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三、《周易集解》对今本《周易·剥》卦内容的诸家易说1、诸家易说(坤下艮上)剥:不利有攸往。虞翻曰:阴消乾也,与夬旁通。以柔变刚,小人道长;子弑其父,臣弑其君,故“不利有攸往”也。初六:剥床以足,蔑贞凶。虞翻曰:此卦坤变乾也。动初成巽,巽木为床;复震在下,为足,故“剥床以足”。蔑,无。贞,正也。失位无应,故“蔑贞凶”。震在阴下,《象》曰:以灭下也。六二:剥床以辨,蔑贞凶。虞翻曰:指间称辨剥。剥二成艮。艮为指,二在指间。故“剥床以辨”。无应在剥,故“蔑贞,凶”也。六三:剥无咎。(《象》曰:剥之无咎,失上下也。)荀爽曰:众皆剥阳,三独应上,无剥害意,是以“无咎”。《象》曰:失上下也。六四:剥床以肤,凶。虞翻曰:辨上称肤。艮为肤。以阴变阳,至四乾毁,故“剥床以肤”。臣弑君,子弑父,故“凶”矣。王肃曰:在下而安人者,床也。在上而处床者,人也。坤以象床,艮以象人。床剥尽,以及人身,为败滋深,害莫甚焉。故曰:“剥床以肤,凶”也。六五:贯鱼,以宫人宠,无不利。虞翻曰:剥消观五。巽为鱼,为绳;艮手持绳贯巽,故“贯鱼”也。艮为宫室,人谓乾;五以阴代阳,五贯乾,为宠人,阴得丽之,故“以宫人宠”。动得正成观,故“无不利”也。何晏曰:夫剥之为卦,下比五阴,骈头相次,似贯鱼也。鱼为阴物,以喻众阴也。夫宫人者,后夫人嫔妾,各有次序,不相渎乱,此则贵贱有章,宠御有序。六五既为众阴之主,能有贯鱼之次第,故得“无不利”矣。上九:硕果不食。君子得舆,小人剥庐。虞翻曰:艮为硕果,谓三已复位,有颐象。颐中无物,故“不食”也。夬乾为君子,为德;坤为车,为民;乾在坤,故以德为车。小人谓坤,艮为庐;上变灭艮,坤阴迷乱,故“小人剥庐”也。2、易说批判《周易集解》对今本《周易·剥》卦爻辞所编汇的注释共有四家,其中汇编以虞翻的注释较多,而虞翻的注释皆以“象数”去穿凿附会。我们来看对所谓六五爻辞:“贯鱼,以宫人宠,无不利”的注释。首先汇编的是虞翻的注释:“剥消观五。巽为鱼,为绳;艮手持绳贯巽,故"贯鱼"也。艮为宫室,人谓乾;五以阴代阳,五贯乾,为宠人,阴得丽之,故"以宫人宠”。动得正成观,故“无不利"也”。我们先说这句文辞在《周易·剥》里的意思是:“若能按秩序,凭借身份能力,受到荣耀,而无不利”。这是以“贯鱼”和“宫人”来比喻应有次序的道理。而《周易·剥》就是以物(“床”不断剥落侵蚀毁坏)而喻事理,揭示了事物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特别是提醒统治者危险来自于哪里,是来自于财富上的分配问题(硕果不食,君子得舆,小人剥庐)。也是来自于没有建立一种完善的机制问题。这句文辞就是从比喻来论述应建立一种有序的制度。而虞翻的注释却以“象数”在胡诌八扯,那有半点与其注释的本义相符呢?而被认为义理派易学人物何晏对此文辞的注释,虽也夹杂着阴阳爻位(以经解经宗旨)之说,但对文辞的解释还是说出了点意思。何晏说的“骈头相次,似贯鱼也”本是王弼《周易注》里的说法,也是比喻依序而行,不混乱。无论王弼和何晏都是从宫人受宠上去注释,即嫔妃应象贯鱼一样,依序而行,相互不僭越,秩序井然。正如何晏得出并认为的理则是“此则贵贱有章,宠御有序。”
而《周易》作者是用贯鱼、宫人来比喻政治上应有的秩序问题,显然无论王弼与何晏并未揭示出这句所谓爻辞内容的本义。再如对所谓“上九”爻辞:“硕果不食,君子得舆,小人剥庐”,虞翻的注释是:“艮为硕果,谓三已复位,有颐象。颐中无物,故"不食"也。夬乾为君子,为德;坤为车,为民;乾在坤,故以德为车。小人谓坤,艮为庐;上变灭艮,坤阴迷乱,故"小人剥庐"也。”
