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呐!那便是‘两千料大船’?”
叶非远远地看见尚未完工的“水师”订购的战船,发出了一声惊呼。 明崇俨也看呆了。 那高过十丈的船身,底尖上阔,船头昂、船尾高,且建有三层艉楼,竖巨大桅杆五根,虽然尚未挂帆,但那气势,亦足以说明,此乃“巨舟”也! “明哥儿,咱们可否登船观之?”
叶非眼望大船,口中言道。 “不知,待吾去问。”
明崇俨丢下一句话,快速走向房元昭那里。 “汝意欲登船上舟?”
房元昭微微一皱眉头,转首看了一下被诸多官员“围住”叙话的冯宝,再回首道:“今日不成,先生有严令,无关人等,不得登舟,此为‘水师战船’,非‘民船’可比。”
“吾唐突了,谢师兄指正。”
“无妨。”
房元昭旋即又道:“‘战船’不可以登,然‘民船’则不限,待陈都尉操舟归来,小俨登而观之便是。”
冯宝并不知道自己两个徒弟之间的对话,他正向着一众地方官员“解说”,关于“两千料大船”的详情……而后,还亲自陪同“广州刺史”李仁,登上“水师战船”。 边走、边看、边问着……直至登上艉楼最高处,李仁俯视四周,感慨而道:“如此‘巨舟’,遨游于海波之上,靖海、肃寇,当无往不利也。”
“刺史所言极是,乘此舟出海,想来亦可无惧风雨。”
另有官员发声说道,并引来一片附和之声。 “如此巨舟,当真闻所未闻。”
王福来很有感触地轻叹一句。 紧捱着一旁的贺兰敏之却似跟着道:“吾,心安矣。”
他们二人,直到此刻,方才将一颗颇为不安的心,按捺住。因为快要随船出海,要说“无惧”,那可真就是自欺欺人了。幸好,站在这庞大“巨舟”之上,踏实许多。 冯宝穿越而来大唐,行事带有很强烈的“后世印记”!在他的安排下,官员们离开“大船”,即开始组织“水师官兵”分批登船“参观”,且曰:“提前熟悉船只构造。”
官兵们的眼光自然与地方官员有很大不同,他们更多将目光放在船舷两侧安放的小号“投石机”以及看起来更小一些的“八牛弩”上。 官兵们不知道,用“助力弹簧”为动力,以内置多根细铁棒,外裹竹、木条片,且以铁丝紧固的“弹射主杆”,看起来像是一根巨大无比的“长勺”,实则制作极为复杂,且造价不菲!更重要是在“绞盘”配合下,仅需数人即可操用,大大降低了人力,而且“投射”距离更远,精准度更高,远胜军中使用“投石机”。 至于“八牛弩”,更是在多年改进下,全面“小型化”,仅一组六个人,就可以操作,只因零部件制作不易,一时间难以大量生产而已。 在冯宝眼中,有这两样“远程武器”,加上可以用于“火攻”的“煤油”,在这个时代,想来足够了。 甲板之下,有三层。 第一层是舱房,供人休息;第二层是库房,用于存放作战、生活物资;第三层也就是底层,共分隔成二十个“密闭舱”,除了部分放置“压舱石”,其余即可放物资,亦可在船底被人凿漏,或者发生轻微破损时,用来封闭漏水处,以防止海水大量涌入,造成船只沉没。 这些往后百年,甚至数百年才出现的设计,对于唐人而言,实在是无比震撼。 如果说,参观大船的“水师官兵”们,仅仅是目睹之余的惊叹,那么,在大海里,实际驾船的陈都尉一众,却实实在在被“震”到了! 海面无风三尺浪。 以往驾舟,但凡“出海”,俱同“鬼门关”走一遭。风浪颠簸不说,只要遇上风雨,随时都有倾覆沉船可能,那可是真正得看老天爷的心情了。 如今,“巨舟”驰骋海面,随浪上下而波动,但站在上面的人,却感觉比过往好了太多!平稳,让人有一种踏实的感觉,是所有人的共识。 陈都尉命麾下军卒严格地检查了每一处船身,几乎每一寸都没有放过。尤其是甲板下船舱,更是按照冯宝曾经说过的话,仔细检查有无锐角,有无可移动物件,直至得知一切均符合“要求”,他才重重松了一口气。 “来人!”
