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仔细探究起来,这时候的万历皇帝朱翊钧之所以发了疯,变了态似地追求酒色钱财,也是有原因的。这个年仅十岁就登极做了皇帝的男人,却在最初的十年之中饱受了两宫皇太后,尤其是其生母后李太后,司礼监掌印大太监兼东厂提督冯保,以及以内阁首辅兼帝师张居正为首的文官集团的调教和挟制。在后世不少人看来,少年即贵为一朝天子,身为天下至尊,驾六合而御万民,自当是人生之最大荣耀与畅快。然而,在最初的十年,整整三千六百多个日日夜夜里,少年天子朱翊钧既没有感到一丝荣耀,更没有感到一丝畅快。尽管贵为天子,但是少年皇帝朱翊钧却几乎没有任何自由,甚至于一言一行都必须严格按照两宫皇太后,尤其是其母后慈圣皇太后与帝师张居正的要求。然而,恐怕张居正至死也没有想到的是,作为帝国的首辅兼帝师,为了打理好庞大却已日渐式微的大明帝国,为了将少年天子培养成旷世明君,自己殚精竭虑,几乎耗尽了全部心血的努力,包括自己不顾言官非议,与同僚,甚至门生故吏的弹劾,而强势推行的改革,会随着少年天子的慢慢长大而被视为其对皇权的染指和侵夺!作为饱读诗书,熟知前朝典籍的大明首辅,一代帝师,张居正不可能不知道,自有明以来,历代擅摄皇权,位高权重的首辅几乎都没什么好下场。而且,有明一朝,自明太祖朱元璋明令废除丞相制之后,更将其写入了大明后世之君必须恪守的祖制家法——《皇明祖训》。故自明太祖之后,有明一朝后世虽有执掌权柄的内阁首辅被朝廷上下公认为大明朝文官的领袖,无丞相之名位,却实享丞相之尊宠,然而说到底它毕竟是名不正而言不顺。因此,这大明朝的历代首辅,往往是那些恪守祖制不敢稍约雷池之辈,虽然落得庸碌无能之名,到最后大多都反而能相安无事,反倒是少数真正有能力有想法,心怀社稷,想干点实事者往往难以得善终。因为,大明朝廷的首辅既无丞相之名,想做事那就必然需要借重于皇权。然而,这借重皇权也好,染指皇权也罢,却是上下皆不讨好:于上,或迟或早必然与乾纲独断的皇权发生矛盾;于下,与其他文武臣僚,尤其是朝中那些恪守祖制家法,墨守儒家道统的传统官僚士大夫有冲突。人情练达的张居正生前何尝没有想到这一点,但张居正却在心底存有那么一丝侥幸:自己忠心为国,或许该是个例外吧!