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的诏书,宣布变法维新。变法维新的主要内容有:一、设立农商总局,保护和奖励农业生产。二、设立矿务总局,修铁路、开矿山。三、改革财政,编制每年的预算和决算。四、兴办报纸,鼓励平民百姓上书议事。特别指示如果有下属官员上疏朝廷需要代奏时,各个衙门的堂官必须及时代为递送,不得加以阻扰。五、政府改律法,撤并衙门,裁减冗员。六、设立新式学堂,学习西方科学文化,改革考试制度,奖励科学发明。变法的目的是实现变革腐败,发展经济,富国强兵。变法维新深受广大官员和百姓的拥护,有识之士眼含着激动的热泪放声高呼:吾大清王朝有救了!吾皇万岁,万万岁!
1898年年7月14日,光绪皇帝下发了一道谕旨:一、裁撤詹事府、通政司、光禄寺、太仆寺、鸿胪寺、大理寺六个闲散衙门,分别归并内阁六部,二、裁撤督抚同城衙门,湖北、广东、云南三省巡抚和河东总督被撤销。三、裁撤各省不办运务之粮道及没有盐场仅管疏销的盐道。这个谕旨一出,立刻引起社会的巨大反响,众多官员没有了工作岗位,好多吃皇粮的人下了岗,没有工作了,也就没有了俸禄。7月15日,礼部主事,六品官员王照在光绪皇帝明定国是,变法维新的感召下,将自己的想法写成奏折,批评了朝中顽固大臣的守旧思想,建议光绪皇帝和慈禧皇太后走出国门,亲自东游日本,实地考察日本维新的具体情况,借以考证得失,决定从违。王照依诏上奏,向皇帝进言,照例先经过礼部尚书的审阅,两位尚书看后十分气恼,认为一个六品小官妄论朝政,太无法无天了,又提出让皇帝九五之尊出国考证,这不是在说胡话吗?中国的皇帝那个出过国?况且还是漂洋过海,东游日本。早年李鸿章中堂出使日本,就曾经在日本遇刺,如今建议皇上、皇太后出国历凶险之地,两位尚书当然不予代递,将原折掷还。王照咽不下这口气,直奔礼部大堂,亲自递上奏折,又被退了回来,备受羞辱的王照,气愤至极,不顾一切地直闯礼部大堂,面对翎顶辉煌的尚书、侍郎,王照堂堂正正地申辩:“皇上诏令,广开言路,鼓励士民上书言事,我奏折上书,你们为什么一再阻拦,不予代递?如果礼部不能代递,我亲自去都察院递交。”一看事情要闹大,礼部尚书迫不得已,忙拦下来,勉强答应代递奏折,但严厉地训斥了王照擅自直闯礼部大堂,以下犯上,目无法纪的行为。7月17日,吏部尚书代递王照的奏折,又具折弹劾王照,奏他借端生事,无理挟制,咆哮公堂,居心莫测,必须严加惩治。没想到,光绪皇帝看过奏折,反以礼部大堂抗违谕旨,故意压制下属上呈条陈,对礼部六堂官问责。7月19 日,光绪皇帝下发一道谕旨,因王照一案,以阻塞言路,将礼部六位堂官罢免。六位堂官分别是礼部尚书怀塔布、许应骙、左侍郎堃岫、右侍郎溥颋、署左侍郎徐会沣、署右侍郎曾广汉,都是朝中一品、二品大员。礼部一个小小的六品主事竟然搬到了礼部两位尚书、四位侍郎,一时震动了朝野,光绪皇帝也违反了二品以上官员的任免要经过慈禧太后定夺的谕旨,引起了慈禧皇太后的警觉和震怒,这不是在明目张胆地向慈禧皇太后挑战吗?慈禧皇太后对光绪皇帝进行了极严厉地训斥:“祖训称:九尊重臣非有大故不可弃。今皇上以远间亲新间旧,循一人而乱朝政,不可取。”
光绪皇帝罢免了礼部两位尚书、四位侍郎,就像一根火柴引燃了导火线,引发了大清朝廷新旧两派势力的权利之争,光绪皇帝锐意变革,大力起用具有变革维新思想的年轻人,7月20日再发一谕旨,任命内阁侍读杨锐、刑部后补主事刘光第、内阁后补中书林旭、江苏候补知府谭嗣同加赏四品卿衔,在军机章京行走,参与新政事宜,7月21日,光绪皇帝又发谕旨:李鸿章、敬信均在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行走,免去总理大臣职务。
