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起义胜利后,1911年12月25日,孙中山从国外回到上海,受到了上海各界群众的热烈欢迎。12月27日。在南京召开了全国17省代表大会,大会选举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大总统,定于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诞生,从这一天起停止使用满清年号,改用西方使用的公历,定于1912年为中华民国元年。中国人民为争取到了民主而欢欣鼓舞。
中华民国政府由十七省代表选举产生,组成成员很是复杂,有激进的革命派、有保守的立宪派、有旧官僚、也有封建士绅,他们的主张不同,思想不同,他们各抒己见。革命派要以武装革命的方式彻底推翻清王朝,建立一个民主的国家。立宪派要求实行君主立宪制度,皇帝依旧保留,只是把皇帝手中的立法权、行政权交给国会去执行。旧官僚、封建士绅则希望通过和平的方式演变,迫使清帝退位,实行民主共和。几派人的思想,几种主张相互交锋,互不相容。为了早日推翻清王朝,建立新的中华民国,给中华四万万同胞民主和幸福,孙中山就职的当天,就按代表会议作出的决定,给袁世凯发去电报,明确电告:“公方以旋乾转坤自任,即知亿兆属望。而目前之地位,尚不能不引嫌自避,故文虽暂时承乏。而虚位以待之心,络可大白于将来,望公早定大计,以慰四万万同胞之渴望。”袁世凯接到电报后,复电孙中山:“君主与共和问题,现在交给国民公决,所决如何,无以预揣,临时政府之说未敢与闻,谬承奖诱,惭悚到不敢当呀。”
尽管袁世凯这样说,但为了胁迫革命党人向他让步,他暗地里唆使亲信段祺瑞、冯国璋组织四十六名将领,电请内阁代奏,要求维持君主立宪,坚决反对共和政体;同时密令各省巡抚联合致电大清内阁,强烈主张君主立宪,坚决反对共和。
就这样,以袁世凯为首的内阁政府主张君主立宪,反对民主共和。南方临时政府主张民主共和,反对君主立宪,双方一边谈,一边打,最终南北双方达成协议:以清朝皇帝退位为条件,只要清帝退位,孙中山就让出大总统之位,请袁世凯担任中华民国大总统。孙中山赞美袁世凯是中国的拿破仑,是中国的华盛顿,是开创中华民国共和民主的第一大功臣。只要袁世凯同意民主共和,只要能劝说小皇帝退位,中华民国大总统他就算当定了。可是小皇帝不肯退位,皇族王公大臣也不可能让小皇帝退位,唾手可得的中华民国大总统他还是当不成。曲折千里路,历尽辛与苦,老谋算尽,机会千载难逢,仅差这一步,他就可登峰造极了,就差这一步,就叫他近在咫尺,欲得而不能,他暗暗着急,伤透了脑筋,恨得咬牙切齿,他不愿意像曹操那样挟天子,欺妇孺,留下千古唾骂的名声。可是他又不甘心,他要想方设法,披荆斩棘,排除一切障碍,登上人世间的顶峰,成为权利至高无上的大总统。 全国各地宣布独立和自治的形势风起云涌,武汉前线两军对垒,军饷至关重要,袁世凯知道这是大清朝廷的软肋,也是皇上的软肋。袁世凯抓住这个难得的机遇,顺势向朝廷施压,他以内阁的名义向皇太后上了一道奏章,奏章说:现今国库空空如洗,军饷没有着落,更无法向前方浴血奋战的将士交待,没有军饷,战事将不能持久。眼下为了大清江山,臣肯请将盛京大内、热河行宫之旧存瓷器、字画发出,变价充饷,以解当前之急。奏章呈给年轻的隆裕皇太后,隆裕皇太后看过袁世凯上的奏章,不禁被吓出了一身冷汗,哎呀呀,这是她从来都没有想到的事。她足不出宫,哪知道国库金银有多少,如今国库空空如洗,怎样能筹集金银,她不知道,愁得她没有办法,只有以泪洗面哀求袁世凯一定想办法保住大清王朝。要保住大清王朝,隆裕皇太后没有主张,对袁世凯言听计从,接受袁世凯的建议,传下懿旨,下令宗人府传知所有王公贵族:国难当头,都要毁家纾难,为大清王朝尽忠。大清王朝的王公贵族接到懿旨,有的对袁世凯素来就不信任,更对他所报军情持怀疑态度,不肯相助;有的王公贵族捐钱如割自己身上的肉,心疼的不肯多捐。虽圣旨已下,所集财物不多。袁世凯借机故作愤怒,大发雷霆:“既促吾战,又吝我饷,分明是要置我于死地也!”袁世凯逼迫隆裕皇太后和王公大臣凑钱援军的目的,实际由两条:一是暗示大清朝廷军饷严重紧缺,国库没有钱了,这仗可是打不下去了;二是借机传达给南方政府,他正在筹款备战,有能力战胜南方政府,从而向革命党人施加压力。 因为朝廷没有筹到多少钱,袁世凯非常恼火,借机去找他的老领导,前任内阁总理大臣、硕庆亲王奕劻诉苦,他从前方战况、国内形势、朝廷面临的困难,讲到了皇帝退位已势在必行的道理,以及如何力保皇帝退位后的优待条件和不退位的可怕后果。奕劻听袁世凯说的头头是道,句句在理,真为袁世凯的困难处境着急,当他听说皇帝退位时,被吓的出了一身冷汗,连连摇着头说:“不不,不行!”
