到你们手里。但是,至于皇权和王权之间的博弈,这事你们就别操心了,这是咱们皇室之间的家务事。
而对军功集团来说,只要没有损害到自身利益,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你弄你的吧,我们搬起板凳看戏就可以了。免得神仙打架,小鬼遭殃。
这里顺便提一下当时军功集团的三位大佬的态度,这也能从侧面反映出不同的人觉悟是不一样的。
吕雉在刘盈死后,想对刘邦的那些子孙动手时,先还是谨慎地试探了一下军功集团的态度,她先问了当时百官之中地位最高的三个人,也就是所谓的三公——王陵、陈平、周勃。
王陵的态度很直接也很强硬,以刘邦当年的白马之盟为由表示坚决反对;陈平则表示:“高祖当皇帝时,封刘姓为王;现在您也是国家一把手,所以封吕姓为王,这一点毛病都没有啊!”;一直以大老粗的形象示人的周勃则简单地表示:“我没意见!”
看到没有,王陵就是一个蠢直蠢直的人。老板已经过世了,老板夫人掌管公司已经七年了,这个时候老板娘提出要家庭内部整顿一下,你一个外人管得了吗?你不是给自己找不痛快吗?所以,没过多久,王陵就被吕雉给架空了。
好在王陵还算有自知之明,一看情况不对,赶紧告老还乡以求保命。临走前,还对周勃和陈平发了一顿牢骚,说好的一起坚持立场,你们怎么可以这么没有立场呢?而陈平和周勃则意味深长地笑了笑:“保刘姓正统我们不如你,但救汉室江山你不如我们!”后来,果然是陈平、周勃平定了诸吕之乱,当然这是后话,也是有原因的。
待到军功集团主动站开人之后,吕雉就没有什么后顾之忧,于是大刀阔斧地刘家子弟动手了。你刘老三这个杀千刀的,你日防夜防时时防着我们娘俩,以前儿子还在,看着儿子的面子上,咱不和你算得那么清楚。现在儿子也没了,咱和你也没有什么恩怨利益牵扯了,看我怎么弄死你那些子子孙孙?
在排除了军功集团那些老臣的阻力之后,吕雉开始广封吕姓王。而且她封得特别有讲究,她不是另行封赐,而是替代封赐。什么意思呢?就是用吕姓王去替代刘姓王,使得刘姓王越来越少,吕姓王越来越多,还能保证不会损害军功集团的利益。
至于那些吕雉觉得暂时没必要杀掉的刘姓王,她也一律给他们安排了标配媳妇——吕姓媳妇。咱不直接端掉你的饭碗,但是你们姓刘的也别想吃独食,得让我们咱们姓吕的和你坐在一个桌子上。
所以,在吕雉当家的后期,刘姓王爷的世界末日基本到了极致了,要么因为被猜忌而被杀;要么你就老老实实地娶吕家媳妇、任由摆布;要么你就夹紧尾巴、装疯卖傻。
其实吕雉利用“白马之盟”对付刘姓王的基本思路和刘邦对付异姓王是一样的,都是采用了步步蚕食的思路,先团结可以团结的力量,再逐步去消灭要消灭的敌人。
而吕雉之所以能够这样畅通无阻地去对付刘姓王爷,主要是她采取的方式,对军功集团来说,几乎没有什么痛感,他们的抵抗意志并不强烈。只要相权在他们手里,没有明显地违背“白马之盟”的盟约,我们何必要互相为难,你们老吕家和老刘家要窝里斗,那还不随你们去?八壹中文網
通过吕雉利用“白马之盟”的手法,我们要明白一个最基本道理:只要你不去动别人的核心利益,是不会有多少人非要较真地跟你要死要活的。
吕雉为什么最后又败给了“白马之盟”呢?
要搞清楚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学会去梳理吕雉这个人的思想转变。刘邦生前、刘邦死后和刘盈死后,这三个阶段的吕雉是不一样的。
刘邦生前,吕雉为了顾全大局,为了增加刘邦和自己的整体利益,百般忍耐、任劳任怨;刘邦死后,吕雉为了稳定局面,为了帮助儿子开创新的局面,虽然也会发泄一些个人情绪,比如对戚夫人母子实施打压和制裁,但整体上还是比较克制的;刘盈死后,因为心中最后一点念想都没有,吕雉的潘多拉魔盒才彻底被打开了,这样一个没有依恋和出路的人,她的行为逻辑是会越来越疯狂的。
纵观吕雉前期的执政生涯,其实是并没有做什么出格的行为的。也就是收拾了不识时务的戚夫人母子,因为戚夫人对吕雉的伤害性和侮辱性都太强了;还是就是计划弄死刘邦的长子刘肥,因为刘肥作为刘邦的长子,对尚年幼的刘盈产生的政治威胁太大了,并且刘肥当时被封为齐王,齐地是天下七大郡之一,地大物博,不可控因素太多。好在刘肥得到了高人指点,不断地往嘴外吐肉,把自己齐国的封地不断地挥刀自宫,让给了吕雉的利益集团,才得以善终。
在刘盈当皇帝的那七年,吕雉并没有过多地干预朝政。她顺从了刘邦的遗命,先后任用萧何、曹参为相,给后世留下了一个很著名的成语——萧规曹随。这七年为整个大汉王朝开了一个好头,也就是后来的“黄老之治”。世人皆说刘盈是一个厚道的皇帝,殊不知这背后主要还是吕雉的功劳。
甚至在刘盈当政的时候,匈奴的冒顿单于写信以男女之情来调戏她这个寡妇,她为了孩子的百年大计,也默默地忍受了。古往今来,凡是通过正式外交途径公开侮辱对方的国家元首的事件,最后几乎都难以避免地演变成了战争。但是吕雉一个女流之辈,能忍人之所不能忍,这是难能可贵的。
因为当时刘盈刚刚当上皇帝,内忧外患,大汉王朝也是外强中干,它经受不起一场大规模作战,无论是打赢了还是打输了,刘盈的皇位都将很难坐得稳!大多数人都是想快意恩仇、不服就干,只有少数人能根据情况作出正确的判断和理智的克制,这就是吕雉的高明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