光绪皇帝就像阵前吹响了冲锋号角的斗士,抖擞精神,立志要振兴大清王朝,他不断地发出谕旨,一道道的谕旨在引领和督促着变法顺利进行,大清朝野开矿山、修铁路、建工厂,办新式学堂,广泛引进西洋的先进技术,大清王朝走上了振兴之路,正以惊人的发展速度突飞猛进,举国上下无不为之欢欣鼓舞。这样的大好形势难免伤害到大清朝的遗老遗少和部分官员的切身利益,慈禧太后注意到了朝廷中拥护皇帝的人越来越多,势力发展之快之大是她始料不及的,严重地侵蚀着她的权利。慈禧太后一身为了权利而斗争,视权利高于生命,容不得别人对她的权力有半点儿的侵蚀和挑衅,对于光绪皇帝的变法革新,她不反对,也不支持,就是不断地剪除皇帝身边的得力大臣,或让他们告老还乡,颐养天年;或委以重任,遣调外地,乘机把自己的亲信安插到皇帝的身边,严密监视着皇帝的一切活动。 光绪皇帝身边失去了变革的得力官员,还处处受到监视和阻拦,阻碍了他锐意变法的进程,他非常着急,多次和皇太后沟通,他苦口婆心地讲,掰开揉碎了谈,恨不能把自己的心挖出来拿给慈禧皇太后看,他变法维新没有一点点儿私心,更没有想和皇太后争权夺势的野心,只希望能通过变法维新,一改大清王朝的现状,早日实现大清王朝的复兴。身为大清王朝的皇帝,他多么渴望老祖宗留下来的大清王朝能快快富强起来,兴盛起来,不再受他国的压迫和欺凌,可是他无法得到皇太后的理解和支持。光绪皇帝立志要完成这个大业,不再怕与皇太后抗争,只求振兴大清王朝的大业能顺利完成。他想:如今皇太后可以不理解他,可以责怪她,可以恨他,到了大清王朝能够复兴的哪一天,皇太后就会原谅他了。他不顾慈禧太后和顽固大臣的强烈反对,坚决实行维新改革,精简政府机构,裁减政府官员,革职顽固大臣,大胆启用有变革思想的新人,坚决推行新政,大力推动维新变革。 光绪皇帝对人事的任免,引起了守旧官员的恐慌,被革去了官职的大清王朝的遗老遗少,通过各种关系,纷纷向皇太后哭诉,上奏告怨,利用皇太后与皇帝之间存在的分歧,诬陷光绪皇帝变法维新就是要夺皇太后的大权,添油加醋地诬告光绪皇帝年纪轻被奸人的邪术迷惑,专以汉人乱贼为是,已经不能自己了,恳求皇太后赶紧出手,若是再不出重手,我大清王朝三百年的基业可就叫皇上给毁了呀!大清王朝的江山社稷时时刻刻都牵动着慈禧皇太后的心,慈禧皇太后以大清王朝的救星为己任,绝不容光绪皇帝再任性下去,把大清王朝列祖列宗留下的千秋大业毁于一旦,她要力挽狂澜,对光绪皇帝的态度愈加强硬起来,光绪皇帝也不肯示弱,慈禧皇太后与光绪皇帝僵持到了互不相容的地步。慈禧皇太后下决心要废掉光绪,密令荣禄加紧调兵,做好一切准备,决定在10月间利用慈禧太后和皇上到天津阅操之时发动政变,废掉光绪皇帝,另立新君。光绪皇帝得到这个秘密消息,感到了情况的严峻,他秘密召见杨锐研究对策,写下密诏,请求康有为等人设法救他。 杨锐带着皇帝的密诏,秘密召集康有为、谭嗣同研究方案,杨锐拿出皇帝的密诏给大家看,密诏上写着:如今,朕帝位几乎不保,你们尽快商议对策,设法救朕。大家看了密诏,个个摇头叹息,而后抱头痛哭。虽身为皇帝依赖的大臣,奈何手中无兵无权,一介书生,空怀报国之志,无力挽救危局,他们苦苦商议,没有办法,只有去求袁世凯出手这一条路了,决定由谭嗣同出面带着皇上的密诏去见袁世凯。 