奕劻是清朝的世袭王爷,没有了皇帝,就没有了大清王朝,他还能给谁当王爷?他急的老泪纵横,坚决主张君主立宪,誓死要保卫大清王朝,站起身向袁世凯连连作揖,哀求袁世凯要坚决对南方政府用兵,迅速平乱,确保大清王朝度过这一难关。袁世凯忙起身扶奕劻坐下,为难地说:“我何尝不想用兵,只是朝廷粮饷匮乏,前方军无斗志,如果用兵,实在没有取胜的把握,没有把握呀,一旦战败,那后果将不堪设想。您是咱大清朝举足轻重的元老,是我最敬重的王爷,我前思后想,想破了头呀,我是真的没有办法了。满朝文武在这关节眼儿上,没有一个能堪当大任,只有讨教您老了,如今为了大清王朝,为了保全皇室和王公贵族,皇帝退位实为上上策。如果南方革命党要用武力推翻大清王朝,定会如历代王朝,更朝换代那样,剪草除根,……。”
奕劻低头久久地思想,连连摇头,不停地唉声叹气,觉得袁世凯说得很有道理,只是他不能接受,如今的时局对于袁世凯来说真是太为难了,他感同身受,又实在想不出别的办法和出路,心口上像压了一块巨大的石头让他喘气都感到了困难,他不忍心看着大清王朝二百多年的基业就这样垮下去,更害怕皇室贵族被斩草除根,他思想一旦前方战事不利,后果将是不堪设想,他闭上含着泪的双眼,任凭老泪横流,无奈的微微点头。
袁世凯清楚说服了大清朝的王爷奕劻,就算是说服了大清王朝。他觉得时机已经成熟,便紧锣密鼓开始行事,首先密令他的亲信北洋几大将领联名向朝廷请愿:要求朝廷顺应形势,实行共和。又派人秘密到各地劝说和组织各省要员代表民意向朝廷请愿:要求朝廷顺从民意,拥护共和。一时间,湖广总督段祺瑞、直隶总督张镇芳、两江总督张勋、安徽巡抚、山西巡抚、河南巡抚、吉林巡抚,纷纷向内阁发来电奏,请求朝廷速请明谕,宣布共和。大清王朝的驻外国公使、地方官员、驻华的外国使节纷纷发来电奏,奏请朝廷顺从民意,实行共和。袁世凯召集全体内阁大臣研究对策,与会的内阁大臣一致认为事关重大,应该急写奏章密奏皇帝和皇太后,听候当今皇上和皇太后的定夺。 1912年1月18日,袁世凯双手捧着内阁的奏章,迈着从未有过的极其沉重的脚步,一步一顿地走进养心殿,觐见年轻的隆裕皇太后和不懂人事的小皇帝,他不敢看一眼宝座上坐着的隆裕皇太后和宣统皇帝,一头叩倒在地上,悲痛万分,久久不肯抬起头来,他跪伏在地上,泪流满面,深深内疚,无限悲伤,哽咽着一字一顿地断断续续地读奏章:“我已经让步到了极点,现今民军之意,坚持国体共和。而政府饷无可筹,兵不听遣,度支艰难,长此迁延,恐心有内溃之日,臣会国务大臣筹维再四,于国体变革关系至重,不敢滥逞兵威,贻害生灵;又不敢妄事变更,以伤国体。臣代表内阁全体国务大臣恳请皇上、皇太后召集皇族王公速定方策。”隆裕皇太后一时没有了主张,除了搂着小皇帝痛哭,再没有了别的办法,而后一连几天,隆裕皇太后多次召集皇族王公大臣研究当前形势的应对策略。皇族王公大臣分歧很大,同意变国体者与反对变国体者经常因为意见不能统一而大吵大闹,甚至大打出手,乱作一团,同意变国体的人认为当今之形势变国体虽是不得已的方案,但也是为了皇上着想,为了整个皇族的命运着想。反对变国体的人则破口大骂同意变国体的人是对皇上不忠,对大清朝列宗列祖不孝,是吃里扒外的奸臣贼子。持不同意见的王公大臣你争我吵,互不相商,拿不出一个方策来。