而“硕果不食,君子得舆,小人剥庐”是《周易·剥》里最后一段内容,其意是“丰硕的劳动果实,劳动者得不到,却被当官者马拉车载的攫取占有,而劳动者被伤害的已没有了存身之处”。可虞翻依然通过“象数”里的诸卦符号取象和爻位来穿凿附会所注释的这句所谓爻辞,但注释的是什么呢?看虞翻通过卦象注释一番最后得出的“故"不食"也”;“故"小人剥庐"也”。这样的解释,说了等于白说。《周易》多么庄严伟大的思想,却让“象数派”者犹如儿戏般的语言在戏弄。3、附录:(1)附录《周易·剥》历史上的三种不同文本①《周易·剥》原创文本格式( ) 剥,不利有攸往。剥床以足,蔑贞,凶。剥床以辨,蔑贞,凶。剥之,无咎。剥床以肤,凶。贯鱼,以宫人宠,无不利。硕果不食,君子得舆,小人剥庐。”
②《周易·剥》春秋文本格式( )剥:不利有攸往。()颐:剥床以足,蔑贞凶。()蒙:剥床以辨,蔑贞凶。()艮:剥之,无咎。()晋:剥床以肤,凶。()观:贯鱼,以宫人宠,无不利。()坤:硕果不食,君子得舆,小人剥庐。③今本《周易·剥》内容格式()剥:不利有攸往。初六:剥床以足,蔑贞凶。六二:剥床以辨,蔑贞凶。六三:剥之,无咎。六四:剥床以肤,凶。六五:贯鱼,以宫人宠,无不利。上九:硕果不食,君子得舆,小人剥庐。(2)附录《周易·剥》原创文章译解() 剥,不利有攸往。剥床以足,蔑贞,凶。剥床以辨,蔑贞,凶。剥之,无咎。剥床以肤,凶。贯鱼,以宫人宠,无不利。硕果不食,君子得舆,小人剥庐。(译文)二十三、“剥”的现象是不利事物向好的方向发展。比如床的脚退将要剥蚀坏掉,无视这种情况,任其发展下去,就有凶险了。床身与床足的结合处将要剥落侵蚀坏,那就越加凶险了。若任其剥落侵蚀下去,也只能是咎由自取,无所怨就。若剥落侵蚀到整个床面,就更加凶险了。若能按秩序,凭借身份能力,受到荣耀,而无不利。可如今,丰硕的劳动果实,劳动者得不到,却被当官者马拉车载的攫取占有,而劳动者被伤害的已没有了存身之处。(解说)“剥”在《辞源》解释为:“割裂”,“削”,“脱落侵蚀”等意。甲骨文里的本义是:“刻裂”。《说文》里是指:“裂也”。在本篇中其意指“脱落侵蚀”。作者是借床的脱落侵蚀不断损坏来比喻政治向坏处发展的现象,寓意政治会越来越腐败,其结果越来越危险。。本篇题目是“剥,不利有攸往。”
这是说:“政治越来越腐败,是不利于国家进步与发展。这就是本篇的命题。第一段内容是借床来比喻“剥”这一现象逐渐转化过程。为何用“床”来比喻呢?古代时期,床是一种坐卧具,不同于现在床,是指睡觉的专用东西。而椅,凳才是坐具。本篇用床是象征位置,或地位。即对统治者的政治行为作比喻。《周易》一书多用比喻和象征手法,这是中国传统说理的思维方式。“剥床以足,蔑贞,凶。”
“ 蔑”:无视 。这本篇第一段,其意是:“床的脚腿开始剥落侵蚀,而无视这种情况,就会有风险。”
这是比喻问题出在下面,从下面开始出现了问题。下面就象征着劳动者。即广大的人民。下面的问题做不好,解决不好,自然就影响着上面的问题。即社会的安定问题。这归结到是政治问题,是为“君子”讲述的政治道理。“剥床以辨,蔑贞,凶。”
“辨”:床身与床腿的结合处。“蔑”:无视。这句话的意思是:“床身与床腿结合处也开始剥蚀损坏,若无视这种情况继续发展下去,就凶险了。”
这是再次强调问题的严重性,要引起足够的重视。这是象征上下之间出现了问题。即中间层也出现了问题,就后果严重了。“剥之,无咎。”
这一句不好理解,“剥之”,为何还“无咎”呢?而“无咎”在《辞源》里有两种解释,一是:没有过失。另一是:过由自取,无所怨咎。若按后一种意思,这句话是说:“无视那种剥蚀情况的继续发生下去,只能是过由自取,无所怨咎。”