袁世凯(1859——1916)河南省项城人,他的三爷爷袁甲三官至漕运总督,父亲是当地有名的豪绅,幼年入私塾读书,长大后两试秀才不第,一怒之下把诗书付之一炬,忿然说道:大丈夫当效命疆场,安内攘外,乌能龌龊久困笔砚间,自误光阴!他不再参加科举考试了,投笔从戎,参加了淮军。1882年,朝鲜发生壬午兵乱,袁世凯随军东渡朝鲜,率领一队清军冲在最前面,连杀几十名叛军,在他的带动下,后面的清军奋勇当先,很快就平定了兵乱,他为平定壬午兵乱立下了首功,被提升为朝鲜军务帮办。1884年,朝鲜发生了甲申政变,日本军队乘机要挟制朝鲜王室,袁世凯指挥清军打退了日本军队,粉碎了日本谋取朝鲜的企图,平定了朝鲜甲申政变,为维系大清朝在朝鲜的宗主权立下了大功。大清朝廷委派袁世凯为驻扎朝鲜总理交涉通商事宜,位同三品道员。在朝鲜一住就是十二年,甲午战争前夕才回到中国,参加了甲午战争,亲眼目睹了甲午战争清军兵败如山倒的惨状。甲午战争战败以后,袁世凯大力主张以西方的方式练兵,因在朝鲜时期为朝鲜帮办军务,成绩突出,早就有知兵之名。朝廷要改革军制,经李鸿章举荐,命令袁世凯在天津的小站设立军校,操练新式军队。袁世凯大胆聘任外国军官教习,采用西方军队先进的操练方式,强调实施新法训练的严格性,要为大清朝培养出一支新型的军队。 几天前,袁世凯被召进京,光绪皇帝刚任命他为兵部侍郎后补,并特准他有事可直接上奏皇上的特殊待遇。这几天,袁世凯正忙着参拜京城内的王公和大臣,此时就住在法华寺内,准备明天返回天津。谭嗣同连夜赶到法华寺,深夜时分求见袁世凯。袁世凯料定谭嗣同作为光绪皇帝器重的近臣深夜来访,必有特别重要的事情,于是急忙接见。谭嗣同向袁世凯直接说明来意,请求袁世凯发新军,杀荣禄,包围颐和园,保护光绪皇帝,又让袁世凯看过光绪皇帝的密诏。袁世凯闻讯大惊,又看了皇上的密诏确信无疑后,气得怒目圆睁,满腔激愤,字字铿锵地说:“救君难,报君恩,我袁氏三代受皇恩深重,只要有益于君国,我当必舍生报君。只是皇上远在京都,若在仆营就好办了,等到皇上到天津阅操时,”谭嗣同打断袁世凯的话果断地说:“不行!要尽早发兵!”袁世凯为难地说:“如今京城内部署有直隶军、甘肃军、旗军、淮军,仅淮军就有七十营,还有几万旗兵,我手下仅有新军七千人,实力相差甚远,根本不能敌。”
谭嗣同坚定地说:“只要包围了颐和园,一切就听皇上的了。”
谭嗣同用渴望的双眼盯着袁世凯,袁世凯低着头思索,最后还是摇摇头说:“敌众我寡,不行。”
谭嗣同霍地站起身来焦急地说:“皇上的性命、新法变革的成败都系于你一身,你若不救皇上,就去颐和园向皇太后告密吧,杀了我的头,可以助你升官发财。”
袁世凯正颜厉色地回应:“你把我当什么人了?皇上是我们大家的皇上,我与你都受到了皇上的知遇之恩,救护皇上之事,绝非只有你一人。”
袁世凯拉谭嗣同坐下来,进一步分析了当前形式的利害,袁世凯为难地说:“虽说我手下有兵,但是弹药都被荣禄控制着,待我返回仆营暗下部署,寻机储备弹药,再作商议。”
谭嗣同赞同袁世凯的想法,再三感谢袁世凯的鼎力相助后离开。
