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1895 年的春天,正值甲午战败,中国政府和日本政府签订《马关条约》的时候,大清帝国的科举考试在北京如期举行。一向以天朝上国自居的大清王朝居然被弹丸小国日本打败了,还要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割地、赔款,大大伤害了中国举子们的民族自尊心。举子们经过十年寒窗,熟读四书五经,素有齐家治国,报效朝廷之志,怎允签订丧权辱国的条约,个个气愤至极,人人高喊不平,辽东籍举子和台湾籍举子为丧失家国而锥心痛哭,众多举子为中国战败割地赔款气的捶胸扼腕。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广东举子康有为及弟子梁启超组织举子演讲,写文章反对朝廷议和,积极联络鼓动进京应试的十八省举子到督察院去上书,去请愿,要求大清政府拒绝签订丧权辱国的条约。受众人之托,康有为奋笔起草了一封一万八千余言的《上今上皇帝书》,请求光绪皇帝下诏鼓天下之气,迁都定天下之本,练兵强天下之势,变法成天下之治的四项要求。在北京应试的一千三百余名举子在《上今上皇帝书》后面愤然签上自己的名字,送达督察院,请求督察院上转光绪皇帝,表达自己忧国忧民的愿望。
《上今上皇帝书》并没有送到光绪皇帝手中,但它的影响力却很大很大。《上今上皇帝书》的内容被普遍传抄、印刷、广泛流传,特别是通过十八省举子传播到了全国各地,全国各地要求变法的呼声更加高涨起来。 康有为(1858----1927)广东南海人,自幼读书,立志报国,青年时游历香港,亲眼看到香港的都市文明,了解了西方人治理社会的办法,深深感受到清王朝统治的腐败,国家制度的落后,萌生了借鉴西方制度改造中国现状的变革思想。这一年,康有为如意地考中了进士,授工部主事,他先后六次向皇帝上书,陈述他忧国忧民的思想,陈述自强雪耻,富国强兵的策略,陈述锐意变革落后制度,建立振兴中华新型制度的想法。他满腔热忱地一次又一次上书。 1895年,中国政府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澎湖列岛和辽东半岛给日本,中国赔偿日本军费两万万两白银,中国对日本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允许日本人在中国通商,享受最惠国待遇。《马关条约》签订后,俄国在中国的利益受到了损失,俄国政府便窜通德国政府、法国政府以保持中国领土完整,反对日本侵略为由,联合向日本政府施加压力,逼迫日本政府把辽东半岛归还中国,条件是让中国政府用三千万两白银从日本手中赎回来。能使中国的领土得以保全,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特别感谢俄国政府、德国政府和法国政府扶弱惩强的仗义之举,中国大陆的领土总算保全了,经过了甲午战争,中国也算是和平了。紧接着俄国驻中国公使拿出与李鸿章签订的密约,向中国政府提出了履约的事情,这不是在敲竹杠吗?中国政府根本不知有此事,当然不能同意履行密约。尽管光绪皇帝和中国政府坚决不同意履行密约,可是慈禧太后同意履行,谁敢不履行?俄国得到了大连湾以及在中国东北的巨大利益。法国也以对日本政府施压、游说,迫使日本政府归还中国辽东半岛有功为由,得到了镇南关到龙州的铁路管理权。俄国和法国都从中得到了好处,德国也是当事国之一,也以迫使日本归还中国辽东半岛对中国有恩,向中国政府索要金门岛作为海军的储煤基地,被中国政府回绝了,德国人的目标没有达到,德国政府当然也不会善感罢休。1897年11月,德国强占了胶州湾,中国被世界列强瓜分的大祸就迫在眉睫,康有为面对中国政府的软弱,义愤填膺,深深感到中国到了被列强瓜分的危险时刻,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作为中国人,他无比悲愤地挥毫写下了《外衅危迫,分割迭至,急宜及时发愤,革旧图新,以少存国祚折》,即《上清帝第五书》。文章开门见山,言辞激烈,严厉地批评了大清朝廷没有吸取以往战争失败的教训,苟且偷安,故步自封,守旧不变,致使中国国势日益衰退,才酿成了今日的祸害。警告光绪皇帝,现在的中国情势,如地雷四伏,药线交通,一处火燃,将四面皆应,变法已经到了非变不可的地步。并向光绪皇帝提出了发愤图强的变法策略,变法策略分为上、中、下三策,以供采择:上策是效仿俄国、日本之法,以定国事,国家可以强;中策是大集群才而谋变政,国家可以弱;下策是听任疆臣各自变法,国家可以不亡。康有为的这次上书,与前面的四次上书一个样,也被朝廷上层官员扣压,不肯代呈,所以光绪皇帝没有看到,根本不知道还有康有为上书关心国家大事这档事。