这是比喻不重视问题的解决,而导致灾祸,也只能是咎由自取。“剥床以肤,凶。”
“肤”:皮肤。此句还是承接上面内容而继续论述“剥蚀”问题一再发展下去,就侵害整个床面,导致床体的彻底损坏。这还是象征。这种象征的问题也不难想象。这说的是整个层面出现了问题,结果就是“凶”。“贯鱼,以宫人宠,无不利。”
这一段的意思是真对问题的发生应如何来扭转,作者提出了方案。这是解决“剥床以肤,凶”的方案。即挽救大厦倾的办法。这句话里的“贯鱼”如同“鱼贯”,像游鱼一样一个挨一个地接连不断。这是用“贯鱼”来做比喻。比喻依次,要有次序。“贯鱼”:就是前后有次序。这是寓意道理。“宫”:宫人。“宠”:获得宠幸。在商周时期的王,都是多妻制。“周礼”记载,后宫已有王后掌管六宫。天子后宫里的事,已是一个庞大的机构。“周礼”一书记载的内容,就是为天子一人服务,而设立的各种规定。即为“天子”一人设置了庞大的各种机构。天下是天子一人的私属,所以哪一个宫人不想得到天子的宠幸。而一步登天,为人上人呢?这里的“贯鱼,以宫为宠。”
是比喻,是借“贯鱼”的现象与“宫人”的现象来寓意政治上要建立规矩与制度。作者认为有了制度规范,才“无不利”。这是通过“剥”现象出现,要改变这种危及社会政治问题的发生,就要讲次序,讲规范,设规矩,才能避免“剥床以肤”这种危害整个社会层面问题的发生。但作者没有提出具体的规范内容。用比喻说理,难免论清事理,是只见形象而难见本质的思维方法。最后句子点出了危害社稷问题的结症:“硕果不食,君子得舆,小人剥庐。”
“硕果”:硕大的果实。“舆”:大车。“庐”:草房,屋舍。这句话用现在语表述:“社会已到了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地步,将会导致革命的爆发。”
那个时代虽没有这些名词,但包含着这些意思。这句话译意是:“劳动人民创造了财富,可他们却享受不到这些成果,而被当官者所攫取占有,劳动的百姓被伤害的已到了无法生存下去的地步。”
《周易》时代与后封建时代社会里的问题没有大的变化,历代统治者都要面临着统治与被统治者两级矛盾问题。这正是自建立起官僚体制,所必然导致这一矛盾危机的发生。《周易》作者已经洞察到导致社会危机的问题的结症。而作者解决这问题的法宝,就是所构建的民本理念。即让“君子”(统治者)爱(孚)民(小人)。当然“民本”与王权政治是相得益彰,王权制下,只有高喊爱民的口号,否则没有其他灵丹妙药。只有推翻王权制度,才能丢弃民本,而建立民主。本篇是以借“剥床”来比喻政治道理,也是一篇具有强烈的忧患思想意识文章。体现作者忧国忧民的政治情怀。在思考着国家,人民的和平未来。又体现了作者那种强烈震撼人心的对世道不公的呐喊。“硕果不食,君子得舆,小人剥庐”成为千古绝唱。也反映了作者清楚的认识到,社会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足以说明《周易》作者是处于西周后期这个社会大变动的时代里,才有如此对社会清醒的认识。本篇以物(“床”不断剥落侵蚀毁坏)而喻事理,揭示了事物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特别是提醒统治者危险来自于哪里,是来自于财富上的分配问题。也是来自于没有建立一种完善的机制问题。作者清醒的认识到,创造财富者,反而不得食,而硕果被不劳者攫为己有,而劳动者(小人)已到了无法生存的地步。这才是威胁着统治者“凶险”的来源。这就是为统治者(君子)讲述“安邦治国”的政治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