袁世凯送走谭嗣同,再没有了睡意,他左思右想,越想越是后怕,皇上新封他为兵部侍郎后补,确实对他是有知遇之恩,又准他有事可直接向皇上上奏,对他可谓是格外开恩。尽管众大臣都为他的荣升而恭贺,但也看得出众大臣,特别是不赞称维新变法的王公大臣对他的冷眼。他多年为官,深知大清朝廷这潭水有多么深,也知道京师帝党与后党为了争权夺势斗争正激烈。光绪皇帝尽管有学习日本维新,利用康有为一伙变革朝政,振兴大清王朝的大志。但是大清王朝的大权还是掌握在慈禧皇太后的手里,慈禧皇太后才是大清王朝的树身,皇上现在不过是长在树上的一片树叶。心里想:如今皇上都不能自救了,我若发兵杀了荣禄,扣押皇太后,去救皇上,不由得让他倒吸了一口凉气,我袁世凯生死事小,要是挑起朝廷内战可是不得了的大事。他不敢再想下去,他感到这个事情严重的很,比天还要大,一旦事情败露,袁某就是身有百口也万难能说的清楚,顿时惊出了一身冷汗,急令部下收拾东西,即刻返回天津,尽快离开这是非之地。 一路上他反反复复地想,此事非同小可,它关系着国家朝政大事和袁氏一族的兴亡,他越想越感到后怕,越恨自己不该来北京趟这潭浑水,但他不能自己做主,皇上召见,他不能不来。他知道自己已经被维新派绑在帝党的战车上了,帝党与后党的斗争无论谁取得最后的胜利,他袁世凯都难逃一死。他不能就这样俯首就缚,等待一死,他要努力地想办法保全自己,保护皇上,化解朝廷中的这场恶斗。思来想去,难能两全,于是决定尽快与维新势力撇清关系为要,免得一旦事情败露自己万难脱了干系。袁世凯虽然对光绪皇帝维新变法表示支持,但对康有为这帮有职无权之流,只会吹嘘假大空的理想,蛊惑光绪皇帝振兴大清王朝的幼稚和激进,从来就不看好。如今光绪皇帝都不能自保了,让我起兵杀荣禄,围攻颐和园,囚禁慈禧皇太后,罪当灭九族,他不敢再往下想,倒是对康有为之流绑架皇上的祸国之举更增加了一份愤恨。他不愿意被搅进帝党与后党争斗的漩涡里当牺牲品,他要尽快跳出帝党与后党争斗的漩涡,他要保全自己,他要自救。回到天津,赶紧到荣禄府上,把在北京谭嗣同深夜突访的事情告诉荣禄,深怕中间再出什么岔口而追悔莫及,酿成大错。荣禄知道袁世凯已经加入了帝党,但不知在京师还发生了这件事,他闻听大惊,猛地站起身异常严厉地盯着袁世凯,用发抖的手指着袁世凯厉声责问:“你意如何?”袁世凯双眼圆睁看着荣禄,斩钉截铁地回答:“破奸谋,保慈圣!”
荣禄急忙把这一紧急情况报告慈禧皇太后。慈禧皇太后闻讯大怒,即刻摆驾紫禁城,同时下旨把光绪皇帝囚禁在中南海瀛台,下旨捉拿康有为等维新乱党,废除一切变法的法令。一时间,北京城内的气氛骤然紧张起来,清兵紧急出动,处处设卡,捉拿乱党的告示贴满了大街小巷,全副武装的士兵一队队或把守路口,或穿街而过,整个北京城戒备森严,杀气腾腾,气氛非常恐怖。
兵围颐和园,力保光绪皇帝全面执政的计划败露,北京城到处是抓乱党,杀乱党的士兵,事情万分紧急。康有为在英国人的帮助下逃往香港,梁启超逃往日本,谭嗣同知道事情已经败露,众人劝他快快逃亡,他谢绝友人的好心相劝,决心要坐以待毙,他说:“纵观世界各国变法,无不是经过流血牺牲而成功的,至今没有听说过中国有因变法流血牺牲者,这便是中国不能昌盛的原因。要是为了国家变法图强,一定要有人去流血牺牲的话,就从我谭嗣同开始吧!”不久,谭嗣同、杨锐、林旭、刘光第、杨深秀、康仁广相继被清军捉拿,在狱中,谭嗣同奋笔写下: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表达了他忠肝义胆,舍生忘死,无所畏惧的救国情怀。几天后,维新变法六君子在北京菜市口法场砍了头,大批参与维新变法和拥护变法的官员被罢官、被流放、被审查,新政全部废除,轰轰烈烈的维新变法运动历经103天彻底失败了。袁世凯却因护驾有功,得到了慈禧皇太后重用,任命他为护理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