内阁这边天天有请愿共和的电奏送上来,前方军饷匮乏,兵生内乱,人们要求推翻落后腐朽的专制统治,向往着民主共和的新国体。内阁大臣望着堆积在案上的奏章,就如同自己坐在了即将喷发的火山口上一样,已经感受到了滚滚岩浆涌动的炽热烧烤,火山一旦喷发,就将排山倒海,势不可挡,想压都压不住。1月27日,在前线的段祺瑞以第一军总统名义,联合各军六十多名将领,共十四万余人,电奏内阁:请求清廷明降谕旨,宣示中外,立定共和政体。若不速断,则江海尽失,势成坐亡。段祺瑞的这一电奏,不亚于乌云密布的天空炸响了一声巨雷,内阁大臣都慌了神,深知前方将士若是领不到军饷,发生内乱,可是不得了,内阁大臣害怕极了,着急的团团转,可是干着急又有什么办法呢?只有等待皇族拿出方策,等待隆裕皇太后的一道圣旨。 1912年2月3日,袁世凯再一次捧着内阁的奏章朝见隆裕皇太后,他行过三拜九叩的君臣大礼,跪在地上宣读内阁上奏的奏章:“近议国体一事,皇族王公讨论多日,当有可行之方策,臣等请旨定夺,臣司行政,惟尊皇上旨意。”隆裕皇太后哪有方策,倒是皇族众王公争吵多日,吵翻了天,也拿不出一个方策,隆裕皇太后心里烦死了,苦闷极了,这可是天大的事呀,只等着她下决定、拿主意了。她哪里有这样大的能力,迫于朝廷内外巨大的压力,她反复权衡,还是决定保住皇上的性命为最要,于是说:“果真像奏折中所说皇族能够享受优待,总比丢了身家性命要好吧。”
袁世凯听了皇太后的话,当即信誓旦旦地表决心:“臣三世受皇隆恩,又得皇太后如此重用,臣就是牺牲性命,也要为皇室力争优待条件。”
隆裕皇太后感恩地用泪眼望着对大清皇帝忠心耿耿的袁世凯,无比痛苦地做出了皇帝退位,同意共和的决定,并授予袁世凯为大清王朝全权代表,与南京临时政府磋商皇帝退位后应享受的优待条件。1912年2月12日,裕隆皇太后接受了皇室享有的优待条件,这一天,隆裕皇太后以宣统皇帝的名义向全国颁布三道诏旨,宣告宣统皇帝退位。
同一天,袁世凯以个人名义向南京临时政府发去电报,表明了自己反对帝制,拥护共和。电报说:“共和为最良国体,世界公认。今由弊政一跃跻及之,实诸公累年之心血,也是民国无穷之幸福。大清皇帝既明诏辞位,业经世凯署名,则宣布之日,为帝政之终局,即民国之始基,从此努力进行,务令达到圆满地位,永不使君主体制再行于中国。”南京临时政府履行了当初的承诺,袁世凯顺理成章地当上了中华民国大总统,中国实现了南北共和,改国号大清为中华民国,实行民主共和体制,中国社会又有了一大进步,人们家家挂起红灯笼,燃放鞭炮,举国同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