但是,《外衅危迫,分割迭至,急宜及时发愤,革旧图新,以少存国祚折》,却在京师许多官员当中辗转传抄,而后在报纸上陆续披露刊载开来,终于打动了朝廷中的有识大臣,功夫不负有心人,康有为的第五次上书终于通过大臣举荐到了翁同龢的手上。翁同龢看了康有为的上书连声说:“好,好!”他不仅为康有为的文才惊叹,更被他的思想所折服。翁同龢是光绪皇帝的教师,也是皇上身边最可依赖的近臣,知道康有为正是光绪皇帝苦苦希望寻找的人,他向皇帝推荐了康有为。光绪皇帝听了老师的推荐,又看了康有为上书的奏折,被康有为的想法深深感动,大有相识恨晚之感,要立刻召进宫畅谈。恭亲王奕䜣阻止说:“皇上召见康有为违反了大清朝非四品以上官员不得召见的法例,臣建议由总理大臣李鸿章、翁同龢、荣禄、廖寿恒、张荫桓代皇上召见为好。”
五位大臣有维新派、有守旧派、有洋务派,慈禧太后也就此事发了话,同意五位大臣代皇上召见。
1898年年正月初三,康有为受召来到中南海西花厅,五位大臣轮番向康有为提问,期望着在他的变法思路中找出破绽。康有为面对五位大臣从各个方面提出的各种问题,侃侃而谈,陈述自己的意见和变革思路,他从应当变法的原因到如何变法,再谈到怎样实施变法,任凭五位大臣提出怎样刁难的问题,康有为都胸有成竹,对答如流,轻松答复。 第二天上朝,翁同龢把康有为的想法一一上奏,光绪皇帝听后非常欣喜,终于找到知音了,他按耐不住心中的激动,迫不及待地要召见康有为。奕䜣上奏:“臣认为,应该先让康有为把变法的思路分条析缕地奏明,经过皇上详细审阅后,如果可行,再召见不迟。”光绪皇帝认为有道理,传下话去,让康有为按此意呈奏。康有为把他先前写的《日本变政考》和《俄大彼得变政记》上呈给光绪皇帝,两篇文章分别介绍了俄国彼得大帝变革和日本明治天皇维新的情况和做法。正月初八,康有为又上呈《外衅交迫,分割迭至,宜及时发愤,大誓臣工开制度新政局折》,即《上清帝第六书》,提出了统筹全局,尽变旧法的纲领。光绪皇帝看后,心境霍然明亮开来,心情异常激动,锐志变法维新的大策使得他浑身的热血沸腾,他为康有为对国家的忠诚和锐意变法的思想所感动,康有为一介臣民为了国家的兴亡都想到了皇帝前头了,他觉得自己惭愧,他想或许康有为正是上天赐予的帮助他扭转乾坤,变废为兴的重要人物,为了大清王朝的千秋大业不衰,为了列祖列宗创立的万年基业复兴,他太需要康有为这样的人了。如今大清王朝犹如风雨中摇摆在大海上的一条小船,在风雨恶浪的狂拍猛打中随时都有被风浪颠覆或触礁沉没危险,身为大清王朝的皇帝要力挽狂澜,要挽救大清王朝,责无旁贷。他下定了决心要效仿日本明治维新和俄国大彼得变政图强,锐意革新,无论什么力量都不能阻挡。
光绪皇帝知道普天之下能阻止他变法维新的只有慈禧皇太后一人,也知道慈禧皇太后是不允许他革新,必然要阻挠他变法的,一连几天几夜,他苦思苦想,想不出一个好办法能让慈禧皇太后支持他变法。实行变法维新,慈禧皇太后向来守旧是一定要阻挡的,为此光绪皇帝心里烦闷得很,又想不出一个两全其美的好办法来。光绪皇帝知道要改变大清王朝积贫积弱的现状,非要实行变法维新不可,除此一途再无他路,他要让慈禧皇太后知道他力主变革维新,复兴大清基业的决心,他想到了奕劻,知道硕庆亲王奕劻是慈禧皇太后面前的红人,在众王爷中与慈禧皇太后最能说上话,有意叫奕劻把话传给慈禧太后,试探慈禧太后的意思,向慈禧太后表达自己持志变革的决心。为此事,他专门召见了硕庆亲王奕劻,奕劻拜见了光绪皇帝后,光绪皇帝说:“大清王朝到了今天这个地步,只有变法维新,持志复兴,才能从根本上强大起来。”奕劻连声附和:“那是,那是,皇上说的是。”
光绪皇帝又说:“当下要变革朝中阻力可是不小,尤其是皇太后,她要不支持朕变革维新。复兴大清基业,朕宁愿退位,也不愿做这亡国之君了。”
奕劻把光绪的话转达给慈禧皇太后,慈禧皇太后听后深深喘了一口气说:“只要不违背祖宗法制,就让他去做吧。”
排除了皇太后的阻碍,光绪皇帝大喜,当即摩拳擦掌,终于要大干一场了。
正当道光皇帝狂喜之际,慈禧皇太后尽管不阻挠,却指使他连发了四道谕旨,第一道谕旨:内阁协办大学士,户部尚书翁同龢年老,办事未允协,致众论不服,免去其职,还乡颐养天年。第二道谕旨:二品以上官员任免皆有皇太后定夺。第三道谕旨:任命荣禄为直隶总督并军机大臣,掌管兵部事,节制北洋海陆诸军。第四道谕旨:今秋到天津阅操。这是光绪皇帝万万没有想到的,他知道这是慈禧太后对他变法的反对,首先开缺了他的老师,最支持他变法的翁同龢,就等同于剪掉了他的一个臂膀。二是皇太后把持二品以上大臣的任免,掌握着朝政大权,三是任命太后的亲信荣禄为直隶总督并军机大臣管兵部事,节制北洋水陆各军,掌握着军权。光绪下了四道谕旨后,已经把皇帝架空了,光绪皇帝很明白,自知凭自己的力量不可能与皇太后对抗,他调整心态,排除万难,为了大清王朝基业千秋万代,决心要变革旧制度,推行新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