随陈都尉一声大呼,两名军卒迅速走至近前。 “传令——返航!”
陈都尉道:“另知会随行高旅帅,一切无恙。”
两名军卒闻声,迅速登上船艉楼顶端,通报给“旗语兵”。 随着“旗语”发出,三艘伴行“战船”开始转向,往回而行。 “报——”一名军卒拖曳着长音,快步穿过人群,直接跑到冯宝近前,行礼道:“启禀大都督,匡校尉命小的禀报,陈都尉驾舟,已然出现在‘望远镜’里。”
“甚好。”
冯宝说着抬手挥退报信军卒,而后对身旁众官员道:“诸位,且请随本官前往相迎。”
“理应如此。”
刺史李仁笑而迎道。 其他官员更是无不应承。 冯宝也不客气,率先而行,行不出两步,转首对身边刘长河道:“传令,全军整装,列队以迎,不得有误!”
“造船作坊”自用的码头,占地极大,容纳一万大军整装列队,那是绰绰有余。 根据“水师都督”冯宝的指示,还临时搭建了一座高台。此刻,冯宝与一众文武官员站立于台上,目注越来越近的“两千料大船”缓缓靠岸。 没有人知道,冯宝一颗悬在半空的心,此时此刻才算是真正落了下来。命令“水师全军”集结,他可是做了两手准备,要么“迎接”平安返航;要么下令展开“救援”。如今,眼看“大船”平稳靠岸停泊,惴惴不安终于随风而去。 “禀大都督,末将领‘水师第五营’操舟归来,特此缴令。”
陈都尉独自登上高台,依礼言道。 “船,如何?”
冯宝问出了所有人最关心的问题。 “大船建造技艺精湛,制作精良,全船无瑕疵,实乃属下所见之最好船只。”
“好——!陈都尉请起。”
冯宝说完,上前两步,面向全军,大声道:“今日,乃‘水师’之良辰吉日!因,亘古未有之‘巨舟’,经验证后,得以正式编入‘大唐水师’。或许有人会问,返航归来之舟,不是‘民船’吗?此话,对,也不对!个中缘由,本都督不必细说了。但本都督可以告知众军的是,此船,当为‘水师新建战船’之第一艘,日后,将会有更多、更大、更好的!在此,本都督正式宣布,已下水大船命名为‘长安号’,在建大船为‘洛阳号’。众军,可有听得清楚?”
半晌,等冯宝所说传遍全军,紧跟着,在一众军官带领下,全军高呼:“听清楚了——” 当一万多人,几乎同一时刻,发出相同的声音,那呼喊声,如同山呼海啸般令人震撼! 待声音平息下来,冯宝大声下令道:“令,‘第一营’至‘第四营’,‘第七营’至‘第十营’,按序列,以‘方阵’队列,回转大营;‘第五营’负责‘长安号’、‘洛阳号’警戒,‘第六营’负责‘造船作坊’警戒,自今日起,无关人等,不得入内。”
随着军令层层下达,“水师全军”开始缓缓移动…… “长河,去通知李聪及其余诸位,日落之前,‘长安号’可登舟观视,过时不候。”
冯宝一边走下高台,一边对刘长河说。 眼见刘长河离开,跟在冯宝身后的贺兰敏之忽然开口问道:“冯兄怎会想起给船命名?”
“好记啊。”
冯宝很随意地回道。 “如此简单?”
贺兰敏之似有不信。 “还能有何?”
冯宝很是无语地反问。 “本官倒以为,命名之事,善也。”
刺史李仁听到他们之间的对话,便道出自己看法。 “取个名字,并无不可,然咱家以为,理应由陛下赐名更佳。”
王福来说出他的想法。 “陛下赐名?”
冯宝一脸奇怪的表情看向王福来,接着道:“若此等小事也要烦劳陛下,岂非过矣?”
“欸——怎能说是小事?”
王福来道:“两千料巨舟,从未有之,乃大事也。”
“区区‘两千料’而已。”
冯宝随口说道:“算不得大事。”
紧接着,遥望“长安号”,言道:“待‘五千料大船’下水,再请旨赐名,还差不多。”
“五千料?”
李仁闻言吓了一跳。 “不错,‘五千料大船’,那才是真正的‘巨舟’!”
冯宝嘴上说得郑重,心里却道:“一群土包子,没见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